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抗战时期冼星海音乐思想及价值

2021-08-09 11:02高晏
艺术评鉴 2021年12期
关键词:冼星海

高晏

摘要:冼星海作为我国的“人民音乐家”,在我国的近代音乐发展史上享有盛名,尤其在抗战时期,一首首慷慨激昂、豪情壮志的爱国歌曲,激励着百姓们、战士们奋勇向前。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在音乐创作上仍坚持将国外音乐技巧与中国本土民族音乐相结合,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民族化的新音乐建设之路。在其音乐创作过程中也一直秉持着“大众性、民族性、艺术性”的思想理念,使得每首音乐即脍炙人口又充满爱国主义色彩。笔者通过分析冼星海抗战时期的音乐思想内容来更加清晰的了解他的音乐价值,对于当代音乐发展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冼星海  音乐思想  音乐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5

一、冼星海简介以及作品介绍

(一)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1905年—1945年),原籍广东番禺,作为遗腹子的小星海则随着母亲搬迁到了马来西亚,幼儿时期的冼星海由于家境贫困,常常奔波在帮母亲维持生计之路上,无法专心学习,但他对音乐的热爱却已在心中扎根、发芽。由于其在音乐方面天赋异禀,1918年回国后,先后进入岭南大学附中和岭南大学学习音乐。后因自己的不懈努力,于1926年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之后1928年,又因成绩优秀被推荐到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929年,天资聪颖的冼星海开始了自己的留法之路,在巴黎勤工俭学之际,不忘苦学技艺,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巴黎音乐学院。1935 年回国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5年10月因积劳成疾病逝在莫斯科,他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中国的音乐事业。

(二)冼星海作品介绍

笔者通过整理、查阅文献发现可将冼星海主要音乐作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巴黎留学时期的具有明显的学院派风格和印象派色彩的音乐作品,主要有《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具有印象派色彩但又流露出爱国主义情怀的歌曲;一类是在归国后抗战时期具有召唤人们投入抗战意义的音乐作品。在他的作品中始终蕴涵着作者对祖国的浓烈的热爱、对劳苦群众深刻的同情以及对抗战终会胜利的期望之情。

冼星海在整个抗战时期的音乐作品,也可按照时间、地点不同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上海时期(1935-1937年)、武汉时期(1937-1938年)和延安时期(1938-1940年)。上海时期,为冼星海抗战歌曲创作的初期,这个时期的冼星海刚刚回国,就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抛洒在爱国主义音乐创作上,并将“普遍的音乐”思想融入到实践中去,创作了中国抗战第一曲《救国军歌》,也正是这首歌曲让回国后略有迷茫的冼星海明确了奋斗方向,随后又创作了《保卫卢沟桥》《游击军歌》等富有号召性及感染力的歌曲。之后,武汉时期的冼星海,受到抗日战争日趋激烈的影响,发起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在运动中为武昌救亡学生创作的《祖国的孩子们》,由于歌曲朗朗上口、歌词振奋人心在推出不久后就受到了学生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随后《做棉衣》《保卫大武汉》《我们的队伍往前走》《雪耻复仇歌》《空军歌》等歌曲也相继诞生,歌曲中蓬勃向上的奋发力也鼓舞了抗战军民的信心。1938年,冼星海受邀到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也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出了弥足珍贵的力量。在延安时期,冼星海完成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中的著作——《黄河大合唱》,这首包括九个乐章的世纪著作冼星海只有了六天时间,就将这首歌曲带入了奋力抗战人们的世界,通过对祖国奔腾壮美的黄河的赞扬,使工农群众更有勇气和魄力来对抗世界的不公、敌人的侵犯。除此之外,在学校任教的冼星海也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不忘忧心祖国,并创作了《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作品,以及《三八妇女节歌》《打倒汪精卫》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歌曲。

二、冼星海抗战时期音乐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国难当头之际,冼星海利用音乐这把他最为擅长的武器,唤醒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战争的憎恶。他的音乐思想体现出音乐大众化、民族化、艺术化的特点,让世人充分觉醒,使得抗战的宣传作用在音乐的传播中一丝丝的渗透开来。对此,我们可对其音乐思想的主要内容作出如下分析。

