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楠,刘晶,华姗,杜巧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一病房,北京 100045)
学龄期儿童半月板损伤多因剧烈外伤所致,常见于参与竞技体育运动者,通常合并交叉韧带损伤、侧副韧带损伤等,患儿表现为膝关节局限性疼痛、肿胀、皮下淤血等症状[1]。半月板切除术是临床治疗半月板损伤的主要手段,可减轻疼痛,使患儿恢复正常活动。但术后容易出现骨关节炎和机械性创伤,此外膝关节的稳定性也会受到一定影响[2]。因此,在半月板切除术后对半月板损伤患儿实施康复护理,有助于帮助其更快恢复。常规康复护理比较被动,通常选择在患儿伤口愈合或疼痛感减轻后才进行康复训练,关节粘连、肌肉萎缩风险较高[3]。对此,应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优化,本研究采用综合康复护理,提倡以患儿为中心,评估影响其康复的因素,针对性实施护理服务,满足患儿心理、生理需求,提高康复有效性。鉴于此,本研究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8 年8月—2021 年3 月收治的82 例学龄期儿童半月板损伤患儿为对象,分析综合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82例学龄期儿童半月板损伤患儿为研究对象。此次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儿及其家长已同意参与此次研究。纳入标准:经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确诊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因外伤所致;年龄6~13 岁;均接受半月板切除术治疗[4]。排除标准:先天性发育不良;免疫功能、造血功能障碍;智力异常。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1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20 例;年龄6~13 岁,平均(9.35±2.25)岁;病程3~12 d,平均(8.71±2.25)d。研究组:男25 例,女16 例;年龄6~13 岁,平均(9.64±2.38)岁;病程3~12 d,平均(8.75±2.30)d。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术前,护士口头告知患儿及其家属手术相关事项,安抚患儿情绪。术后,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和伤口愈合情况,保持皮肤干燥,对出现躁动患儿,给予制动和安抚,针对疼痛剧烈患儿,给予镇痛剂减轻疼痛;指导患儿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的食物;待患儿伤口愈合、体征稳定、无疼痛后,指导其进行康复训练,包括术后早期进行直抬腿练习、伸膝练习,术后中后期进行平衡练习、轻度肌肉耐力训练,平衡练习需指导患儿单腿站立5~10 min,轻度肌肉耐力训练需指导患儿进行弓步10~15 min,康复训练每周3 次。
研究组采用综合康复护理。(1)强化心理护理:护士观察患儿的面部表情和行为,对术前出现躁动、哭闹的患儿,耐心与其沟通,并通过玩玩具、看动画、看漫画等方式,转移患儿注意力,帮助其克服对医院的恐惧感。对出现沉默和痛苦表情的患儿,护士应积极了解患儿的思想与需求,耐心地向其说明半月板损伤并不可怕,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就能很快治愈,同时当患儿在接受药物注射、手术结束、完成康复训练项目时,适当给予其言语鼓励和夸赞,或给予其小礼物进行奖励,帮助患儿建立治疗和康复信心。护士应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交代患儿的病情、治疗方案、康复方案,并指导家长给予患儿耐心、宽容和关爱,积极配合康复护理工作。(2)针对性疼痛护理:采用面部表情评估量表评价患儿围术期的疼痛情况,对≤3 分患儿,可通过分散注意力、听音乐、冰敷等方法减轻疼痛;对>3 分患儿,给予其口服镇痛药物治疗。若患儿出现躁动或夜间无意识翻动身体情况,护士应对其进行制动,避免身体翻动触碰伤口而引发疼痛。护士观察患儿伤口恢复情况,如伤口有渗出应及时通知医生更换敷料。(3)预防并发症护理:护士观察患儿半月板损伤周围皮肤肿胀、弹性情况,若出现红肿,需及时拆线,引流脓液和积液,并遵医嘱给予患儿抗感染治疗。(4)优质功能训练:①术前:护士制定训练图谱,并亲身示范,一对一指导患儿在病床上平放大腿,并伸直膝关节,收缩股四头肌,每5 s 放松1 次,每次训练10 min,每日2 次;指导患儿取平卧位,伸直足背和膝关节,腿部抬高40°,持续5 s 后放松1 s,反复5 次,每日10 次。②术后:待患儿清醒后,护士即可指导患儿进行体位更换,分别取仰卧位、健侧卧位;取仰卧位,缓慢背伸膝关节,拓屈,拉伸至极限,维持10 s,间隔3 s 后重复以上动作,每组10次,每日3 组。术后第2~4 天,需预防患儿股四头肌出现萎缩和关节粘连,指导其取平卧位进行直腿抬高训练,腿部抬高,足跟和床距离30 cm,维持20 s 后休息4 s,再重复以上动作,每组动作重复20 次,每日3组。术后第14 天,开始负重训练,主动屈膝90°,单足负重,单腿站立平衡,每组动作15 s,每日5 组;下床步行15~30 min/次,每日30 次;自行车练习15 min,每日2 次;被动屈膝110~120°,前后、侧向跨步,靠墙静蹲,每组动作10 次,每日3 组。术后第3~4 周,指导患儿被动屈膝,与健侧相同,坐位抗阻伸膝20 s,间隔4 s 后重复以上动作,每组动作重复3 次,每日3 组。于安全保护下进行全蹲、跳绳、向前下台阶练习,每组动作20 s,重复5 次,每日3 组。术后2~3 个月,评估患儿恢复情况,针对性提供部分专项运动训练,训练强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1)采用膝关节Lysholm 评分系统评价两组患儿护理前及护理后1、2、3 个月的膝关节功能,评价内容包括疼痛、下蹲、肿胀、不稳定、支撑、爬楼梯、跛行等,总分100 分,分数越高提示膝关节功能越好[5]。
