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青青
摘要:视唱练耳是音乐学习的基础课程,随着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单声部视唱已不能满足课堂需求,结合完整的多声部音乐作品进行视唱练耳的教学可以在听觉上给学生建立多维度的音乐框架,丰富视唱练耳教学的内容。通过多声部音乐作品呈现视唱练耳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实际运用到作品中去,并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展示视唱作品,可以感知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拓宽学生对音乐理解的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高度,本文将从以上视角进行阐述。
关键词:视唱 练耳 多声部
中图分类号:J60-05
一、传统视唱练耳教学的局限性
(一)教学内容单一
大部分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学根据调号由一升一降至两升两降,由浅入深的进行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教材大部分都是以单声部乐段为主,篇幅较短。尽管一些国内专业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学已大量使用多声部视唱作品进行教学,但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大部分教材很少引入篇幅较长的多声部视唱,多声部视唱都是以一本单独的书籍存在,在平时使用的教材中多声部视唱练耳作品比较少。多声部视唱作品很少根据不同的音乐时期融入教材,如: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印象时期-近现代视唱作品。多数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仍采用以往的视唱练耳教材,笔者认为多声部视唱较少的视唱练耳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教学层次不够明确,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二)“技”大于“艺”
以往的视唱练耳教学中我们较为注重“基本功”的训练,良好的音准与节奏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本文中笔者称这种视唱练耳的学习为“技”的学习。视唱练耳的学习成果多需以“唱”等多种形式展示,这与音乐的表达如歌唱,演奏,音乐剧,歌剧等等一样,最终仍是“艺”来呈现和表达。技艺不分家,没有技术的支撑则无艺术的表达,技术是通往艺术表达的手段,艺术品位则是技术训练的成果展示。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它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和许多音乐表演、音乐学的课程联系,基础需要夯实基本功,但更为重要的是学习基本功后学生该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表达音乐,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并利用自己的艺术审美思维去品味音乐,而不是单纯机械的学会视唱音乐的音高与节奏。德国一位听觉训练专家曾:“听力教育的意义在于正真的音乐,它贯穿于整个音乐而不是孤立的训练某项技术,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清醒的意识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良好的听力训练最终也是为了辨別音乐,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觉审美意识。因此,多声部视唱练耳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去理解视唱练耳表达的艺术思维,而不是单纯机械地训练音准,节奏,良好的艺术审美思维能更好地帮助技能课程的学习与表达。
二、多声部思维的视唱练耳教学
(一)多声部思维建立的重要性
自9世纪出现奥尔加农之前都是单旋律的音乐,奥尔加农是中世纪最早的复调音乐,以格里高利素歌为“固定调”,在它的下方加上平行误读或四度的声部。这时复调音乐盛行二声部音乐出现,随后13世纪出现经文歌,出现了三声部音乐,直到后来的四声部,还有很多形式的多声部音乐,在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声部的视唱练耳学习,不仅要求我们唱会与听会横向的单旋律,同时还要兼顾其他声部的音准节奏,如复调音乐的视唱练耳,可以从视唱相关作品了解复调的写作技法;通过学习古典时期的多声部视唱可以从纵向的声部关系上感受和声的功能性,建立良好的多声部视唱练耳学习思维对音乐专业提升课程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与技术支撑。钱仁平老师在《多声部视唱—根据经典名作改编》总序就写到:“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的教学,应该形成以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为基础”“关于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作为所有音乐学习者的基础必修科目,虽然不属于最严格意义上的作曲技术理论范畴,但与作曲技术理论密切相关联,这也是音乐院校通行将其归属作曲系进行业务管理的重要原因”,可见视唱练耳课程的重要性。多声部视唱练耳的学习给我们构建了多维度的音乐思维,以实践的形式唱、听,将之后复调音乐分析,曲式学,和声学等课程的知识预先学习和实践,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是复调、什么是功能和声,不仅夯实了学生的基础课程,也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二)多声部视唱练耳的难度
