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元阳
辩论中常常用到一句话:事实胜于雄辩。
从朴素的“摆事实,讲道理”,到严谨的“论点、论据、论证”,再到经典的“三段论”逻辑推理,“事实”都处于“C”位,是进一步论证和推理的基础。
在一次数学会议上,数学家欧拉发言,但他却什么也没说,只写下了一个算式:F5=4294967297=641×6700417。台下的数学家们看完,立即鼓起掌来。因为这个等式,直接推翻了费马数猜想(形如“2^(2^n)+1”的数都是素数)。摆出事实,就是反证。
有意思的是,欧拉本人的猜想也这样被推翻过。1966年,《美国数学学会简报》上刊发了一篇只有两句话的论文,在这篇被称为“最短论文”的文章中,作者只写了一个等式:275+845+1105+1335=1445,以此推翻了200年前提出的欧拉猜想(至少n个n次方数加起来才能等于一个n次方数)。
事实的威力往往就是终结,终结错误的认知。在鸿蒙推出之前,很多人嘲讽其为“PPT系统”,认为根本没有搞出来;鸿蒙1.0推出后,有人说只能用于128M以下内存的设备,不能作为手机系统;手机版的鸿蒙公测后,因为要完全兼容安卓,又有人说是“安卓套壳”;鸿蒙2.0正式发布后,因为具有多设备协同互动功能,又被指“抄襲苹果”;鸿蒙核心架构开源并捐献出来后,还是有人说使用鸿蒙会被华为“卡脖子”……哈姆雷特有一千种进步,读者就会有一千种鄙夷。毕竟,这届读者擅长打字却缺少宽容,擅长批判却缺少独立思想。哈姆雷特只能抛出一个个事实,让读者认真看书。
在霍金的《时间简史》中文版中,提到过一本1931年在德国出版的书——《100个反对爱因斯坦的作者》(德文Hundert Autoren gegen Einstein),列举了120位反对相对论的人的文章,据说爱因斯坦知道后轻描淡写地说:如果真是我错了,那么有一个人拿出反对的证据就足够了。
辩论中也常用到另一句话:用数据说话。
前段时间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特斯拉车主维权事件,因为涉及外企和弱势群体,连官媒都站出来为车主背书。然而,在特斯拉公布撞车前1分钟的行车数据后,事件却马上反转。因为数据还原了当时的真实情况(虽然也可能数据的记录会出现错误,但是概率极小),用数据说话,最能让人信服。
在饶毅举报裴钢学术论文数据造假的问题中,要求裴钢拿出实验数据,重复实验来证实论文的可信,但官方的回应,不是拿数据说话,一句“不再受理”封住所有人的口。饶毅to裴钢:我要举报裴钢院士学术不端。裴钢to饶毅:你前年已经举报过了,我们调查后认为没问题,以后凡是再举报裴钢院士这篇论文的,一律不予受理。
疫情期间,疫苗接种成为大势所趋,但国产疫苗在国际上并不看好,甚至连国人自己都对国产疫苗没有信心。这时候,科兴疫苗在智利现实世界中的表现数据公布了。这个做法就很好,数据的及时公布能够让人看到真相,消除误会。
数据本身,也是一种事实,数据展现,是用事实发出的无声的辩解。
尊重数据,就是尊重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