(一)坚持音乐传播的大众化

冼星海坚持大众化的音乐思想,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处于民族存亡之際,要想团结人民群众,音乐创作也需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听懂、能够理解,那么音乐作品的大众化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革命人们的拥护。为此冼星海创作了《青年进行曲》《保卫祖国》《最后的胜利》《纪念五一节》《抗战剧团团歌》等等一系列表达抗战精神的音乐作品,每首歌都句句唱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

对此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音乐感情、音乐场景均是来自实际生活中,在实际生活中对当下中国困境感触最深的则是工农劳动群众,使得歌曲获得了工农的一致认可;二是,冼星海创作音乐的目的是为了广大的工农群众服务,让音乐成为一种无形的武器来对抗社会的黑暗;三是,当时中国社会中劳苦的工农阶级是最值得依靠的阶级也是所占比例最高的阶级,想要在中国实现“普遍的音乐”,那么必须要让广大工农群众了解音乐、爱上音乐;四是,一位真正成功的音乐家,不单是能够谱写出多少首优美动听的音乐作品,也要让音乐作品符合实际需要,让更多的人爱上音乐。因此冼星海在当时国际和国内音乐发展的背景下提出中国音乐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根据大众的要求,为大众所需要,创作大量的民族战歌”。

(二)坚持音乐内容的民族化

冼星海在源源不断的音乐创作中始终保持着一颗“音乐民族化”的初心,从冼星海的音乐创作经历中不难看出,身在巴黎留学时所创作的音乐歌曲就有着浓浓的中国风,例如他创作的歌曲《风》不仅灵感来自杜甫的诗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深深的挂念。甚至以后到了莫斯科、哈萨克斯坦之后也以中国的民族音乐为基础进行创作,这都是他坚持音乐传播民族化的表现。

冼星海在“如何使歌曲能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个问题上,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指出,音乐只有通过民族化的形式表达出来,才能获得更多本民族工农大众的认可与支持。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中国工农音乐的发展,创造中国最有力量、最优秀、最彻底具有革命斗争性的新兴音乐。发展中国工农的音乐是中国民族新形式最基本的出发点”。冼星海对于音乐的民族化思想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探寻一二。拿《黄河大合唱》来说,谱曲中加入了民族化元素,让传统音乐技巧与当地音乐唱法相融合,这才造就了《黄河大合唱》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还有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中虽然曲调的表现形式以外国音乐艺术为主但是音乐的节奏、韵律中蕴涵着浓厚的中国民间艺术,这些都是冼星海在探索音乐民族化道路上的有益尝试。

(三)坚持音乐形式的艺术化

冼星海在音乐创作的时候不仅坚持音乐的大众化和民族化,同时更加追求音乐的艺术化,让音乐不仅能够为劳苦大众所接受、所认可,以此来推动抗战事业的顺利进行,也要让我国国民音乐素质得到整体提升,实现音乐强国之梦。冼星海曾在《“鲁艺”与中国新兴音乐——为“鲁艺”一周年纪念而写》中谈到建立中国新兴音乐的必要性,只有音乐的艺术形式更加符合社会实际,符合国家发展道路那么创作出的歌曲才会具有引导人们进步的意义。为此,冼星海更进一步的提出,想要让新兴音乐在中国得到建立和发展,需要更多的有志人士加入到音乐创作之中,有了更多音乐人才的支持,新兴音乐事业才能慢慢发展壮大。于此,冼星海对于中国新兴音乐的用心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豹。之后,在不懈的努力与探索中冼星海更加坚定了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发扬光大,走出国门的信心。为此他更是夜以继日的研究与创作,仅仅两年的时间就创作出三百首具有中国特色的抗战歌曲,将中国打击乐器的方法引入到音乐艺术之中,成为世界的特殊风格,同样,在旋律的创作上,也是借鉴了中国民歌的曲调,让抗战歌曲更加朗朗上口,成为中国的新兴音乐艺术。

