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县北大渠乡土壤硒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1-08-09 08:21赵吉海王庆军王刚马宏超范磊善
新疆地质 2021年2期
关键词:形态特征相关分析

赵吉海 王庆军 王刚 马宏超 范磊善

摘   要:通过对焉耆县北大渠乡表层土壤和特色农作物全硒含量测定,分析了研究区表层土壤全硒含量特征及农作物硒含量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硒元素含量0.07~1.5 mg/kg,平均0.43 mg/kg,富硒土壤面积105.7 km2,占比88.07%;土壤硒主要以强有机态形式存在,被农作物有效吸收的离子交换态和水溶态硒含量仅占总量的5.94%。不同土壤类型硒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盐化潮土>潮土>草甸盐土。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TOC和pH值是影响研究区表层土壤硒含量的主要因素,在潮土中二者与土壤硒含量相关性最显著。研究区特色农作物中硒含量不仅受土壤全硒含量影响,且与土壤pH值和土壤TOC密切相关。按相关评价标准,研究区有26件小麦、11件玉米、1件番茄和2件葡萄达到安全富硒食品要求,富硒率分别为78.8%、68.8%、66.7%和33.4%。

关键词:北大渠乡;富硒土壤;形态特征;相关分析;富硒农作物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之一,具防癌、抗癌、增强免疫力、保护肝脏等重要作用,被科学家称为“抗癌之王”[1]。食物是人体硒元素的主要来源,植物中的硒大多从土壤中吸收,然后富集到植物可食部位[2]。因此,研究土壤硒对农作物安全和人体健康具重要意义。2016—2018年由新疆地质调查院承担完成的新疆焉耆盆地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显示,焉耆县北大渠乡分布有大量富硒土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焉耆县北大渠乡中大比例尺(1∶5万)富硒土地专项调查评价工作,研究该区域中表层土壤和特色农作物中硒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当地合理开发富硒农产品及相关富硒资源提供一定帮助。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天山南麓焉耆盆地中心地带,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 200 m左右,属典型大陆荒漠性气候,兼具盆地气候特征,夏季聚热、冬季寒冷。全年降水量64.7 mm,夏季较集中,全年蒸发量2 000.5~2 449.7 mm,相对湿度55%左右。研究区总面积120 km2,土壤类型以盐化潮土和潮土为主,面积分别占38.8%和40.5%。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耕地和草地等农用地为主,二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3.2%。研究区内出露地层为第四系,主要有下更新统西域组、中更新统乌苏群和上更新统新疆群,均为冲洪积产物。以新疆群分布面积最大,全新统主要为冲积、洪积、沼泽沉积、化学沉积、湖积、风积等不同成因类型。

2  工作方法

2.1  样品采集

本次土壤样品点位采用网格化方式进行布设,兼顾均匀性与合理性,同时参考了地块图斑、地形地貌和土壤类型等因素(图1)。共采集表层土壤样960件(含重复样),样品点位密度为4~16点/km2,采样深度0~20 cm,样品布设土地主要以耕地(水浇地)为主。为避免出现空白区,方便后期进行整体评价,对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建筑用地、未利用地等)按4点/km2密度布设采样点进行控制。样品采集以GPS定点为中心点位,在30~50 m范围内向四周辐射。3个分样点等量组合成一个混合样,采样重量约1~1.5 kg。采样时避开沟渠、田埂、路边、旧房基、粪堆、垃圾坑、农药瓶残留点等污染点和新近搬运的外来土。采集样品在室内阴凉处晾干,剔除样品中的植物残体、石块等杂质,过20目尼龙筛,称取300 g送国土资源部乌鲁木齐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分析,留取重量不少于300 g的样品为库样,装入干净塑料瓶中保存。

本次研究采集4种特色农作物(小麦、玉米、番茄和辣椒)样品共计90件,同时采集每件农作物配套的根系土壤样品共计90件。样品采集、后期加工和保存等环节严格按《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T0289-2015)执行。

2.2  样品分析测试

本次所有样品(土壤和农作物)均由国土资源部乌鲁木齐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产实验研究所)承担完成。土壤和农作物样品中的测试指标严格按《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DZ/T0258-2014)和《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试行)》(DD2005-03)等相关标准进行分析。表层土壤分析指标为全硒含量、有机碳(Corg)和pH值等。分析方法分别为原子荧光光谱法(AFS)、重络酸钾容量法和电位法(ISE),检出限为0.01×10-6、0.063%和0.03;农作物中全硒和根系土中硒的7种形态采用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检出限分别为0.005×10-6和0.001×10-6~0.008×10-6。采用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监控相结合的方法控制样品分析质量,其中内部质量监控从检出限高低、精密度、准确度等质量参数进行监控,合格率在95%以上。采取送外检样和插入标准监控样方法对外部质量进行控制,合格率为100%。样品分析质量达到相关技术标准要求。

