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丽傣族孔雀舞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

2021-08-09 03:24沈优优柏慧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0期

沈优优 柏慧

【摘要】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民间舞蹈资源丰富。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建立60年以来始终秉承“继承传统、学习民间、兼容中外、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突出民族区域文化特色,将云南民族民间舞引入高校教学,让民族民间舞在高校更好地传承、发展。本文以瑞丽傣族孔雀舞在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的传承、发展为案例,尝试以点带面的分析、解读、总结其中的经验、方法、成果,从而探寻高校傣族民间舞蹈教学、教材建设新路径,以期为建构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体系提供若干有价值的经验。

【关键词】瑞丽傣族孔雀舞;傣族舞蹈教材建设;民族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0-142-03

【本文著录格式】沈优优,柏慧.瑞丽傣族孔雀舞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以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5(10):142-144.

21世纪经济全球化、外来文化强势涌入国内,为保护各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在2003年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以下简称保护工程),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重要政策,从而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受到了前多未有的关注和发展。

云南艺术学院(以下简称云艺)作为西南地区一所特色鲜明、艺术门类齐全的综合类高等艺术高校,一直立足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土壤、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凸显民族特色。云南艺术学院舞蹈系于1961年成立(2003年发展成为舞蹈学院),这标志着云南舞蹈专业规范教育的诞生。1985年招收第一届大专学生,1999年创办本科教育,2007年增设硕士研究生学位点。 “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从边疆民族地区综合性艺术学院的实际出发,把优质的民族民间舞蹈资源引入学校教学,突出民族区域文化特色,深入民间,在挖掘、整理、提炼、创编、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建立起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系列教材,将民族艺术文化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最终形成‘立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为民族文化发展服务的良好局面”。云艺舞蹈学院在教学体系中传承、发展云南各民族的优秀舞蹈文化遗产,为弘扬云南民族舞蹈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其实质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传承‘自强不息与 ‘厚德载物的民族文化精神,传承中国文化风格和各民族的审美情趣。”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不同地域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民族性格等多方面的特点。傣族是云南的一个特有民族,傣族民间舞在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等众多傣族传统民俗节日和节庆中从不缺席,而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瑞丽有“孔雀之乡”的美誉,在毛相、旺腊、约相广拉、喊思等一代代舞蹈家们的探索下,瑞丽傣族孔雀舞变得愈发娇艳美丽,它不仅是当地传统文化标识,更是云南对外宣传、展示的文化金名片。本文以瑞丽傣族孔雀舞在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的传承、发展为案例,尝试以点带面的分析、解读、总结其中的经验、方法、成果,从而为舞蹈学院傣族民间舞蹈教学、教材的建设寻找到一些新的路径,同时也给其他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建设提供若干有价值的经验。

一、 深挖掘——教材建设的基础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自1985年招收第一批大专学生以后,正式进入舞蹈高等教育培养。围绕“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办学特色,适应舞蹈教育高层次发展的需要,舞蹈学院骨干教师深入田野学习云南众多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舞蹈形态,将充满土风气息的民间舞蹈和规范科学的高校教学相结合,编创出版了一批具有云南少数民族特色和训练价值的舞蹈教材。

舞蹈系原主任岳亚明、教师黄自新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傣族舞,多次深入德宏瑞丽等傣族村寨进行调研,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训练性的动作进行提炼、整理与加工,编创成规范的教学组合。2004年《傣族舞蹈教程》几经修订终于成文出版,这部教材的出版标志着云艺舞蹈学院傣族舞蹈教学迈上=上新的台阶,同时也促进了傣族民间舞蹈在高校的落地、生根、开花。

