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歌曲是始于13世纪前,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声乐体裁,诗与乐的相互交融成为那个时代风靡大众的音乐类型。其中涌现出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马勒等一批优秀作曲家的旷世之作。本文将透过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来讨论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悲剧人生。全文共三个章节。第一章节通过诗人威廉·缪勒笔下,主人公在特定的场景中的一系列的人物形态和人物心态,来构想其人生中的悲惨经历。第二章结合套曲作家舒伯特的成长环境,所生活的时代环境,以及他一生所经历的种种历程,来谈论造就他悲剧人生的原因。第三章将从音乐旋律、曲式和声节奏、伴奏调性织体等诸方面对套曲进行研究,深度剖析出“艺术歌曲之王”的精湛创作技巧。
【关键词】《冬之旅》;舒伯特;悲剧人生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0-184-03
【本文著录格式】孙煜昕. 论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視角下的悲剧人生[J].中国民族博览,2021,05(10):184-186.
引言
艺术歌曲一词最早出现于13世纪,早期的艺术歌曲被称为“利德”(Lide)。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艺术歌曲指浪漫主义时期德国的艺术歌曲,这种艺术体裁的歌词往往使用的是著名诗人的诗词或诗集,以表现高度的文学性;作曲家根据诗歌意境进行谱曲,多以抒情性和歌唱性为主;钢琴伴奏也不是简单的旋律跟随,而是在作品中扮演着“影子”的角色,与声乐部分处于同等地位。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奥地利籍作曲家。一生共写作600多首艺术歌曲,在这一领域,除了舒曼和勃拉姆斯,似乎没有人可以与之比肩。1827年夏天,舒伯特收到了来自缪勒的全部的《冬之旅》诗集,共24首,而在此之前他已经读到了其中的12首,并为之谱曲。也许连作者自己也没想到,这部悲凉凄清\绝望凄然的声乐套曲不仅是在德国艺术歌曲,乃至是在艺术歌曲体裁范畴内都具有崇高地位的作品。
《冬之旅》这部作品几乎是导致舒伯特耗尽所有精力,甚至使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在24首分曲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他几乎所有的创作技法,这些技法从另一面看似乎也是他应对人生种种困难时所使出的一次次应对之法,这部《冬之旅》更像是舒伯特悲剧人生之旅的另一面真实写照。
一、第一章 《冬之旅》故事内的悲剧人生
(一)人物刻画
在舒伯特的创作生涯中一直贯穿着一个主题——“流浪”。当他看到威廉·缪勒给自己送来的《冬之旅》诗集时,他自己也许将故事中的那个男子的一切遭遇,看作是自己人生的缩影了。主人公在被心上人抛弃之后在一片白茫茫的寒夜里启程。无尽的内心煎熬使他每到一处景色都能想起从前与心上人的过往,就在这内心情绪的波动与现实所面对的处境的复杂交织之下,开始了漫长的冬日旅行。
第三分曲《Gefrorene Tr nen》(《冻结的泪珠》)中,任由伤心的泪水滑过脸颊也没有察觉,致使这泪水结成冰。泪水其实是他曾经为一个人付出的点滴的爱,都是从自己的炽热的胸中流淌出来的,作者以为那份真情能融化冰雪,但她的冷酷却使得内心的温暖凝结。
在第六分曲 《Wasserflut》(《洪流》)中,他仰头询问雪花哪里才是他的方向,若顺着洪流可走向熙攘的村庄到达喧闹的街道,这里的“街道”代表着他还是希望自己能够摆脱失恋的阴影,重新回到生活中让一切都变得美好和平淡;另一面则是在泪水中继续沉沦,自己的内心继续徘徊在她的屋前。
命运似乎也站到了主人公的对立面,在面对无数的现实经历和往昔的回忆之后,第十四分曲《Der greise Kopf》(《白发苍苍》),开始对生命感到了绝望并初露了对死亡的向往。雪花落在头上染白了青丝,这也许是命运的悲剧落在他的身上,年轻的生命也会变成苍苍白发之人,或许要不了多久,死亡就是他最好的归宿。
