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以青春之我,
创造青春之家庭,
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
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李大钊
七一前夕的文华胡同里,一切幽静而整洁,家家户户门前的五星红旗在迎风飘扬,路旁一排枝繁叶茂的参天古树虬劲有力,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感人的故事。这里像极了闹市一隅的世外桃源,社区里人们齐唱祖国的嘹亮歌声,在胡同里久久回荡。
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钊和家人住在北京石驸马后宅35号(今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中的重要时期。
李大钊在北京定居十年的光景,先后居住过八个地方,早年的他因外出求学与家人聚少离多,文华胡同24号是他在故乡之外与家人共同生活得最长的一处居所。在这里,李大钊以极高的热情传播与研究马克思主义,领导建立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極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领导北方工人运动,积极促成国共合作,成为20世纪初中国革命的“播火者”。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李大钊,1889年生于河北乐亭,字守常。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作出了不朽贡献。他一生的奋斗历程,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在北京被捕入狱,他始终坚守信仰,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38岁,李大钊先生用其短暂的人生为后人书写了壮丽的篇章。
凝聚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
李大钊故居占地面积约550平方米,经过布展提升,分为原状陈列展和《播火者——李大钊革命思想与实践》专题展两部分。
走进“播火者——李大钊革命思想与实践”专题展厅,大量的历史照片与书信文件展现了李大钊为寻求一条正确的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以笔为戎,上下求索,探寻真理的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1913年冬,李大钊前往日本留学。次年9月,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学部。其间,他开始系统阅读日本学者译介的马克思经济学和欧洲社会主义思潮的著作,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并寄发给国内,引起强烈反响。
1916年初夏,李大钊从日本回国后,到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他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名主将。1917年,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苦苦探求中国未来道路的李大钊备受鼓舞和启发,他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并研究俄国革命,欢呼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他并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上,相继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确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8年1月,李大钊组织和领导进步学生,开展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活动。
李大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团结进步青年,引导他们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诚信仰,许多共产党人都是受到李大钊的影响而走上了革命道路。
五四运动中,陈独秀不幸被捕入狱,李大钊积极营救。为保障陈独秀的人身安全,李大钊扮成车夫,护送他经天津乘船去上海。在途中,二人就建党问题交换了意见,成为“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开始。
1920年8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编辑部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随后在上海、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影响和帮助下,长沙、武汉、济南、广州等地共产党组织相继建立。在此基础上,李大钊与陈独秀开始筹划建立全国性政党。
1920年10月,李大钊与张申府、张国焘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办公室成立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年年底改称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担任支部书记。同年11月初,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北京大学成立,高君宇担任第一书记。此后,北方各地广泛建立起党、团组织。青年团是党组织的重要助手,充分发挥了后备军的作用。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李大钊因故未能参加,但他为筹建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巨大贡献,使其成为公认的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922年至1924年初,李大钊频繁奔走于大江南北,多次代表共产党与孙中山会谈,为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北方党组织成员深入厂矿、铁路,开展了一系列罢工斗争。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遭到吴佩孚的镇压,北方工人运动转入低潮。李大钊发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鼓励工友们继续战斗,掀起北方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革命高潮;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与赵世炎等人在北京组织5万余人的示威,有力地支持了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