首先,横向的单声部旋律最大的难度就是不同调性中的音准,学生需要树立固定音高的概念,掌握大调与小调的视唱,升降号的增加也意味着难度的加大,教学中我们也许会让学生使用固定调的概念视唱,但在升降号多的情况下,音高的概念对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多声部视唱练耳的难点在于声部变多,横向旋律增多后,同时还需要注意纵向结构的节奏,横向旋律的节奏不同则需要学生对几个声部的节奏能够把控并且表达准确,不是件简单的事。声部的叠加,音符数量的叠加以及节奏的叠加,多声部视唱对学生的音准表达与听力判断实际都提高了要求。
其次,多声部视唱的难点还体现在声部的叠加需要其他声部协作。多声部视唱的形式有很多种,如带有钢琴伴奏的多声部视唱、无伴奏多声部视唱、带有室内乐伴奏的多声部视唱,不论哪一种,都需要另一个或另几个声部的伴奏与协作,这在视唱练耳的课堂开展中有一定难度。学生水平层次不齐,男女生的音域也有所不同,作品完成进度则会有快有慢,因此只能根据不同的多声部作品,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建立,再进行多声部视唱作品的练习,以此克服这类困难。多声部视唱听起来的丰满建立在学生不断地磨合,与声部间的合作,只要学生能克服学习的困难,不仅自身音准节奏的能力会得到提高,团队合作的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三、多声部音乐作品的视唱练耳教学
(一)让音乐回归作品
我们现在大部分音乐院校使用的视唱练耳教材如:《视唱》《乐理与视唱》等,可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偏向于练习曲的教程,注重基础练习多于调性区分教学内容,以乐段视唱为主;另一种则是结合教学法教材中又结合乐理或是一些教学方法,适用于音乐教育专业。笔者认为以上两种各有利弊,虽然其实也包含多声部视唱,但多为简短的多声部乐段与乐句。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的内容与教学方式也应不断改变,简短的多声部乐段并不能满足学生对完整音乐作品的渴望,完整的音乐作品篇幅上会长于乐段式,广度上也更加丰满,有厚度,音乐不会戛然而止。完整的多声部视唱作品较乐段式更容易音乐完整的表达,更加动听,学生能够以作品展示视唱,也能以作品提升视唱能力,在进阶的视唱练耳学习中,可以将基础练习融入完整的多声部视唱,这样的视唱练耳学习也不显单调,同时,学生也有参与感,锻炼了学习能力,也能以完整的作品呈现学习内容。
(二)以作品升华视唱练耳学习
打基础的学习方式固然重要,但融入完整多声部作品的视唱学习,是可以打破基础式的单调且枯燥的课堂。视唱练耳课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服务于作品本身,那么何不将完整的多声部作品融入课堂,难度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可以让学生升华视唱练耳的学习能力,通过丰满的旋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国的一些专业音乐学院,已经开始有专门的视唱练耳音乐会,音乐的形式多种多样,比较多的还是多声部视唱与带有伴奏的多声部视唱,如:多种乐器伴奏、带有钢琴伴奏、二声部、三声部等等,形式多元。近些年,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不断强大,一些普通院校音乐专业都陆续开展了视唱练耳专业专项音乐会,笔者认为以后视唱练耳音乐会的开始也会是一个常态。视唱练耳虽然是基础音乐课程,但贯穿于大部分音乐专业同学的学习始末,许多学生对于视唱练耳的课堂认知仅停留在对音高节奏的基础练习,通过在平时的课堂中融入完整的多声部音乐作品,并将考核变为半学期的舞台展示,如:汇报音乐会或是小组展示,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完整的作品,从客观上让学生知道视唱课程的多样性,同时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专场的视唱练耳作品音乐会,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舞台的实践与理论的课堂相结合,以此拓宽课堂的广度,让学生切实运用课堂所学,以此升华视唱练耳的学习。
四、多声部视唱练耳作品的音乐审美
(一)音乐审美思维的构建
