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林
摘要:传统绘画造型观念的形成需要经过不断的沉淀才能最终形成,而在这个过程中,它又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比如有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每一个方面都极大的影响着人们认识传统绘画的角度,并最终影响中国传统绘画风格的形成。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由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对于中国传统绘画更是如此。古代的自然经济政治都处于一个落后时期,当时人们对于艺术的认知必然存在某种偏差。本文笔者首先从造型文化这一角度进行深入剖析,着重分析了在历史变迁中不为人知的细枝末节,从而让我们对中国传统绘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扬我国绘画艺术文化,实现我国传统绘画文化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传统绘画 造型观 绘画风格
中图分类号:J205
在任何时期,民族造型观念的最终形成都归结于很多方面,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背景决定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角度,从而决定了整个时代造型审美的走向。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在今天,它在全球范围内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这同样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受到了地域、历史的滋养。传统图形就如同是土地里长出来的庄稼,而那些民间艺人就好比是辛勤工作培育庄稼的农民,民间艺人对于周围生活的环境都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他们把这种情感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以作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个人意愿和诉求。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要在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绘画造型观念的基础上,注意把握中国传统绘画的本质精髓和内涵魅力,在未来,我们要在不断继承发扬的过程中保留中国画原有的审美特征,同时还应该不断吸取外来文化,实现“兼容并蓄”,促进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一、中国传统绘画的意义
中国民族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中国文化历经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即使在今天来看,历史对于我国的文化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发展形成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这些都非一日而成,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凝聚才得以展现。而就中国画而言,它更是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认可,对于呈现我国文化魅力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众所周知,中国画就是用毛笔和墨在宣纸和绢上做出来的画。中国画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以大观小,它强调用一种发展且变化的宏观眼光去看待整个世界的发展,中国画并不拘泥于一些微小的细节,而是呈现出了更为壮阔的视觉感受。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很多:以“写意”为主的中国艺术观、以线为主的中国笔墨观和以“程式”为主的高度意匠的方式,这些都共同形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特点。作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绘画已经渗透在中华民族之中,它在历史的积淀下,在岁月的变迁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在今天,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环境的重要形势,中国传统绘画作为中华文化的独家代表,向世界尽情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不朽魅力,在未来的不断发展中,它也将得到源源不断的传承和发扬。
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规律
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的运用是极为广泛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的艺术家对于线条的运用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在中国画中,线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符号,甚至从某种角度来看,线条已经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的艺术,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尽情彰显着它不同凡响的魅力。从中国画发展伊始到今天,中国传统绘画的地位就从来没有动摇过。中国的绘画艺术家前辈认为,在绘画作品中,如果用点来表达,就会使得绘画作品过于零散琐碎,失去了作品的整体性,而用面来表达又未免显得过于呆板模糊,不能表现出作品本身的生动性。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用线来表达绘画显得恰到好处,线条本身的灵动性可以很好的展现出食物的外形特点,呈现出来的作品会让人叹为观止。正是因为这样,我国的艺术家都会选择用线的方式表现自己的作品情感和意蕴。绘画作品并不是简单的描绘一个事物,更是绘画者通过作品向观者传递一种理念、一种情感,线条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艺术家最为独特的语言,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和灵魂。通过线条,艺术家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极具美感的世界,让我们和世界建立种种联系。通过对线条的有力运用,组合排列成各种各样的造型,正是有了这些造型的出现,才使得绘画作品更具活力。
三、传统图形的表现与再现
很多人经常会把传统图形的造型观念和西方现代派的造型观念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中国的绝大部分观者并不了解西方的艺术家,比如毕加索、马蒂斯,甚至还有人会错误的认为中国的传统图形造型观念是抽象的、具有表现性的,然而这和实际存在的绘画作品是完全相悖的。艺术的再现是建立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上的,人们根据自己所处的不同环境、看问题的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对客观存在的事实进行判断和解释,而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和自己的文化背景基本上是相同的。在我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很多民间艺术家认为自己的很多人物或者动物类的绘画作品都是真实的,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客观的事物和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是完全一样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这样的现象,画家都自信满满的认为自己的绘画作品和客观事实无异,这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和朝代都有着自身对于事物不同的理解。尽管艺术家认为他们手中的作品就是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但实际上并不是,这只是他们内心的视觉心理基础的外化反应。在我们看来,传统图形应该是极为夸张的,它是个人主观表达的展现,但是在传统艺术家的眼中,他们的作品是客观事物的完美呈现,他们不认为什么是夸张,也不认为自己的作品带有夸张的成分。在中国历史文化的不断变迁和发展中,写实观念与非写实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这也不是传统图形造型观念的全部。写实再现受很多方面的影响,即便是在同一民族、同一时代下,某一个个体的自身差异也会影响到造型观念。在不断的发展和积淀下,西方的造型观念对我国的造型观念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但是在中国民间,由于经济文化水平比较落后,再加上地域性的强烈限制,导致西方的造型艺术观念并没有渗透到民间,因此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对于西方造型观念的借鉴学习只不过是昙花一现,更多的还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呈现出来的也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特色。