2018年4月“教学实践周”,笔者随2017级本科编导专业学生深入德宏瑞丽市进行田野采风,期间分别向瑞丽市两位国家级傣族孔雀舞传承人约相广拉、旺腊进行学习。2019年4月6日,舞蹈学院师生参访旺腊老师于2012年正式挂牌的“瑞丽市小孔雀保护传承基地”,恰逢旺腊老师给来自瑞丽市、盈江县等多个县市的小学生们教授孔雀舞。他饱含深情地说:“只要有人来学孔雀舞,只要还能动,我就会一直跳下去,一直教下去,这样孔雀舞就不会失传。”这位年逾七旬的国家级传承人强烈的民族文化责任感让同行的师生们在心底升起由衷地敬佩,同时旺蜡老师对民间舞的热爱之情也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深入民间,深度挖掘让师生们最直接、最有效地去感受,在此期间采风搜集到的一手资料为后期的教学组合编排与作品创作提供了扎实可靠的支撑。

舞蹈學院老师们经过多年努力,在傣族舞蹈教学研究、教材建设、剧目创作等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9年,由舞蹈学院袁蓉、徐梅、杨旭康三位教师编排的“云南少数民族傣族代表性民间舞蹈精品组合课”,内容包含《花腰傣综合组合》《长甲舞综合表演性组合》《大鹏鸟舞综合表演性组合》《象脚鼓舞综合组合》等,荣获文化部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精品组合课“表现奖”。傣族舞蹈系列教材长期应用于舞蹈表演、教学及编导专业人才培养中,师生原创作品傣族舞蹈《阿罗汉》《串哨》《月亮河》《水·随想》等,分别在全国“荷花杯”“桃李杯”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荣获金、银、铜奖。丰硕的教学成果,较好地反映了傣族民间舞蹈在舞蹈专业教学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这批珍贵的教学教材,是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做出的创新性探索,也是留下的宝贵成果。

二、“请进来”——民间舞蹈的源泉

2002年舞蹈学院为进一步加强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建设,在当时主管教学的徐梅副院长的主张下,首次邀请傣族孔雀舞民间艺人旺腊老师进校园为舞蹈编导、舞蹈学本科专业学生进行单元课教学,它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涵,更是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引入高等舞蹈教育的一次探索与实践。谈起首次“民间艺人进课堂”,徐梅老师真挚地说:“当时还没有非遗进校园的这一提法,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的初衷只是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希望将原汁原味的民間舞蹈传授给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最直接地去模仿、体会和感受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态、动律、情感及其风格特征,从而更好的掌握云南民族民间舞蹈风格及其文化内涵。”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从2010年正式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截止到2020年12月已成功举办14期,相继邀请了数十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进校园针对舞蹈学院师生进行非遗传统舞蹈的传授。旺腊老师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孔雀舞传承人,从1957年开始学习孔雀舞,期间曾向莫艮帅、毛相等多位傣族民间舞大师学习。通过观察、模仿、吸收,将莫艮帅的含蓄柔美、毛相的稳健阳刚、眼部灵动等动作特点进行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个人舞蹈风格。舞蹈学院曾先后三次聘请旺腊老师进校园授课。他在教学中凭借生动的表演、灵动的姿态、细致的讲解将原生傣族孔雀舞传授给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们对傣族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为今后的教学、编创和表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2年云艺舞蹈系邀请旺腊老师进校园开展为期两周的授课,教授对象是本科女班(2个)。“我从1974年开始教孔雀舞,这是第一次面对大学生上课,心里即高兴又有些紧张。”此次旺腊老师选择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孔雀舞”与“软跳”为主要授课内容。同学们一方面学习舞蹈的外在形态,另一方面学习傣族舞蹈的人文习俗。旺蜡老师从动作的本源开始追寻身体语言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首次进校园授课成功对旺蜡老师来说意义不同寻常,他表示这是一次自我的突破与全新的探索,激发了他本人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自信与认同。 “民间艺人进课堂”彰显了舞蹈学院教学呈多样化发展的态势,拓宽了“民族民间舞蹈”高校的发展之路,也为云艺舞蹈学院“非遗舞蹈进校园”系列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传承人近距离对话,并现场向传承人请教学习对参与“第九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课程的大部分学生而言是第一次。学生表示,通过这种接地气的授课方式,切身感受到传统傣族民间舞蹈的艺术魅力,打开了后续了解与研究傣族舞蹈的窗户。舞蹈学院将传承人“请进来”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有效的传承与保护了非遗传统舞蹈,增强了学生们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关注和兴趣、同时也引发了传承人对“非遗”传统舞蹈的新思考。