(2)采用软尺测量两组患儿护理前及护理后1、2、3个月的双侧大腿髌上10 cm 处周径,计算大腿周径萎缩指数,即健侧与患侧大腿周径之差比健康大腿周径所得数值。
(3)观察和对比两组患儿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粘连、关节积液等。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以[n(%)]、()表示,并分别行χ2检验、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1、2、3 个月,两组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护理前升高,且研究组各时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护理前,两组的大腿周径萎缩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1、2、3 个月两组的大腿周径萎缩指数均较护理前下降,且研究组各时段大腿周径萎缩指数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大腿周径萎缩指数对比()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研究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学龄期儿童半月板损伤是常见的运动创伤之一,不仅会影响患儿的运动能力,还会降低其生活质量[6]。运动型半月板损伤是由机械因素导致,膝关节在回旋、屈曲状态下进行伸直的急骤强力动作,使半月板受到强烈挤压和冲击,从而造成损伤[7]。例如排球运动、篮球运动均可能造成半月板损伤。半月板损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半月板切除术即是常用术式之一,相比于修复和重建手术,半月板切除术后可尽早开展康复训练,2~3 个月后便可回归运动。但常规康复护理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寻求高效、安全、合理的康复护理方式已成为临床研究重点。综合康复护理是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从影响患儿康复效果的各因素出发,针对性提高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并发症护理和功能锻炼干预,减轻患儿康复过程中心理和生理各方面的刺激,有利于提升其康复效率,对促进患儿快速康复具有积极意义[8-9]。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综合康复护理的研究组患儿,其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采用常规康复护理的对照组患儿,表明综合康复护理能有效促进半月板损伤患儿膝关节功能的恢复。这是因为心理情绪是影响康复效果的主要因素,患儿康复前后容易出现恐惧、悲观、绝望等情绪,尤其是反复经历疼痛刺激时,会放大负性情绪,进而回避治疗和康复运动,导致康复进展缓慢[10]。通过实施综合康复护理,针对性评估患儿的心理情绪,识别出可能存在的不良心理反应,并采取玩玩具、看动画、看漫画等方式,转移患儿对疾病症状的注意力和对医护人员的恐惧感,同时适当鼓励和夸赞患儿,可以帮助其建立自信心,以提升治疗和康复积极性。这对顺利开展康复护理具有促进作用[11]。此外,强化患儿在手术治疗期间的疼痛管理,通过评估其疼痛程度,给予疼痛剧烈患儿镇痛药治疗,给予轻微疼痛患儿非药物镇痛干预,能减轻患儿的痛苦,有利于其更积极地参与后续康复训练。在围术期实施功能训练,可以更好地激活肌肉,减轻肿胀,恢复关节活动度,通过循序渐进开展被动活动、关节松动、牵伸和肌力训练等功能锻炼项目,有利于患儿恢复运动能力,增强膝关节活动功能[12]。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的大腿周径萎缩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综合康复护理能有效缓解患儿肌肉萎缩。这是因为半月板损伤患儿卧床时间通常较长,可导致肌肉出现萎缩。在综合康复护理中,术后早期开始进行直腿抬高训练、伸膝训练,提升肌纤维血流量,增强肌纤维活性,预防肌肉萎缩情况发生[13]。在此次研究中,研究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在综合康复护理中,对半月板切除术患儿实施并发症预防护理,前瞻性开展积液引流,能避免关节积液的发生;围术期功能锻炼可帮助患儿尽早适应膝关节肌肉练习,改善膝关节伸膝肌力,预防关节粘连[14]。
综上所述,对行半月板切除术治疗的学龄期半月板损伤患儿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可有效恢复膝关节功能,并预防肌肉萎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