2.3  数据处理

通过Spss20.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参数统计和相关性分析,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元素含量散点图制作,采用MapGis6.7和ArcGis10.2软件绘制研究区土壤类型图和硒元素地球化学等级评价图等。

3  结果与讨论

3.1  土壤硒总体分布特征

本次研究表明,北大渠乡表层土壤全硒含量为0.07~1.5 mg/kg,平均0.43 mg/kg,标准差为0.143 mg/kg,变化系数33.1%。总体来看,研究区内土壤硒含量分布相对均匀,表层土壤全硒含量均值明显高于我国土壤全硒背景值(0.29 mg/kg)[3],且高于陕西紫阳富硒区土壤硒含量(0.323 mg/kg),但与南部沿海(福建寿宁土壤硒含量0.44 mg/kg)和华中地区(湖北恩施土壤硒含量1.88 mg/kg)的富硒区相比硒含量水平相对较低[4-6]。据谭见安对土壤硒元素含量丰缺性划分标准[7],结合最新《天然富硒土地划定和标识》(DD2019-10),对研究区表层土壤硒含量进行相关统计(表1)。发现区内12.1%的土壤为足硒土壤,85.6%的土壤达到富硒土壤水平,1.49%的土壤為硒潜在不足,缺硒土壤仅占0.81%,无硒中毒地区。总体来看,研究区表层土壤整体富硒水平较高。

据《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T0295-2016),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对样品数据进行空间差值处理,并绘制了研究区表层土壤硒含量等级划分图(图2)。从图中可看出,研究区土壤全硒含量整体处于高-适中水平,其中适中土壤面积占比为10.67%,主要分布在北渠村西北部、六十户村的东北角及段家庄西北角;富硒土壤面积105.7 km2,占比88.07%,主要集中分布在十号渠村—北大渠村—六十户村之间。综合区内土壤环境综合等级,研究区富硒土壤中清洁富硒土壤和轻微污染富硒土壤面积分别为49.01 km2和55.97 km2,二者在富硒土壤中占比达99.32%,说明研究区具开发无公害富硒食品产地潜力。

3.2  土壤中硒形态特征

土壤中全硒量表征的是土壤中硒含量的总体水平,并不是土壤中所有硒都能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只有生物有效性较强的硒才易被农作物吸收[8-10]。统计研究区90件根系土壤样品中不同形态硒的均值含量可看出(表2),整体呈强有机结合态>残渣态>腐殖酸态>离子态>碳酸盐态>铁锰态>水溶态,其中强有机结合态硒含量均值为0.141 mg/kg,占总量的4.9%,残渣态和腐殖酸态硒含量分别为0.106 mg/kg和0.063 mg/kg,二者共同占比达41.83%,水溶态硒和离子交换态硒含量仅占总量的5.94%。由此可见,研究区土壤中硒的存在形式主要以强有机结合态硒和残渣态硒存在,可被农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离子交换态和水溶态硒含量占比较低。离子交换态和水溶态硒的变异系数处于中等变异,说明此两种形态的硒受一定环境影响,其含量在空间上存在一定波动性。

3.3  不同土壤类型中全硒含量分析

研究区共有3种土壤类型,分别为盐化潮土、潮土和草甸盐土。统计3种土壤类型中全硒含量特征看出(表3),不同土壤类型中全硒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整体表现为:盐化潮土>潮土>草甸盐土。其中盐化潮土全硒含量最高,平均0.442 mg/kg,潮土次之,硒含量均值0.438 mg/kg,草甸盐土最低,为0.395 mg/kg。与研究区表层土壤硒含量均值相比,盐化潮土和潮土中硒含量均高于平均值,仅草甸盐土低于表层土壤平均值。

研究区土壤类型主要以潮土为主,由河流冲积物经长期地下潜水作用和后期人为耕作活动影响形成,该类土壤特点主要是土层深厚且均匀,质地适中,具一定厚度的耕作熟化层。耕层肥力较强,具较高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有利于土壤中硒酸盐物质堆积,该类型土壤中全硒含量相对较高。草甸盐土主要因各类草甸土常年受地下水上下活动影响,以积盐过程和草甸过程相伴形成,土壤碱性较大。土壤表层有一定有机质的积累,但淋失作用较强,硒的迁移淋失作用强于吸附作用,导致草甸盐土中全硒含量相对较低。总体来看,土壤类型不同,所含全硒量各不相同,可能与土壤的熟化程度相关。土壤在不断耕作和熟化过程中,有机质含量的增加促进了表层土壤对硒的吸附和固定作用。

