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莉
(内蒙古包头市林业草原局森林资源管理站,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湿地作为人们生存环境中的关键资源,以沼泽、泥炭为主要表现形式,水域深度在6米以内。湿地资源作为国际三大生态体系的成员,与地球水陆接壤,逐步演化成全新的生态体系,内含众多生态种群,对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多重积极作用。湿地资源能够有效抵御洪水灾害,提升径流优化能力,加强污染内循环,维护生物类型多样性、改善生态美化效果。
内蒙古地区内的湿地类型,共有四种类型,分别为河流类、湖泊类、沼泽类、人工类。内蒙古湿地资源,大部分以大河为沿线,以河谷、山地等区域为主要分布区域,同时资源集中、占地面积较大,极具生态原生性优势。湿地面积总数超过了120万hm2,四类湿地分布与占比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四类湿地分布与占比情况
1.2.1 湿地具有较强的生态系统。湿地资源在生态功能方面表现优异,作为人类生存、自然生态的基础条件,能够有效提升人类文明发展,促进生态系统循环。
1.2.2 污染净化能力。湿地资源对生态体系具有一定保护作用,以其较强的降解能力,对有毒害的物质进行微生物过滤、植物吸收、生物净化、化学处理,成功降低物质的毒害性,维护生态体系平衡性。
1.2.3 气候调节功能。湿地资源对于所在区域的气候,具有一定调节能力,使区域内空气湿度显著增加,合理控制风速,有效减小气候温差,净化粉尘。
湿地资源保护修复工作,缺乏行政有效支持,表现出管理体系不完善问题,成为湿地生态资源逐年退化的主要原因。资源管理不完整,引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各项工作执行困难的现象,难以对湿地生态资源给予有效保护,削弱了生态资源修复效果。现阶段行政支持不足的具体表现为:管理主体不明确,无法有效落实湿地保护与修复各项工作;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难以对湿地资源进行全面保护,生态修复效果不理想;管理机制不完善,降低了保护修复工作的执行能力,引起人才流失问题。
湿地资源承受的污染问题较多,比如大气粉尘、水污染、固废污染等,众多类型的污染物,引起湿地资源、生态体系发生变化,甚至退化了湿地生态功能,造成部分生物物种消失问题。
在此期间,以水污染为典型,对湿地生态体系形成了较大威胁。
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比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对湿地环境生长体系构成了威胁,使湿地生物无法正常生长,严重扰乱了湿地生态结构。
以农药化肥为诱因形成的土壤污染,加重了湿地生态净化废物压力,使湿地土壤性质发生改变,降低了土质酸碱度的平衡性,严重改变了生态体系的完整性,有碍于生物资源有序成长。
湿地资源,在地球生态体系中,扮演着污染净化的角色,用于维护生态体系平衡性,保持物种多样性。因此,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具有重要宣教价值,以期提升人们对湿地资源的关注,切实推进湿地资源保护修复各项工作。然而,现阶段,湿地资源宣教工作较少,尚未发挥环保宣教工作作用。
对于湿地生态体系开展的修复保护工作,应加强法律行政建设,提升行政支持力度,以较高条理性的生态手段,全面落实湿地资源保护工作。
法律规定内容具有一定强制性,能够确保生态修复保护工作有法可依,防控湿地环境持续恶化发展。
建设行政湿地保护细则,提升湿地资源保护的法制效果,以区域为视角,加强湿地资源保护,有序进行湿地资源保护与修复,以提升湿地生态型保护效果,顺应湿地修复工程需求。
对湿地开展的修复保护工作中,以污染问题为切入点,加强污染预防力度,以防治结合形式,提升湿地污染治理效果,维护湿地生态。一般情况下,湿地污染物质以固废为主,可采取垃圾场集中管理、净化等方法,减少固废对湿地生态带来的负面作用。在湿地资源周边,不允许进行工业园生产与建设,原有的工业园应采取搬迁形式,减少对湿地资源产生的污染。针对受污染较为严重的湿地资源,可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生态修复,以逐步恢复湿地生态。
在修复期间,应以区域为视角,对农田化肥使用进行严格监管,合理防控土壤污染问题,为湿地修复营造优质条件。
阶段性检测、净化湿地区域的水资源,及时确定水污染问题,防止水环境恶化发展。同时,加强湿地水质净化,为湿地生物种群生长创造优质水资源环境,达成水源涵养林的修复目标,提升湿地生态修复效果。
以湿地生态区域为核心,阶段性开展大气监测工作,对大气环境进行有效监管,确保修复工程稳步落实。
在湿地资源修复实践工作中,设定湿地资源保护区,作为湿地资源保护的关键方式,能够显著减少湿地资源受到污染的可能性。然而,国内对于湿地保护设定的数量不多,保护规模存在不规范问题,由此削弱了湿地资源保护效果。因此,相关湿地资源保护单位,应在资源保护的同时,有效划定湿地资源保护区,提升湿地资源保护效果。必要时,增加一定保护经费的投入,全面监测湿地资源生态发展情况,为后续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奠定基础条件。在进行湿地资源修复工程时,可采取多种修复方式,比如生态工程、牧渔等。
区域行政单位,应全面落实湿地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工作,将其作为湿地发展的侧重项目,以提升湿地资源经济创造能力,增强人们对湿地资源的认知。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时,以综合视角为出发点,重组划分现有的湿地资源,以区域分工协作为思想,协同开发生态资源,以创建较强协调能力的湿地旅游景区。
3.5.1 生态评价体系的建设。现阶段,国内完成了生态评价体系的建设,对于生态评价的管理工作,尚未给予高度重视。部分地区确定了湿地修复的具体工作,在法律行政支持不充足的情况下,降低了修复工程的执行效率。国内相关单位,应确定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完成生态评价体系构建,以期提升原有修复工作的完善性。
3.5.2 加强宣教工作力度。
3.5.2.1 宣教工作重要性。在修复湿地资源时,有赖于社会组织的支持、修复人员的责任意识。因此,在修复工程运作期间,应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宣教工作,树立修复人员对湿地资源的正确认识,使其以较高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湿地资源修复有效性,最大程度地挖掘湿地资源的生态功能。
3.5.2.2 宣教内容。在宣教期间,侧重于湿地系统的生态保护作用,比如气候调节、污染物净化、生物群多样化、控制风速、防洪等。借助宣教工作,增强人们修复湿地资源的决心,使社会组织对于湿地保护修复工作达成共识。
3.5.2.3 宣教方式。在湿地保护修复宣教时,可采取多样化宣教形式,比如网络媒体、公益宣传等,以灵活性、丰富性的宣教视角,便于人们认知湿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以期摆正社会组织对湿地生态发展的责任形态,全面开展有效的湿地修复工程。
在湿地保护区划分设定的基础上,加强湿地保护区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减少土地资源受到污染的可能性。为此,湿地修复人员应加强湿地资源利用,分别从土地类型、划分规模等视角,全面开展土地资源规划工作,顺应生态保护需求,达成湿地修复目标。
综上所述,湿地生态资源,极具生态体系的基础性,对其开展有效保护与积极修复,以维护湿地资源的生态性,发挥其生态体系优势。现阶段,在对于湿地资源进行保护修复工作时,应结合区域内湿地资源的实际情况,提升保护修复工作的完善性,改善原有保护修复工作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加强湿地修复人才建设,为湿地资源保护工作注入新动力,全面提升湿地生态修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