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增波 王惠敏 吕炳建 张艳宁 刘晓礼 杨运田
作者单位:050017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河北省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杨运田为通讯作者)
颌面部皮肤窦道,是口腔常见的体征之一,常分为先天性、牙源性、涎窦等[1]。牙源性皮肤瘘管是由于慢性根尖周炎产生的脓液从皮肤开口处排出,形成瘘管或炎症性结节的口腔疾病[2]。现将1例下颌第一磨牙慢性根尖周炎伴皮肤瘘管的临床病例进行报道。
患儿,女,11岁,因“右下面部出现瘘管,流脓半年”就诊。否认全身系统性疾病史及药物过敏史。颌面部检查:右侧面部肿胀,触诊较硬,下颌体下缘下见大小约1.5×2cm皮肤瘘管,已结痂(图1a,1b)。口腔检查:46大面积龋坏(图1c),腐质呈深褐色,软;叩诊(±),无松动,周围牙龈未见异常。X线片∶46龋坏涉及牙髓影像,根周膜增宽,根尖区低密度影(图1d)。诊断:46慢性根尖周炎伴皮肤瘘管。治疗计划:46根管治疗。治疗过程(图2a,2b,2c,2d):46上橡皮障,去腐,揭顶,远中根管探痛,根管内麻醉,拔髓,氯胺T及生理盐水交替冲洗根管,扩管至25#,远中根有少许渗血,封氢氧化钙;一周后复诊,右侧面部肿胀减轻,瘘管范围变小,46暂封物完好,叩(-),处理:46上橡皮障,去除暂封,清洗根管,吸潮纸尖吸干,充vitapex,玻璃离子暂封。治疗后2周复查,患者诉上次治疗后瘘管曾流出黄色药物,自觉症状消失,左右面部基本对称,皮肤瘘管闭合(图3a,3b,3c,3d);治疗后4周复查,左右面部基本对称,皮肤瘘管愈合(图4a,4b,4c,4d)。
图1 初诊照片
图2 治疗照片
图3 治疗后2周
图4 治疗后4周
颌面部窦道60%的病因来源于感染,其中感染来源于牙齿占80%[1]。如慢性根尖周炎、智齿冠周炎等,其中尤以慢性根尖周炎最为常见。最常见的皮肤引流部位为下颌和颏部,累及颌下区的病例较少见,罕见于颈部、鼻旁、内毗和眶周围皮肤[3]。
对于能够保留的患牙,经过根管预备和消毒,充分消除根管内的炎症物质,去除瘘管形成的病因,瘘管开始愈合。有文献报道,联合洗必泰和氢氧化钙用来根管内封药,使根管环境内pH升高,抑菌效果更佳[4]。也有研究表明使用三联抗生素糊剂作为诊间封药治疗根尖周较大的类囊性病损,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