除此之外,冼星海更是重视和声学在中国的发展,为此他指出“和声不是一个新兴词汇,它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存在已久,如在唐朝就已出现和声,在琵琶的演奏中有四度、八度音,只是隨着国家的衰败使得和声在音乐创作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低”。针对中国民族音乐中的节奏变化,他认为“中国没有外国拍子这样复杂”。不难看出,冼星海在学习了西方音乐之后,将其应用到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之中,不断发掘中国音乐的历史资源,探索中国新音乐发展道路。

三、冼星海抗战时期音乐思想的主要价值

冼星海的歌曲中不仅饱含着对抗战胜利的信心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充斥着浓郁的名族特色和乡土气息。这些歌曲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久弥坚,拓宽了当代人的音乐欣赏之路,也为当今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优秀的借鉴经验。

(一)促进了民族精神弘扬

每件事物都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那个年代,冼星海正如战士一般用自身擅长的音乐作为武器,为民族兴亡而发声、而歌唱。自他的抗战歌曲诞生以来,辛苦抗战的工农群众才得到一丝丝心灵的慰藉,鼓舞士气,激励着越来越多的战士们勇往直前,战无不胜。从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其慷慨悲壮与刚柔相济的音乐风格,对于全国人民的抗战胜利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是有了冼星海的歌曲,才能唤醒更多的人们投入到抗战事业中去。冼星海先后创作五百首多首抗战歌曲,促进中华民族不断奋起,正是歌曲中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奋进。《黄河大合唱》经历了百年的风雨流传至今成为了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究其根本原则,则是因为歌曲唱出了民族的宏伟气势、发扬了民族精神。冼星海创作的抗战歌曲也是我国优秀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能够时刻激励着我们新时代的建设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

(二)促进了民族音乐的传承

冼星海抗战时期的音乐作品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他在创作的过程中将民族元素融入到音乐谱曲之中,他的抗战歌曲有着浓郁的地方风味和民族特色,才使得这些歌曲能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被人们所了解、所接纳、所热爱。不难看出,他的歌曲中的许多元素来自于普通群众的生活之中,这样“接地气”的音乐也真正唱出了群众内心的所思、所想,最终这一首首激励人们奋进的歌曲成为了时代的号角。冼星海所倡导的中国新兴音乐正是根植于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土壤之上,有选择性的借鉴西方音乐艺术,并且洋为中用,将中华民族的民间音乐作为创作基础,进而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国民族音乐。总之,冼星海抗战歌曲为我们当代音乐艺术创作提供了范本和方向,正是坚守民族本质,才能方得始终。因此可以说,冼星海在抗战时期的音乐创作脚踏实地、理论联系实际,只为实现中国音乐的民族化,这对当代的音乐创作者也有着积极的借鉴价值。

四、结语

冼星海创作的抗战歌曲,不仅记载着民族危亡时期的工农群众如何逆流而上,奋发救国,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优秀文化。正是因为冼星海坚持着大众化、民族化、艺术化的创作理念,将歌曲以形象画面、语言生动地融入到工农群众心理与情感之中,这就使得其歌曲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冼星海在其音乐作品中表现出的人格魅力和民族精神,是我们当代音乐发展的宝贵财富,有着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冼星海.我音乐学习的经过[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2]茅盾.忆冼星海.茅盾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

[3]丘远.人民歌手冼星海[M].北京:三联书店,1949.

[4]王国芳.抗联歌曲的革命精神与当代价值[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梁茂春.冼星海的音乐观[J].人民音乐,1985(04).

[6]张静蔚.近代中国音乐思潮[M].北京:音乐研究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冼星海
帮助与报答
冼星海:立志成为中国的贝多芬
帮助与报答
读《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有感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传承星海精神,深耕文艺出版
冼星海与钱韵玲: 战火中的音乐伴侣
冼星海与钱韵玲:战火中的音乐伴侣
冼星海吃白糖创作《黄河大合唱》
用自尊赢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