直到第二十四首《Der Leiermann》(《风琴师》),村口的那位老人也许是他的灵魂正看见了自己,又或是死神,他希望老人能将自己带走,预示着主人公已经看见了自己生命的尽头。
(二)场景映射
音乐艺术与文学、美术、雕塑等姊妹艺术的不同之处在于,文学可以通过文字对想要表现的事物进行直观的叙述;美术、雕塑更是具有一次完成性,其作品直观的存在于客观空间。而音乐具有非实在性,对表现对象来说,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对事情进行抽象。在《冬之旅》套曲中,有不少对场景的描绘,由于无法具象的表达出来,因此只能通过对钢琴演奏技巧的创新,将自然场景还原。诗中大量对场景的描写,其实是对人性的映射。
第二分曲《 Die Wetterfahne》(《风信旗》)中,女郎屋顶的风信旗,像是主人公对女子的爱,任由狂风肆意无情的摇摆着自己的命运也屹立在最高处。这种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诚是他今后路途中一次又一次心理变化的种子,时而想随风而去任由命运安排,时而却又坚定不肯屈服,希望能用抗争换回从前的一切。
第五分曲《 Der Lindenbaum》(《菩提树》)中,山下的菩提树是两人爱恋的见证,曾经他们欢乐甜蜜的时光都是在这树荫下。内心里,高大的菩提树是心灵的依靠,爱或痛时只要在这里,都可以获得些许的藉慰,那风中作响的菩提树叶就是对他的劝说:“Und immer h?r ichs rauschen,Du f?ndest Ruhe dort!”。
第十三分曲《Die Post》(《邮差》)中,当街头邮号声响起,主人公激动的跳跃起来,他希望能够得到自己心上人的讯息,邮差是两人之间唯一的联络,可是他终究还是没有等到他想收到的来信,此时或许她早已嫁作人妻过上了平淡的生活,而这一边的自己依然牵挂,就连问一声此时的那里已经是怎样一番场景,也要问问自己的心。
(三)内心独白
很多人可能一直都认为,舒伯特不过是一个没有什么太多生活情感表达的乡巴佬,歌曲也只会选用他人诗集来作曲,可是在真正的实际生活中,舒伯特承受了巨大的创作内心压力,生活对他来说充满了黑暗与恐惧,但他依然在寻找光明的路上从未停下脚步,即便有时误入崎岖与泥泞。
第二十分曲《 Der Wegweiser》(《路标》)中,躲避了光明的康庄大道去寻找幽暗之路,并不是因为内心孤寂,也许舒伯特和他一样只想跟随自己的心意,只想离开熙熙攘攘的闹市村庄并不是愚蠢的行为,那里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与之为伍,这条路上只有自己,必须坚定的走下去并且没有回头路。人生的道路上会有很多的“路标”,那是转折的方向 ,但是没有重新来过的隧道。这就是舒伯特选择的人生。
第二十一分曲《Das Wirtshaus》(《旅店》),这是主人公第三次流露出了对死亡的向往。已经精疲力竭、身心疲惫的他知道,这“旅店”是所有困乏之人的歸宿,脚下的路已经走到了坟墓前,他选择结束这一切……良久,死神拒绝了他,这一刻他知道还有手杖是自己的依靠,如此只好鼓起勇气继续前行。
第二十三分曲《Die Nebensonnen》(《幻日》),这一次,主人公似乎看到了生命的尽头,此时的舒伯特也已病入膏肓。当空凝望出现了三个太阳,这代表着勇气、希望、光明,然而前两者都已经消失了,经历了“绝望—希望—再绝望”的舒伯特对剩下那一丝光明似乎认为也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了,索性都抛弃掉,让自己活在黑暗之中。
二、第二章 《冬之旅》故事外的舒伯特人生
(一)冬日里的“背井离乡”
“Fremd bin ich eingezogen,Fremd zieh ich wieder aus.”舒伯特从这一刻就已经看见了自己生命的尽头,自己不得不离开心爱的人,这里除了他的爱人还有自己的挚友们(《晚安》);风依旧吹着屋顶的旗帜,就像内心对生的希望,创作的渴望依然屹立如初(《风信旗》);泪水冻结在脸颊也毫不知情,自己这一生经历了多少困苦,法国大革命下欧洲原有的政治格局解体使得音乐创作上毫无预示的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冻结的泪珠》);想在冬季的雪原再去寻找绿色的田野,到头来发现只是一场徒劳(《麻木不仁》);曾经的庇荫下有甜蜜的美梦、有深情的诗句,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只要回头都会有一片净土(《菩提树》);生活依旧像奔腾的溪水,他不愿说告别,不想忘掉与爱的人初见的场景,只想忘掉自己可能将不久于人世(《小溪旁》);当从神学院离开,真正开始自己人生旅程时发现一切都已经不能回头了,被脚下的每一块石头绊倒之后都想回头再看一看从前(《回眸》);即便误入歧途也会认为那不过是山中鬼火的游戏(《鬼火》)。