三、多维度——理论思考的深度

“理论为源,实践为泉”,舞蹈理论是对舞蹈实践的经验概括和总结,能够对舞蹈专业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只有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云艺舞蹈学院在傣族舞蹈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丰厚多元。刘金吾老师的《傣族舞蹈史》一书,按照时间脉络详细介绍了各历史时期代表性傣族舞,全面反映了傣族舞蹈的灿烂发展史。此书对研究傣族舞蹈的历史脉络和演变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岳亚明老师和黄自新老师合著的《傣族民间舞蹈教程》,清晰的规范了傣族舞蹈的基本体态,手位脚位等相关基础知识,并编创了相关的课堂教学组合,这对高校中的傣族舞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浅论“建立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重要性与可行性》一文中,徐梅老师提出应在云南26个民族“歌舞海洋”中挖掘、提炼、编写、建设云南民间舞蹈教材,并提出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文中以《傣族舞蹈教材》为例,分析了教材中组合编创的经验和心得,这对瑞丽傣族舞蹈在高校课堂中传承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石剑锋、石裕祖老师共同完成的《翱翔在“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傣族孔雀舞——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傣族孔雀舞个案调研》论文,通过多次的田野采风,将获得的一手资料做了全面梳理、辨析、论证。全面论述了瑞丽傣族传统民间孔雀舞的历史发展概况、传统套路、当代发展等概况。这为学生、学者进一步研究瑞丽傣族孔雀舞提供了详尽、权威的文字资料。《“非遗舞蹈进校园”的实践及经验——关于“非遗舞蹈”在教育中利用的笔会——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关于传统舞蹈保护与传承的做法》,刘丽老师在“笔会”中具体介绍了云南传统舞蹈在进入云艺舞蹈学院后的具体做法和举措,对未来的传承和学科建设做了宏观设想,展现了云艺舞蹈学院对云南民间传统舞蹈的发展在高校生根落地的前瞻探索。历届研究生们的论文分别从傣族舞蹈传承保护、实践教学、民俗文化等多视角、多领域切入,体现了同学们对傣族舞的多维思考,也反映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方向的积极引导。以上介绍的专著、论文只是学术成果中极小的一部分,但足见云艺舞蹈学院在傣族舞蹈课堂教材编创、理论研究探索等多方面的思考。随着傣族舞蹈教材建设的不断积累完善,舞蹈学院将会为更多的舞蹈从业者、爱好者、高校等机构提供更全面的学科建设经验、分享更多的学术成果。

“融汇到我们教材体系中去,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铸魂工程。优秀传统文化里,中国人怎么看待世界、怎么看待生命,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阐述得很系统。如果我们不把这些东西继承下来,在教育过程中没能让我们的学生了解、继承,他的人生就会发生方向上的偏离。”传统文化是民间智慧长久积累的鲜明体现。积淀深厚悠远的民族民间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她是文化积淀的基础、她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她是文化自信的基石。 民族民间舞蹈终将在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良好的落地、生根、开花,结出累累果实。这果实滋养着一代代的云艺舞人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才、成为时代栋梁!

参考文献:

[1]罗雄岩.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刘金吾.傣族舞蹈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3]徐梅.浅论“建立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重要性与可行性[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3):43—46.

[4]石剑峰、石裕祖.翱翔在“南方丝绸之路”的傣族孔雀舞-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傣族孔雀舞个案调研.[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8(3):84—95.

[5]瑞丽市文体广电局 瑞丽市文化馆编.傣族孔雀舞[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18:79—82.

作者简介:沈优优(1985-),女,江苏江阴,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历史与文化研究、舞蹈评论;柏慧(1995-),女,四川达州,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