展厅的北侧墙壁上播放着1924年6月,李大钊受中共中央委托,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五大,当时他在莫斯科大剧院演讲的画面,这也是他留给后人唯一的影像资料。
李大钊是中国讴歌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一人,他对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深厚内涵进行了开创性探索,培养了一大批对马克思主义怀抱热情的先进青年,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原状陈列展主要分布在原有的三合院内。有北房三间,东西耳房各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踏入北房正中间的客厅,一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对联映入眼帘,这是李大钊写给友人的一对对联,也是他真实的人生写照。靠西侧墙壁的高脚方桌上有一部老式黑色电话,故居的工作人员说,当时北大教授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每家都配有一部电话。西侧耳房是李大钊长女李星华的卧室,陈列着当年李大钊为孩子们手工制作的军棋。一副军棋花不了多少钱,李大钊教育孩子们,在一些小事上节约,余下的钱可以做更大的事情,要求孩子们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
北房的东屋是李大钊夫妇的卧室。墙上悬挂着李大钊夫妇的黑白照片,炕上的长方条桌上摆放着针线箩筐和一盏煤油灯,还原了当年李大钊一家人在此居住的生活日常。
李大钊的妻子赵纫兰也是河北乐陵人,比李大钊大6岁。他们1899年结婚,当时李大钊年仅10岁。李大钊从小就失去了父母,跟着祖父长大,家里需要人手打理就给他娶了比他大6岁的赵纫兰,婚后他们一直聚少离多,直到1920年李大钊在北大工作,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才把家人接到了北京,在文华胡同24号度过了最长的一段时光。赵纫兰没有读过书不识字,李大钊在闲暇之余教自己的妻子读书认字,后来他的妻子可以自己读下一部《红楼梦》。赵纫兰的名字,源于屈原《离骚》中的“纫秋兰以为佩”。而她本人,也像诗中的兰草那般,朴素坚韧,默默支撑着家里的一切。赵纫兰去世的时间是农历端午节,这也许是种巧合,1936年6月,中共河北省委,追认赵纫兰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东厢房里间是李大钊的长子李葆华的卧室。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捕后,李葆华曾在周作人等北大教授家里避难。周作人之子周丰一喜欢摄影,为李葆华照了一些相片。据他回忆,放学回家,就到后院陪伴李葆华。两人当年的合影,至今悬挂在李葆华卧室的墙壁上。
外间是客房,当年一些寻求革命真理的大学生和李大钊的朋友经常来到他的家里居住,一起商讨革命事业。
淡泊名利,律己助人
“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所受之辛苦,有非笔墨所能形容者,如是者数载。”这是对李大钊俭朴生活的真实写照。李大钊长子李葆华曾经回忆道:“他很乐于助人,手头只要有钱,谁急需就送给谁,不讲究还不还。他不讲究吃,也不讲究穿,家里的日子够过就行。”李大钊牺牲后,家里只剩下一块银元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时,月收入120块银元,由于他兼任其他4所大学的教授再加上稿费,每月的收入近300块之多。按当时的物价来算,400块银元就可以在北京买一处四合院,他完全可以过上富裕而稳定的生活。但李大钊在北京十多年的光景一直與家人居住在出租房里,李大钊每个月拿出三分之二的资薪用于党的活动经费,剩下的一部分也经常资助一些有困难的学生,经常让他的妻子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北大校长蔡元培知晓此事后,安排北大同事将李大钊每月收入的一小部分交到赵纫兰手里,以免全家再出现衣食不继的窘况。
西厢房是李大钊的书房兼会议室,靠着三面墙壁,4个大书柜内摆满了中文以及外文书籍,一张大写字台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当年最早在北京的党组织就是在这里开会的。1921年11月11日,共产主义代表马林也曾在这里开展会议,解决居住和党内工作问题。
书房西墙下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那台曾经出现在语文课本里的黑色老式风琴。据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当年她的父亲经常去东边头发胡同的小市场淘一些旧书籍、旧家具。钢琴是父亲在一个拍卖行里淘来的,李大钊将买来的风琴认真地擦拭了几遍,风琴立刻变得乌黑锃亮。平日里父亲教他们唱《国际歌》,但声音不能太大,怕被附近的敌人听到。只有刮风下雨时,他们可以放声歌唱,用风声雨声琴声掩盖孩子们唱革命歌曲的声音;召开会议时,用风声雨声琴声,掩盖革命党人开会的声音,以防敌人窃听。李大钊用父爱与智慧潜移默化地为孩子们灌输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
海棠树下宣誓入党
院子里两棵枝繁叶茂的海棠树结满了新的果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年李大钊一家在此居住时,院子里有两棵海棠树,因年头太久不在了,周围的居民就在原来的位置重新栽上两棵海棠树。记者看到,前来参观的单位团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海棠树下宣誓入党,为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抱有必胜的信念!
李大钊热情宣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播撒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火种”,推动创建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从此进入新纪元。李大钊是信仰坚定、对党忠诚的表率;是坚守初心、为民造福的表率;是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表率;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表率;李大钊以他的奋斗、探索、牺牲,为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楷模,作出了榜样,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他的革命思想、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值得后人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