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内涵

2021-08-09 10:58张泽群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8期
关键词:论语子女孔子

张泽群

儒家孝道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基础性地位,也是炎黄子孙日常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重要品质。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可见在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孝”的重要地位。自古以来,古代的思想先哲们对“孝”的内涵意义多有论及,但是《论语》中的“孝”与社会、政治相联系,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孝道”在这一时代得以广阔地拓展,从而成为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孝道产生的历史背景,从《论语》的原著文本入手,探析“孝”在其中独特的思想内涵。

一、孝道思想产生的背景

本文研究着眼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内涵,同时须从宏观角度来把握孝道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

就“孝”这个汉字的起源角度来看,最早可见于商代,其中字的大小和形状就好比是一个小孩在手臂上搂着一个赡养家长的老人,以此方式来表达一个孩子对父母和老人的一种关怀和照顾,具有儿女尽心尽意奉养父母的特殊含义。“孝”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内涵也在时代的不断更迭中得以丰富。在原始社会时期,“孝”作为连接血缘亲属关系的纽带,表明了子女具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在西周时期,“孝”的思想内涵开始延伸,不仅是子女对父母的侍奉、供养,还包含了对祖先追忆、祭祀的含义;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战乱频仍,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在继承、延续前人“孝”的内涵的基础之上,孔子的孝道思想应运而生。

二、《论语》中孝道思想的基本内涵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鲜明的特征,古人往往将“孝”与“道”结合到一起,称之为“孝道”。《论语》被认为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集中表达,其中包含了很多孔子对于孝的认识与概括。孔子关于孝的认识和概括,在《论语》各个章节中看似分散,实际自成体系。儒家五常的“仁”“义”“礼”“智”“信”都能在“孝”上体现出来。“孝”体现的是一个人的良心、良知和觉照力。“孝”在《论语》中的解释是多层次的,不仅表现在父母与子女的个人关系上,还体现在社会和国家的层面。

(一)孝是生而为人的根本

孝道首先应是对父母的奉养照顾。“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为一种血缘亲情至上的爱,是“孝”产生的思想源泉。《论语》提到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这是说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儿女要尽心孝顺,当父母逝世后,要“慎终追远”,谨慎地处理父母丧事,依照传统的礼节来祭祀他们,从始至终不违背“礼”,这就是孔子提倡的“孝”的标准。《论语》中有关个人修养与行为的孝道可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子女对父母的行为上,另一部分是子女对自己的要求方面。

首先,子女对父母的行为各方面都要做到位。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现在所谓的孝就是能养活父母便罢了,但是像狗像马,也都能养活,这是讲对于父母要从内心里真正尊敬他们。《礼记》中的第一句就是“毋不敬”,这是说无所不敬,要有大平等心,就是我所说的用圣人之心来对待父母。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单纯的赡养并不等同于孝,这句是讲在父母面前要和颜悦色,要有良好的心性,要有来自超越世俗心的本性心。

其次,子女要努力完善自身,不让父母为之担忧。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很多父母都认为应该把孩子放在一切事情的最前面,而且父母无条件地付出,这句话是情景教学的模式,让子女在父慈子孝中体会,使子女管理好自己。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也就是说,当父母健在的正常情况下,子女不能搬到外地或者离开家,如果子女离家或者出远门的话,就必须告诉父母自己的职业选择和生活去处。在父母的角度提出,子女不要让父母为其担心,也体现出子女发展自身不让父母为其担心,也是孝的表现。

(二)孝是社会发展的保障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许多统治者推崇“以孝治天下”,孝道思想成为稳固社会秩序、保障家庭和睦的重要手段。在《论语》中,对于孝的问题孔子与弟子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孝”贯穿了儒家五常的始终。同时,孔子以“仁”释“礼”,认为“礼”并不是外在的夸张的形式,而是“仁”的必然要求。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对内要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要敬爱兄长,要谨言慎行,懂得关怀他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是率性之谓道的修养,同时是心性本体的修养。孔子在这里将孝道从家庭延伸到了社会的领域,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在当时社会,血缘亲情和政治权利关系紧密,在复杂时期“礼”就成了规范与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载体。礼,无论在《论语》中,还是在孔子的思想中,都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礼是一种行为准则,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生活秩序、调节人际间关系的政治制度,它要求人们遵守一定的礼节,从而保障家庭的团结,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孝是国家兴亡的根基

孔子认为,孝的意义和功能是一种全方位的,无论在人们的个体层面还是社会层面,孝道都起到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孝”在一般看來是对父母而言的,“忠”则一般是指对君主、对国家而言的。二者看似毫无联系,实则不然,这是孔子提倡的最高层次的“孝”。在传统社会中,家国是同构的,“孝”和“忠”在国家发展层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只要学会用庄重的态度面对这个社会上的广大民众,就有机会受到他人的尊敬;只要学会孝敬父母、慈爱这个社会上的大众,人们就能够更加忠诚;国家只要重用一些具有才能的人,并教导能力不佳的人,人们就会彼此勉励、加倍努力,治国和治家是一个道理。由此可见,“孝”是“忠”的基础,“忠”是从“孝”中延伸出来的,把孝道扩大到对国家的忠心,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可以看出孝道有一定的政治作用。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这也就是说谨慎地处理自己父母的丧事,这样人心便更加厚道,这样的社会风气就会更加趋于淳朴。这样一来,重视孝道,就会使老百姓趋于善良,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若人人皆可有孝悌,我们的社会就会和平稳定,君主也会实现长久统治。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意思就是说,从孝顺父母,到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友爱,从而推广到国家的政治治理上去。可见孔子在理论上认为,孝道本身具有对国家政治产生直接影响的功能,国家的政治必须以孝为根本,在家尽孝道,做官一定会对君主忠诚,国君行孝道则可使万民臣服。“孝”可以影响政治,而忠是个人行为在政治上的表现。此处的孝道思想是将血缘亲情家庭中传统的孝道思想运用到社会、国家的生存、发展与统治中,为后世国家统治和民族间安定、团结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通过了解孝道思想产生的背景,结合《论语》对孔子的孝道思想进行浅析,从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来分析“孝”的内涵。“孝”是以“仁”为基础,以“礼”为原则,从善待父母出发,扩大到对君王和国家的忠心,由近及远、由亲及疏,从而达到“泛爱众,而亲仁”的目的。

猜你喜欢
论语子女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孔子的一生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