(二)冬日下的“天鹅之歌”
直到病情开始发作,舒伯特在自己投身创作和献身生活中感到困倦,1823年5月在诗文《我的祈祷》中明确表现出病情对自己的折磨(《安息》);似梦似真之中夹杂着现实的痛苦和美梦的欢喜(《春天的梦》);1822—1823年他的病情时好时坏,有如忽而乌云阴雨,忽而雨过天晴的气候,“如果空气清新,即使再有暴雨来袭,他也不会感到绝望”这也许是舒伯特对自己身体健康的祈盼(《孤独》);街道上总是有邮差送来信件,或是想要收到某个剧院对自己作品付梓的酬劳,或是渴望收到爱的人的讯息(《邮差》);惆怅的白发渐生,可叹自己这年轻的生命年华中青丝早已褪去,不禁发问“Wie weit noch bis zur Bahre!”(《白发》);1828年晕厥时常伴随着舒伯特的生活,奄奄一息时开始出现幻觉,盘旋的乌鸦总是对腐肉感兴趣,他这才嗅到了死亡的气息(《乌鸦》);舒伯特歌剧创作生涯可谓节节失利,1823年他在为自己的歌剧创作做最后一搏,《阴谋》《弗拉巴斯》《罗莎蒙德》三部得意之作只有最后一部得到公演,然而只有可怜的三场,自此舒伯特便决定不再为歌剧的创作浪费自己的生命(《最后的希望》);1828年9月舒伯特搬回了哥哥在郊区的房子,他很怕睡觉,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可能不允许自己再醒来,他又期盼睡着,因为梦里没有痛苦只有欢乐,不过让他欣喜的是他很长一段时间都能看见翌日清晨的阳光(《村子里》《风雨飘摇的早晨》);11月14日舒伯特已经卧病不起,眼前的一幕幕幻觉也让他开始变得恐惧,壁炉的火光是他唯一的光明,跟紧它就能感受到温暖(《骗局》);通墓地的路标为他指引着方向,疲惫的人大多选择就在这冰冷的“旅店”驻足,他似乎不再害怕,这世界上哪有什么上帝,只不过是自己在为自己的生命祷告罢了(《路标》《旅店》《勇气》);11月17日夜晚舒伯特开始疯癫,与人失去了交流,自言自语着自己从前的成就,诉说着从前的苦与乐,他的生命中有三个太阳“勇气”“希望”“光明”,在这一刻如幻灯片般快速略过然后消失不见(《幻日》);终于在1828年11月19日,舒伯特回到了生命的起点,“村口”的风琴师为他奏响了32年里安魂曲的最后一个音符,一代“交响曲大师”“艺术歌曲之王”的演出就此谢幕。
三、第三章 《冬之旅》创作的音乐分析
(一) 调式调性
全曲集主线由《Gute Nacht》(《晚安》)开始,整首歌由d和声小调开始,主人公磨坊工人言语中透露出抱怨与悲伤,女子将他抛弃使得自己开始怨天尤人,认为这也许就是上帝的安排,他的爱就该四处游荡,漂泊无依。轻轻掩上了门,踏着茫茫白雪开始了自己的流浪之旅。来时五月鲜花香,去时犬吠路茫茫,狗被主人关在了门外,爱情则在屋中安息。
随后转入D大调,他在屋外徘徊不愿叩门使之从梦中醒来,D大调的温暖色彩也进一步体现了主人公内心依然对她的爱与呵护,他轻轻写下了晚安便不再去打扰她,也许是希望她知道。
随着最后一句“An dich hab ich gedacht”中出现了还原F和降B,全曲再一次回到了d小调,与开头冰冷的心情相呼应,似乎是想告诉人们,美好的一切都过去了,对她的爱已经走到了尽头。
作曲家舒伯特在对人物进行刻画时,似乎很喜欢用“小调—大调”不断转调的曲式结构,第八分曲《Rückblick》(《回眸》)采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凄惨的现实—美好的往昔—绝望的未来”这首分曲是在g小调中开始,他仓皇的逃离这座城镇,这一刻他不仅被心上人赶出了心房,就连头顶的乌鸦似乎也对他不友好。中段转入G大调,回忆着往昔的种种欢乐,云雀和夜莺也为他们歌唱,那时光是多么甜蜜,紧接着又转回小调,所表现的现实生活中,他还希望有一天可以再回来,其实他知道这对他来说已是一种奢望。在音乐的结尾再次转回大调,这一次不再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及自己人生际遇的一次竭力的呐喊。
