本体感觉训练在髌骨骨折微创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21-08-10 09:48段灿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髌骨本体膝关节

段灿

(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山东菏泽 274000)

髌骨是人体中最大的一块籽骨, 参与伸膝活动,具备维持膝关节平稳与保护股骨关节的作用。髌骨骨折多数是因间接或直接暴力所致,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创伤之一,主要表现为关节积血、皮下血肿、皮下瘀斑及疼痛等, 且能够感受到骨折断端的摩擦感,手指滑过骨折分离的髌骨面,有明显的间隙感,使用X线进行检查,能够准确诊断。 临床针对该病多采用手术治疗,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但若术后训练方式不佳,则极易影响临床效果,延长预后时间。以往临床使用的常规训练,多是由医护人员遵医嘱执行被动式训练,患者对训练的接受度不高,护理人员的执行力度不够,导致其训练效果不佳。 本体感觉训练是近些年临床上兴起的一种新型训练方式,主要以患者的实际状况为出发点,制定适宜患者康复的训练措施,临床效果比较显著。 为探析本体感觉训练治疗的有效性及可行性,该研究特选取该院2020 年2—9 月收治的髌骨骨折微创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80 例进行分组研究。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髌骨骨折微创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80 例为此次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分配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 例。对照组患者中,女 20 例,男 20 例;年龄 22~68 岁,平均年龄(46.17±5.27)岁。 观察组患者中,女 18 例,男 22 例;年龄 21~65 岁,平均年龄(46.18±5.24)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 待患者病情稳定,且在其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每天进行抬腿、慢走训练,每天 1 次,每次 20 min。

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本体感觉训练。首先,进行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训练,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将患侧下肢弯曲,实行拮抗肌反转锻炼;再选取俯卧位,实行屈肌放松及维持锻炼,每天锻炼20 min。 其次,进行平衡训练,指导患者站在软垫上,背靠墙面, 并在患者背部和墙壁间放置瑞士球1 个,打开双脚,和肩部宽度一样,引导患者将上肢环抱在胸前,进行下蹲与站立锻炼,下蹲之后,维持10 s 后起立,间隔10 s 再次训练,每天锻炼20 min。 随着锻炼时间的延长, 可将患者站立软垫从绿色换成蓝色,最后换成黑色,双腿站立可转换为患侧肢体站立。 最后,进行Moto-med 锻炼,选取坐位,实行下肢运动锻炼,依据患者耐受状况,对阻力进行调整,实行正反方向锻炼,每个方向锻炼10 min,每天锻炼20 min。 以上所有锻炼内容均每天进行1 次。

两组患者均持续训练3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评价标准:治疗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能够自由下蹲,膝关节活动度丢失小于15°,且日常活动较佳者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可借助物体下蹲,膝关节活动度丢失在20°~70°之间,且能够进行日常活动者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没有任何好转, 膝关节活动度丢失在70°以上,且难以进行日常活动者为无效。 总有效率=1-无效率。

(2)比较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及平衡功能。 使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严重度指数测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轻度为<5 分,中度为 5~7 分,严重为 8~10 分,非常严重为 11~13 分,极为严重为>13 分。 使用 Berg平衡量表对患者的平衡功能进行评估, 平衡功能差:0~20 分;平衡功能一般:21~40 分;平衡功能好:41~56 分。

(3)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使用该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测评, 满分为100 分,非常满意:85~100 分; 比较满意:74~84 分; 一般满意:62~73 分;不满意:0~61 分。 满意度=1-不满意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治疗满意度及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膝关节功能评分、平衡功能评分等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 高于对照组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及平衡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平衡功能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平衡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及平衡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及平衡功能评分比较[(),分]

组别 膝关节功能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平衡功能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 值P 值10.64±1.33 10.57±1.41 0.228 0.819 5.39±1.16 8.02±1.23 9.838 0.000 18.21±2.76 18.97±2.45 1.302 0.196 51.92±4.03 37.95±3.46 16.634 0.000

2.3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满意度为97.50%, 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对比[n(%)]

3 讨 论

髌骨骨折是骨科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骨折后会出现膝关节肿胀及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1-3]。 临床通常采用手术治疗该病,术后需长时间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实现骨性愈合需要3 个月以上的时间,患者术后卧床时间较长,肌肉活动较少,长期制动不但会终止骨骼的应力负荷,还会减弱骨组织血液循环,致使骨质疏松,使骨折愈合时间延长,甚至造成关节增厚、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而康复锻炼对髌骨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常规康复锻炼以被动训练为主,锻炼后,患者膝关节的控制能力及平衡能力恢复效果不够理想[4-6]。此外,该种训练方式所需康复时间较长,患者耐受度不高,很难有效提升其膝关节术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反射的控制力。本体感觉是指关节、肌腱、肌肉等处于不同状态时产生的深部感觉。随着医学界在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髌骨骨折微创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本体感觉需要经过躯干和四肢加以传导, 而通过训练的形成固定运动模式标准,可帮助患者再次获得运动功能。本体感觉训练强调增强患者的本体感觉,通过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平衡垫训练、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等途径实现对神经、肌肉、肌腱、关节的有效控制,全方位提升膝关节功能。在髌骨骨折微创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锻炼中采用本体感觉锻炼,可明显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提升其本体感觉, 进而增强患者膝关节的平衡能力与控制能力,通过多种锻炼,能够有效刺激本体感觉器官,有助于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显著[7-9]。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和平衡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明本体感觉训练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综上所述,在髌骨骨折微创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应用本体感觉训练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康复训练,患者膝关节的控制能力及平衡能力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满意程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猜你喜欢
髌骨本体膝关节
全膝置换术中髌骨的处理/HELD M B,GAZGALIS A,SARPONG N O,et al//JBJS Rev,2021,9(9).doi:10.2106/JBJS.RVW.21.00054.
膝关节术后助行器的选配及使用
老年人应注重呵护膝关节
走路膝关节总是发软当心髌骨脱位
眼睛是“本体”
冬天来了,怎样保护膝关节?
户外徒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与预防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不置换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去神经化对术后疗效的影响研究
髌骨软化症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