四、传统图形的主观性、随意性、自由性
在传统图形的造型中,现实物象的造型表达,更多的是艺术家自身的主观情感表达。整体的作品风格非常鲜明的呈现出了“唯我”特色,我们在很多的传统作品中经常会看到一些作品的物象极为“个性”化,比如一头凶猛威武的狮子在作品中非常可爱稚嫩,它们和我们的常规认知很是不同,让人觉得眼前的并不是“動物之王”,而是一个让人心生怜爱的小动物;再比如,一头马的头上长出了五花八门的东西,有花草、虫鱼等等,这看似和我们的传统思维认知不相吻合,但这也恰恰表现了传统绘画中极为鲜明的主观性。传统的民间艺人,每天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他们渴望一种全新的美好生活,所以他们便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和现实事物进行创新,于是在他们的画笔下,天上地下,只要是他们能够想到的,都可以在他们的画笔下得以实现。他们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重新构造了一种新的生活,可以说,这是艺术与现实的碰撞和交流。
正是因为受到了民间文化的深刻影响,老百姓在日常创作中,会把自己的个人心愿放在首位,在创作的时候,他们首先要遵循的也是自己的心灵意愿。所以在很多的传统绘画作品中,我们常常会感受到一种“随心所欲”的表达特点。从表面上解读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我们会觉得有一些莫名其妙和不可思议,但我们绝对不能仅仅用一种简单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这种绘画风格,因为绘画的根源,实际上是绘画者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态度。尽管绘画的风格毫无例外的呈现出了“想啥画啥”的风格特点,但是这也很好的说明了创作者在绘画时的情感态度,他们对于自己所要呈现的世界有着清楚的认知,明白自己想要展现出什么样的世界。而且,他们在关注客体的同时也在理智的审视着自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民间的艺术家很好的发挥了艺术的主观能动性,即便是放在今天,这一点也是非常难得的。
在传统图形造型观念中,丝毫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艺术家肆意挥洒,让自己内心向往的世界在挥毫泼墨之间绘画出来,他们遵从自己的心意和理想,无拘无束的表达着自己的热爱。这就好比是农村妇女绣花,绣的花可以是绿色的花朵、红色的叶子,乍一看好像有一些稀奇古怪,但如果细细品味,又会觉得绣出来的花要比真花好看的多。这些民间艺人也是如此,他们没有按部就班的遵循外部的具体形态,反而是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趣,组织并设计了新的形态,在这个基础之上,他们又赋予形态以特有的灵感,让这看似和现实格格不入的作品多了一些感人至深的生动。在传统的绘画造型观念中,民间艺人很好的把握了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微妙关系,从而形成了民间绘画作品的特殊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民间绘画中的主观性与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观念。
五、传统图形特性与个性的自由
传统文化造型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性和必然性,它极大的顺应了民间文化的特点和性质,它是民间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可以说,传统的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造型观念的形成是相互影响着的。传统绘画造型观念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个人的因素。这种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也作用于当时的农耕生存方式上。在古代,民间人们的日常生活要依赖于天气和地理环境,这二者一旦出现任何问题,都将会对农民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打击。也正是因为这样,古代的劳动人民对于天地有着本能的敬畏和崇拜。天地观念也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人民心中不可动摇的信仰。我们经常会听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的说法,这是古人赞美别人知识渊博的一种说辞,在古代人的心目中,天和地已经成为了神圣的代名词。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非常落后,人民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拥有同样的目标和追求。当个体与集体产生了某种共识以后,就会在逐渐的生产劳动中产生一种需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文化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造型观念在主题上凸显出了非常明显的共性,这些都强烈表达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
由于各种自然因素的限制,导致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呈现出了非常鲜明的局限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绘画题材的自由性。但也正是这种限定,才让传统绘画的自我表达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一个极为狭窄的空间,艺术家对于绘画的解读呈现出了极为全面的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我国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播,让越来越多的人在作品中感受到艺术人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而在另一方面,传统绘画独具特色的表达风格也进一步促进了创作理念的形成,它使得原本单调平淡的绘画艺术更为生动,这种独特审美艺术的汇聚和发展,为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点染了重要一笔,实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六、结语
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文化进行深入的剖析,并针对性的进行继承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渗透在其中,要在不断继承创新的过程中推动中国传统绘画文化走向世界,走向全球。在不断的历史传承中,中国画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绘画文化能够将自我主观色彩挥洒自如,极大的彰显了古代人民对于生活和自然的最真感受,但是任何的文化都需要在不断的继承发扬中实现发展,否则就会被历史淘汰。尤其是在今天,历史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于艺术品的各种认知。在本文中,笔者对于传统绘画文化的造型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也了解了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应该考虑到传统绘画文化的未来发展,我们更应该让极具民族特色的绘画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在保有原有风格的同时,极大的汲取外来文化的长处,在这样的结合发展下,传统绘画文化的明天才能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陈萍.莆仙宫庙壁画艺术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郑芳芳.明清易代背景下的清前期人物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3]骈岑.3~6岁儿童绘画表现能力发展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4]林颖.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5]黄菁.民间美术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与拓展[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6]王雅欣.探寻学龄前校外儿童水粉画教学的新思路[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7]王艳梅.清代杨柳青人物题材吉祥画的艺术特色[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王盼美惠.5-6岁幼儿绘画表征特征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