第十一分曲《Frühlingstraum》(《春梦》)中,用大小调的变化,以及在小调中的一系列游离来表现主人公忽醒忽睡,亦幻亦真的情景。乐曲从活泼欢快的6/8拍的A大调伴奏开始,描绘了梦中五月时节遍野鲜花、绿草如茵鸟语潺潺的景象;随后伴随着雄鸡的鸣叫,a小调闯入打破了梦境,紧接着睁眼(e小调)、四周一片漆黑(g小调)、寒冷(d小调)、乌鸦的啼叫(a小调)等一系列调性的转化,让真实世界的凶险莫测在这一处体现了出来。不过接下来主人公又一次昏睡了过去(A大调的再次出现),音乐最后以a小调结尾,也证明了这一场流浪之旅让主人公的心情多么沉重和彷徨。
(二)伴奏织体
第八分曲《Rückblick》(《回眸》),钢琴伴奏的前奏部分使用了右手十六分音符加休止和左手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的交替,双手和弦相互交叉演奏,似有轻重颠倒的踉跄感。诗歌的第三句“Ich m?cht nicht wieder Atem holen,Bis ich nicht mehr die Türme seh”和第四句“Hab mich an jeden Stein gesto?en,So eilt ich zu der Stadt hinaus” ,则正好被伴奏部分充分解释。主人公太想逃离这个令他伤心的城镇,每一次绊倒他都会回眸而望,可得到的不是明亮的窗前心上人的目光,而是乌鸦无情抖落的雪,促使他不得不加快脚步。
第十六分曲《Letzte Hoffnung》(《最后的希望》),前奏开始就是一路下行旋律,从小字二组f到大字一组的B,横跨五个音区,这一表现在回应分曲标题,“最后的希望”到最后终究还是会变成绝望。
歌曲中间部分出现的诗句“Ach,und f?llt das Blatt zu Boden, F?llt mit ihm die Hoffnung ab;Fall ich selber mit zu Boden”而与之对应的钢琴伴奏部分也用了急速的下行音阶,是对树叶的下落和主人公心态的崩落的“影子”式的表现方式。
四、结论
《冬之旅》故事内主人公的悲伤,故事外舒伯特的悲剧都是这个时代悲哀的产物。舒伯特作为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作曲家之一,对作曲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对交响曲和艺术歌曲各两个体裁的影响可谓深远。他的音乐风格具有抒情性和歌唱性,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幸福的渴望,但又不时流露出凄苦与悲伤。
《冬之旅》是舒伯特创作生涯最经典的作品之一,也是艺术歌曲这一体裁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在这本曲集中能看见舒伯特一生的缩影,他少年的机遇、青年的际遇、晚年的遭遇都被这24首分曲展现的淋漓尽致。这部作品表面上是写了流浪者或是暗示自己的人生历程,可更深层次反映了下层阶级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參考文献:
[1]王芳. 解读舒伯特《冬之旅》套曲的悲剧美[D]. 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2.
[2]陈斯妍. 论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的悲剧性风格[D]. 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9.
[3]江俊. 从声乐套曲《冬之旅》的演唱中体会诗与乐的结合[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4]陈晓艳. 解读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创美”与“审美”[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5][英]佩基.伍德福特. 伟大的西方音乐家传记丛书——舒伯特[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孙煜昕(1992-),男,陕西宝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声乐表演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