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井,杨晶晶,齐亚莉,马琳,聂成群,宋志明
(1.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康复教研室,河南济源 459000;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郑州 450052)
近年来,随着国家陆续颁布《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等一系列发展规划与指导意见[1],加大专科护士培训力度、提高专科护理水平已成为临床护理发展的关键任务。如今,康复护理作为护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老龄化趋势明显的社会中需求较大[2]。与此同时,临床对康复护理岗位护士的能力要求也日渐提高。然而,国内从事康复工作的护理人员数量不足,且大多未接受过专业的康复护理教育,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临床患者的需要。当前,国内的护理教育以培养全科型的护理人才为主,高职院校开设康复护理相关专业课程的数据检索困难,且课程设置不一、缺乏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康复护理服务需求。而现有的康复护士专科培训形式以医院自己培养或进修班、短训班为主,且培训时长不一,无统一的培训标准及教材[3-4]。有研究资料统计[5],护理专业的毕业生认为已学康复知识在临床应用明显不足的占57.79%;相关调研显示[6],神经科护理人员对偏瘫康复的认知较薄弱,呼吸科护理人员仅掌握基础的康复护理知识,还有部分护理人员对康复护理知识存在认知误区。鉴于此,本院规范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康复护理方向课程设置,以临床岗位需求为导向,提出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对本院2019 级护生开展相应教学,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选取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康复护理方向的60 名护生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全日制护生;护理专业,康复护理方向。以2018 级的30 名护生作为对照组,以2019 级的30 名护生作为研究组。对照组平均年龄(20.02±2.15)岁,女26 名、男4 名;研究组平均年龄(20.31±1.98)岁,女28 名、男2 名。两组护生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培养时间均为1 年。
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对护生进行培养。按照既定课时完成公共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课课程以《康复护理学基础》为主,在学院安排下进行相应的基础实践活动。学习时间为4 个月,实习时间为8 个月。
研究组采用以临床岗位需求为导向制定的方案进行培养,具体如下:(1)成立培养小组。由护理学院院长任小组长,负责研究方案整体指导工作,副院长及护理部主任、教学骨干(研究生学历,从事康复护理工作5 年以上)2 名为组员,副院长及护理部主任负责方案提出,教学骨干负责资料收集整理。(2)情况分析。通过调查研究与文献收集,分析目前临床康复护士的岗位能力需求和胜任情况,并采取座谈、问卷等形式,寻找方案实施的理论依据与可借鉴经验。护理岗位需求调查问卷中的主要问题有:“您单位的性质”“您的岗位”“您获得康复护理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及“您觉得若要胜任康复护理岗位,需要掌握哪些基本的康复护理技术?”等。(3)实施方案。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培养实用型护理专业康复护理方向人才为宗旨,充分考虑康复护士岗位的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并与康复行业专家进行深入交流讨论,明确各个教学环节的实践能力要求,科学制定康复护理基础、康复护理技术等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分为公共课及专业课,专业课包括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危重症护理学、老年护理、母婴护理及康复护理技术等,突出康复护理专科培养,以《康复护理学基础》《康复护理技术》为核心课程。研究各课程实践内容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指导本专业学生成立康复保健社团,每学期有计划地开展模拟社区康复志愿活动(>10 次/人),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实践训练熟练掌握规范化的康复护理操作技术、临床常见疾病康复护理常规及人际沟通技能等综合性技能。实习由“一站式”(即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转变为“两站式(康复医学科+社区医院)+可选式”的轮转实习模式,实习时间由原来的8个月延长至10 个月,其中6 个月在综合医院康复科实习,4 个月在社区医院实习,根据学生的就业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实习模式。(4)培训方案考核。毕业前,对护生的康复护理岗位胜任能力、护生结业、就业情况进行评估,评估专家组由护理专业带头人、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师和教授共7 人组成。岗位胜任能力内容主要包括康复护理技术、疾病康复护理、康复护理管理和康复评估,参照相关文献[7],采用岗位胜任能力量表评估,评分方式为1~5 分评分制,量表共191个小项,得分越高提示岗位胜任能力越好。
(1)分别于入组时及毕业时评估两组护生的岗位胜任能力评分,并进行比较。(2)比较两组护生毕业后的结业率与就业率。(3)毕业时通过自制调查问卷,收集护生对培养方案的满意度,包括课程内容、实践机会、操作技术、就业岗位。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如年龄、岗位胜任能力评分等用()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如性别、满意度等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入组时,两组护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毕业时,两组护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得分均高于入组时,且研究组得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生护理岗位胜任力得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护生护理岗位胜任力得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入组时比较,*P<0.05
研究组的结业率、就业率分别为100.00%、96.67%,均高于对照组的86.67%和8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生结业率、就业率比较[n(%)]
两组护生对就业岗位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生对课程内容、实践机会和操作技术的满意度分别为100.00%、96.67%和96.67%,均高于对照组的76.67%、73.33%和76.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生对培训方案满意度比较[n(%)]
有报道指出[8],2018 年国内康复诊疗人次累计超1 000 万,约1 亿人有康复护理需求。然而,国内康复技师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4%,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国家于近些年陆续颁布相关发展规划及纲要,旨在推动健康人才的培养。然而囿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国内高校对康复护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课程设置、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均未达成统一规范[9]。故本院提出基于康复护理方向专业岗位核心能力的课程调整对策,并进行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为高职院校开设护理专业康复护理方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同时为培养优秀的康复专科护士奠定基础。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护生毕业时的岗位胜任能力得分均高于入组时,且研究组得分高于对照组,提示采用以临床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提高护生的康复护理岗位胜任能力。分析原因可能有:(1)目前国内康复专业的课程设置多欠合理,传统《康复护理学基础》中有关康复学的基础知识较少,康复护理技术项目少,不系统、欠规范、欠新颖,课程内容无法满足实际岗位需要。而研究组护生使用培养小组自编的《康复护理学基础》为讲义,突出康复学基础知识,教材前沿、实用全面、通用性好,有图解,形象直观。(2)传统康复护理教学方式因循守旧,忽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照本宣科现象较普遍,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研究组在深入调研、有效论证的基础上,优化康复护理专业课程,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更为合理,护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系统规范的培训,与实际需求紧密配合,切实提升教学效果。(3)既往的康复专业培养存在“全盘西化”或“全盘中式”的极端片面现象,培养目标不明确,无法与实际情况结合,康复人才欠缺先进理念。而研究组采用的培养方案,在初始阶段即明确以临床岗位需求为导向,由此开展对应的人才培养,在学习现代康复护理技能的同时,也不忘学习中医的康复理论和治疗技术,做到中西医有效结合,有助于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康复护理人才。本研究结果与冯梅等[10]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本研究中,研究组的结业率、就业率均高于对照组,这说明采用以临床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提高护生的结业率,改善其就业情况。同时,本研究结果还表明,除就业岗位外,研究组在课程内容、实践机会和操作技术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提示以临床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方案应用效果好,康复护理方向护生满意度高。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方向护生采用以临床岗位需求为导向方案培养,可有效提高其岗位胜任能力,改善结业、就业情况,护生满意度高。同时,该人才培养方案能突显职业教育特色,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为优质康复护理课程的建设夯实基础,为护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依据,也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康复护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