3.4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全硒含量相关性分析

土壤中pH值、有机碳(TOC)等理化指标不仅对土壤全硒含量存在一定影响,还是控制土壤有效硒最重要因素[11]。研究区土壤pH值变化范围为7.82~9.34,均值8.48,整体上土壤呈碱性。对研究区内土壤类型与土壤理化指标作相关性分析可看出(图3),3种土壤类型中pH值与土壤全硒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即随土壤中pH值增大,土壤中全硒含量呈减少趋势,其中潮土中硒含量降低程度比盐化潮土和草甸盐土稍明显。这是因为中酸性土壤中硒主要以亚硒酸盐形式存在,迁移淋溶作用相对较弱,易被土壤中金属氧化物和有机质吸附或络合。通气良好的碱性土壤中,硒主要以硒酸盐形式存在,溶解性好,易溶于水中,生物活性较强,极易被植物所吸收。同时随土壤溶液迁移淋失,土壤中全硒含量降低[12-14]。

硒是典型的亲生物元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时,相对易集中富集,表现为吸附和固定作用[15]。前人研究表明,在成土母质相同条件下,土壤中全硒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对研究区内不同土壤类型中土壤全硒含量与土壤TOC进行相关性分析(图4),结果表明,随着不同土壤类型中TOC含量增加,土壤中的全硒含量也随之增加,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潮土中硒含量与TOC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为0.45(n=354,P<0.01),次为盐化潮土和草甸盐土,相关系数分别为0.28(n=433,P<0.01)和0.22(n=154,P<0.01)。从相关性图中可看出,土壤中TOC含量为0~1.6时,其对土壤全硒含量影响较显著,大于1.6时,对土壤全硒含量影响相对较弱。因此,适量增加土壤中TOC含量,可有效提高土壤中全硒含量。土壤中全硒含量与TOC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研究区内土壤中硒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形式存在,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有效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加强了硒的吸附和固定作用,使硒快速固定在土壤中[16]。对比3种土壤类型中发现,仅潮土中TOC与土壤全硒含量相关性最强,可能是因为此类土壤是相对成熟的耕作土壤。在后期熟化过程及人为影响作用下,大量有机质被带入土壤中,使土壤表层的硒与有机质结合固定下来,最终土壤中硒含量升高。

3.5  农作物硒含量特征及与土壤全硒的相关性分析

对研究区90件农作物中硒含量统计显示,农作物种类不同,所含硒的量也各有差异。其中33件小麦中硒含量为0.02~0.43 mg/kg,平均0.168 mg/kg;16件玉米硒含量0.04~0.23 mg/kg,平均0.094 mg/kg;15件番茄硒含量0.01~0.04 mg/kg,平均0.014 mg/kg;20件辣椒硒含量0.01~0.03 mg/kg,平均0.019 mg/kg;6件葡萄硒含量0.01~0.02 mg/kg,平均0.013 mg/kg。总体而言,不同农作物硒平均含量水平表现为:小麦>玉米>辣椒>番茄>葡萄。按《富硒稻谷》(GT/T22499-2008)、陕西省《富硒含硒食品与相关产品硒含量标准》(DB61/T 556-2018)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7)等相关评价标准,研究区内有26件小麦、11件玉米、1件番茄和2件葡萄達到安全富硒食品要求,富硒率分别为78.8%、68.8%、66.7%和33.4%,辣椒未达到富硒食品要求。

对研究区不同类型农作物中硒含量与其对应的根系土壤中的硒含量、pH值和有机质进行相关性分析(表4),结果发现,除葡萄硒与根系土全量硒呈负相关外,其余4种农作物硒与对应的根系土全量硒均呈不同程度正相关关系,尤其是玉米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为0.429(p<0.01)。土壤pH值与农作物硒均呈正相关关系,有机质与不同农作物硒含量相关性不同。说明土壤全硒量的增加对农作物吸收和富集硒具一定的促进作用。农作物中硒含量还受土壤其它条件影响,如土壤pH值,不同酸碱度条件下,硒存在的形态不同。碱性土壤中,硒主要以硒酸盐形式存在,溶解性较好。随土壤碱性的升高,硒的溶解度相应增大,使[SeO2-3]更易向[SeO2-4]转化,[SeO2-4]易溶于水,易被植物吸收利用。农作物中硒含量还可能与本身对硒的吸收积累能力有关,具体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1) 研究区表层土壤全硒含量为0.07~1.5 mg/kg,均值0.43 mg/kg,含量明显高于我国土壤全硒背景值(0.29 mg/kg)。其中85.6%的土壤达到富硒水平,12.1%的土壤为足硒土壤,1.49%的土壤为潜在缺硒,0.81%的土壤为缺硒,无硒过剩土壤。总体来看,北大渠乡表层土壤全硒含量处于富硒水平。

