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联合西药治疗脾胃虚寒性胃脘痛临床观察

2021-08-10 12:24李静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24期
关键词:艾绒胃脘症候

李静

(淄博市桓台县中医院消化内科,山东淄博 256400)

胃脘痛即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肠道疾病,是指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中医学将其辨证分为脾胃虚寒、寒邪克胃、胃阴亏虚等证型,以脾胃虚寒证最为常见,病情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1]。现代医学多采用胃酸抑制剂等西药治疗该病,硫糖铝凝胶联合替普瑞酮即是常用的治疗方案之一,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肯定,但长期服用会减弱疗效且常伴有药物不良反应[2]。艾灸是一种临床应用广泛的中医适宜技术,可通过热力传导及艾绒药物作用于特定的体表穴位,发挥行气活血、温阳补虚、补中益气之功效,治疗虚寒性疾病的疗效肯定[3]。本研究选取2020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140 例脾胃虚寒性胃脘痛患者为对象,通过分组对照,探讨艾灸联合西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140 例脾胃虚寒性胃脘痛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慢性胃炎诊断标准[4]及《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5]中脾胃虚寒性胃脘痛分型标准者;(2)年满18 岁;(3)服药依从性良好者;(4)认知和表达能力正常者;(5)均签署治疗方案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皮肤疾病者;(2)合并胃癌等恶性肿瘤者;(3)不耐受热疗者;(4)存在其他艾灸治疗禁忌证者。根据患者是否自愿接受艾灸辅助治疗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70 例。观察组中男39 例(55.71%),女31 例(44.29%);年龄31~68(52.13±1.56)岁;病程1~10(5.07±1.03)年。对照组中男38 例(54.29%),女32 例(45.71%);年龄32~67(51.86±1.42)岁;病程1~12(5.24±1.05)年。两组患者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给予患者硫糖铝凝胶(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322,规格:5 mL∶1 g),1 包/次,3 次/d,于三餐前1 h 口服;同时给予患者替普瑞酮胶囊[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656,规格:50 mg],1 片/次,3 次/d,于三餐后30 min 口服。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艾灸治疗。嘱患者仰卧,选取中脘、关元穴为艾灸穴位,操作者严格按照艾灸中的雀啄灸操作流程,手持艾条点燃,在选定穴位处一上一下施灸,艾条与穴位体表皮肤距离不可小于2 cm,每个穴位20 min/次,1 次/d。操作时及时除去艾灰,避免烫伤。

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同时指导患者温热饮食,忌寒凉、辛辣刺激之品。

1.3 观察指标

(1)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治疗14 d 后,参照《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5]:将所有症状分为轻、中、重3 级,主症(①胃脘隐痛、喜温喜按;②得食痛减)与次症(①四肢倦怠;②畏寒肢冷;③口淡流涎;④大便溏薄;⑤纳呆)按轻、中、重程度分别记1、2、3 分,无症状记0 分。主症与次症评分之和为中医症候积分。

(2)于治疗前、治疗14 d 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评估两组患者的胃脘痛程度。指导患者在一张纸上用0~10 分标记其胃脘痛程度,其中0 分为无痛,10 分为剧痛,分数与胃脘痛程度呈正比。

(3)于治疗14 d 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效:胃脘痛完全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有效:胃脘痛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70%;无效:胃脘痛未减轻甚至加重,症状积分减少≤7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如中医症状积分、胃脘痛VAS 评分等用()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如性别、临床疗效等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 后,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均下降,且观察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2.2 胃脘痛VA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胃脘痛VAS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 后,两组的胃脘痛VAS 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胃脘痛VAS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胃脘痛VAS 评分比较[(),分]

2.3 临床疗效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司腐熟水谷,胃气以降为顺。脾胃虚寒性胃脘痛的病因病机多为饮食失节、寒邪犯胃,过食辛辣刺激或寒凉之品,日久则脾胃虚损、脾阳不振,致气血生化乏源;寒主收引,胃气凝滞,致脾胃气机升降受阻,气血经络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症见胃脘隐隐作痛、食少纳呆、泛吐清水、喜按喜暖,得食稍减,遇冷则剧[7]。临床治疗应以温通经络、散寒止痛为主。

艾灸是使用艾条熏烤人体局部的一种保健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作用温和等优势;艾条的原材料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绒,可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成分易燃烧并且火力温和,燃烧可产生热量和温热感,艾绒药效和温热刺激同时发生作用,可通过刺激局部穴位来达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的目的[8]。现代研究指出,艾灸治疗虚寒性疾病的机制有三个:(1)艾绒燃烧时可产生类似远红外线的光辐射,具有很高的穿透力,可通过皮肤透入机体皮下以及血管、神经末梢等组织,藉由神经-体液系统发挥某种治疗作用,并具有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2)艾绒燃烧时发出的温热刺激,可发挥温通活血效应,有利于加速血液循环,调节血管舒张收缩功能,改善机体内环境,并且有帮助止血和促进炎性吸收的功效;(3)艾绒燃烧生成物如挥发油、艾烟等具有抗氧化活性,可清除自由基及过氧化脂质[9]。艾灸治疗胃脘痛由来已久,但其具体的治疗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此外,本研究选取中脘穴、关元穴作为艾灸穴位,二穴均为人体保健要穴,艾灸中脘穴可调理脾胃、温中补虚;艾灸关元穴可温中健脾、补虚通阳。艾灸中脘、关元穴,集艾绒药效、温热刺激及穴位保健作用于一体,能加速艾绒药效通过体表穴位吸收,促进寒气发散,发挥温经通络、散寒止痛之功效[10-11],从而缓解胃脘疼痛、四肢倦怠、畏寒肢冷等症状。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艾灸联合具有保护胃黏膜作用的西药治疗,结果显示,治疗14 d 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胃脘痛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艾灸联合西药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进一步缓解胃脘疼痛程度,提高临床疗效,验证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脘痛的优势。

综上所述,艾灸联合西药治疗有助于减轻脾胃虚寒性胃脘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缓解胃痛,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艾绒胃脘症候
更正说明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旋转的钢铁厂
士的传统、他者效应和日常审美——作为文化症候的“罗怀臻创作现象”
基于含末率和微观粉碎度的艾绒质量评价
中医治疗胃脘痛的方法探究
艾绒提取物对蚕丝织物的染色和抗紫外性能研究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百艾送”公益活动,专利艾灸仪免费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