多声部视唱练耳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深受学生的喜爱,与乐段不同,它是多层次完整性的音乐作品,且具有一定篇幅,音乐的乐思也更加完整。以往乐段式打基础的学习方式的确给予学生们夯实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乐句或乐段篇幅较小,课堂重心偏向于音准与节奏,加之篇幅小的单选律很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时间去表达和思考音乐的风格、音乐的情绪。当今社会在进步,音乐教育也随之在改进,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在不停进步,顾秋云老师曾在《中外器乐名曲多声部视唱训练》这本书的序言中说到:“当今的音乐艺术院校的教学体系及模式中,学生的独立表演能力普遍得以提高,但在合奏(合唱)能力方面卻未能得到同步发展或显的不足。因此,对视唱教学而言,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乐曲的整体理解和合作能力,同时又让学生领会和掌握不同风格乐曲的旋律特点及声部配合方式,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由此可见,音乐审美包含很多方面,这里笔者想结合顾秋云老师所说的其中一点来谈,就是乐曲的风格把握。在我们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太缺乏音乐审美思维,太多的注意力被放在音准与节奏,但却忘了如何表达音乐,如何用“美”来表达艺术,这里的“美”是广义的美。在笔者多年的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演奏巴赫的作品,总是一板一眼,忘记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没有把握巴赫复调音乐的特性,没有理解通奏低音的存在,就谈不上在演奏或在演唱中能准确地表达出巴赫的音乐风格。现代视唱作品也有许多爵士风格的作品,那么学生在视唱时是否能把握住爵士的音乐风格,是否理解这种曲风的由来,还是只是单纯的唱出音准呢。同样,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我们偶尔会唱一些民族作品的视唱,学生却没有能把握住民歌视唱作品的音乐风格,还是用固有的思维去表达,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龙晓匀老师在《中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视唱曲目精选》前言中提到:“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歌中有丰富多彩的旋律、调式、音阶、节拍节奏,有不同的演唱形式和演唱方法,通过这本书的学习对各民族不同风格的把握,对民族音乐内涵的理解”。视唱音乐作品可以是不同时期的作品,不同民族的作品,不同属性(器乐或是声乐)作品,我们可以通过多声部视唱作品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乐曲不同音乐风格的把握,感知音乐审美思维,这样的学习,才能做到真正理解音乐,回归视唱练耳的本质。
(二)提高学生二次创作的能力
多声部视唱需要几个声部间的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学生在课堂中会由几位不同声部的同学组成,如需要完成一首多声部的视唱作品,就需要几位同学学会各声部之间的协调、声音的融合、音响的平均、音乐表情的处理等等很多方面。比如柴可夫斯基《船歌》这首多声部视唱作品的完成,可以让学生对其进行二次创作,首先这是一首器乐作品改编而成的视唱作品,在实际课堂还课时,学生可以加入大提琴或钢琴或小提琴的伴奏,让这首本由器乐改编的作品更加符合原作品的属性;其次学生通过这样的二次创作与改编,可以将这首视唱作品的音乐表达更加丰富,具有层次,实际也会通过作品的完成去追根溯源作品的创作背景、技巧完成、音乐表达,一系列的二次创作的过程,这对学生们的音乐掌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在视唱中有难度,但完成后会让学生的视唱练耳技巧有所提高,同时提高了学生们的协作能力,最终要的是通过声部间的合作过程会让学生思考我们需要呈现什么样的音乐,多声部作品的准备过程就是对作品本身的二次创作,这不仅是教授课堂的音准节奏知识,笔者认为这门课最终要给学生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因此多声部视唱给了学生这样一种开放式的学术氛围,给了他们对音乐再创作的空间。
五、结语
多声部视唱练耳作品在实际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视唱、听力,感知多声部的和声与多声部音乐作品风格;另一方面多个声部需要不同音域的同学以小组的形式视唱,以此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与对音乐的二次创作能力和音乐审美意识。多声部视唱对音准节奏的要求也更高,使得课堂更加多元化,同时对一些理论课程也具有实践性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燕.多声部视唱—根据经典名作改编[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2]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朱建平,李晓薇.视唱[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陈雅先.乐理与视唱练耳[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5]顾秋云.中外器乐名曲多声部视唱训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6]龙晓匀.中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视唱曲目精选[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