(2) 通过硒地球化学等级划分图发现,研究区表层土壤硒含量整体处于高-适中水平,其中适中硒土壤面积占比10.67%,主要分布在北渠村西北部、六十户村的东北角和段家庄西北角;富硒土壤面积达105.7 km2,占比88.07%,主要集中分布在十号渠村-北大渠村-六十户村之间。

(3) 从90件根系土壤中不同形态硒含量特征来看,研究区土壤中硒元素主要以强有机结合态形式存在,占总量的34.9%。能被农作物吸收利用的离子交换态硒和水溶态硒含量相对较低,仅占总量的5.94%。

(4) 研究区不同土壤类型中硒含量不同,全硒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盐化潮土(0.442 mg/kg)>潮土(0.438 mg/kg)>草甸盐土(0.395 mg/kg);土壤全硒与土壤TOC和土壤pH值之间的相关性表明,土壤全硒与TOC呈正相关关系,与pH值呈负相关,说明这两种指标对土壤全硒含量的富集具重要影响。

(5) 相关分析表明,研究区大部分农作物硒含量与根系土壤全硒量和土壤pH值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TOC之间的相关性不一。说明作物硒含量除受土壤全硒、pH值及TOC影响外,还与农作物本身对硒的吸收积累能力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按相关评价标准,研究区有26件小麦、11件玉米、1件番茄和2件葡萄达到安全富硒食品要求,富硒率分别为78.8%、68.8%、66.7%和33.4%。因此,该区应充分合理开发和推广富硒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富硒优质特色农作物。

参考文献

[1]    齐玉薇,史长义.硒的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5,22(2):63-66.

[2]    陈铭,谭见安.环境硒与健康关系研究中的土壤化学与植物营养学[J].土壤学进展,1994,22(4):1-10.

[3]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1990,370.

[4]    张建东,王丽,王浩东,等.紫阳县土壤硒的分布特征研究[J].土壤通报,2017,48(6):1404-1408.

[5]    杨良策,李明龙,杨廷安,等.湖北省恩施市表层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5, 29(6):825-848.

[6]    吴俊.福建省寿宁县富硒土壤地球化学特征[J].物探与化探,2018,42(2):386-391.

[7]    谭见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39.

[8]    郦逸根,徐静,李琰,等.浙江富硒土壤中赋存形态特征[J].物探与化探,2007,31(2):95-98.

[9]    樊海峰,温汉捷,凌宏文,等.表生环境中硒形态研究现状[J].地球与环境,2006,34(2):19-26.

[10]  李永华,王五一.硒的土壤环境化学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2,33(3):230-233.

[11]  王琪,刘禹含,杨景娜,等.新疆伊犁土壤硒资源分布及与土壤性质的关系分析[J]. 農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4, 31(6):555-559.

[12]  李杰,杨志强,刘枝刚,等.南宁市土壤硒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土壤学报, 2012, 29(6):1012-1020.

[13]  王月平,张立,崔玉军,等.宝清县东部土壤硒含量特征及其与土 壤性质的关系[J].物探与化探,2019,43(4):904-911.

[14]  李晓慧,高 宇,赵万伏,等.宁夏青铜峡农耕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8, 35(5): 422-429.

[15]  肖高强,宗庆霞,向龙洲,等.云南省盈江县旧城—姐冒地区土壤和农作物硒地球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J].物探与化探,2020,44(2):412-418.

[16]  张慧,马鑫鹏,李昕阳,等.泰来县耕地土壤硒含量特征及空间分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23(9):100-107.

猜你喜欢
形态特征相关分析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糯玉米支链淀粉含量与蒸煮品质相关分析
浅析对嫌疑立体足迹形态特征的提取技术与生物特征辨析
海南红毛丹栽培品系果实矿质元素和品质指标的测定与相关性分析
网络互动类综艺节目的形态特征
城乡居民医疗费用的相关性与回归分析
宝鸡市区空气质量变化分析
戏曲舞蹈表演的形态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