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一、勤于阅读记诵
无论是在学生的兴趣的培养、感情的陶冶、思想的熏染,还是在学生的知识把握、技巧的掌握、语言的锤炼等方面,阅读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而这种影响无形中渗透到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中。学生在阅读中对文章的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行文等,会有愈来愈深刻的认知。此种认知可以让学生的写作在借鉴中求异,在模仿中创新。书法家沙孟海回答怎样写好字时说:“要眼中有好字。”学生的写作同样“要眼中有好文”。写作须以阅读为先导,“劳于读书”才可“逸于作文”。见多识广,才能写得丰富、生动,有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
二、语言求新避俗
写作要避免在词语选用、句式结构、语气语势上千篇一律,要把构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作为写作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力求文章的语言或雅致凝练,或严谨理性,或诙谐幽默……真正做到凭空逗巧,意外出奇,既生动精彩又与众不同。写作时应该自我提醒:文中的语言应求新避俗。求新能够“引人注目”,避俗可免“落入窠臼”。语言避俗求新的途径很多。
1.通过修辞丰富形象
巧设比喻,以求形象生动;铺陈排比,以增奔泻气势;拟人摹物,以求逼真生动;大胆夸张,以显灵气飞扬;多用设问,以求启人深思;反复吟哦,以抒绵绵之情。如:
不说“我很悲伤”,而说“我心灵的天空一直下着雨”;不说“女人和男人应有平等的社会地位”,而说“女人应是一株木棉,和橡树并立在一起”。——比喻生动。
“羞答答的朗诵会,正在火辣辣地开。”——拟人摹状,别具新意。
2.句式变化获得参差美感
“才美不外露,已属难能可贵;大智大愚,更是难上加难。……有麝自然香,已变成了令人发噱的天方夜谭;无麝放假香,才是处世真理。”
“为什么她喜欢绿色呢?虽然五光十色缠绕了她的半生:红色的火热,土黄色的坎坷,灰色的挫折,黑得如此沉重的偏见,以及白得如此刺目的冷漠,但她在任何时候对绿色——象征生命、希望、纯洁的颜色,都有着不可抑制的憧憬。”——骈散相映,参差别致。
整句工整而显气势,散句曲折而显舒缓,整散交错,参差流转。
3.借助幽默诙谐追求语趣
如一学生有一段对死抠课本、死记硬背的表达,变叙述为描写,幽默风趣:
“诚然,在考分的压力下,学生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课程教材上,于是乎弯腰驼背兮“孔乙己”,鸡胸鹤腿兮“林黛玉”,双眼昏花兮博士伦,挑灯夜战兮功课如山,许多人陷入了应试操练的怪圈。”
议论语言中作生动的简笔描写,且模仿楚辞,插入“兮”字,读来纡曲含蓄、意味深长,以一种轻松戏谑的笔触表达着严肃的态度,搅拌甜酸苦辣于一“锅”,饶有趣味。
4.引用精言警论增强理性
“占领春天的空旷要比挤进夏日的葱茏更容易。”
“正是对春日做功利打算的人,才最可能拥有一个丰饶的秋天。”
“唯有在我们的心灵世界里,一朵春花可以永不凋谢,一股春风可以永远吹拂,一阵春雨可以永远淅沥,一缕春晖可以永远明媚。”
这些语句之所以受到喜爱,主要在于它们不是客观地呈现生活,而是寄寓了一种思想;它们不是对思想的明示,而是把它蕴含于形象之中。人们在阅读时,既能获得启迪,又能有一种审美体验的愉悦。概要地说,这些简短质朴的语句里有着灵动而美丽的思想。
鲁迅在有些东西因有违文学创作的审美要求而不能写进文章时说:“可以画毒蛇和蝎子,但不能画鼻涕和大便。”
余光中提醒:
“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一片綠叶,饱含着它对根的情谊;一句祝福,浓缩了我对你的祝愿。”
“政治牢骚,中文清高,物理深奥,历史推敲,数学坐标。”
这些文字,用语别致,理趣盎然。
有理性的警论,或直陈利害,义正词严;或嬉笑怒骂,入木三分;或针砭时弊,酣畅淋漓;或多方设喻,增其灵气。
克服语言的套版效应,讲出有个性的“我”的话,应成为语言表达的一种追求,以期养成习惯而成为素养,平时须关注并积累高级词汇以便写作之所需。
三、选材小处着眼
如今的作文题(含“话题”作文题),常具“开放性”特点,虽然离不开“现实、理性、人文”这六个字,但涵盖范围非常宽泛,作文取材非常灵活,主题指向非常发散。择须由己,写作前,特别是高一学生写记叙文,须针对题目,重视“选点”,这应是写好作文的战略关键。选“点”时,从小处落笔,文章会更有针对性和感染力。先是“大”中求“小”。
1.添加限制性定语
在原来作文题目中,采取假定添加限制性定语的做法,尽力缩小写作范围,明确写作关键,使自己的思路尽可能地向着规定的方向集中发展。如题目“烛光”,就可以采用添加成分法缩小写作范围:“楼道里的烛光”“那夜的烛光”“儿时的烛光”“烛光中的感动”“烛光中的回忆”
……
从范围、对象、内容、时间、地点、性质等方面限制后,文章的选材指向会更加明确、集中,便于顺利写作。
2.判断特定概念
如题目“仰望”,可以形成很多判断:这是我的仰望、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人生不能没有仰望、我在仰望中重拾信心、人靠仰望把情致铺展成悠远的闲云……
以某个概念作为话题中心或写作中心,是开放性作文命题的惯常之举。遇到概念型题目,若能将概念变成判断,即以一句简明、深刻、概括性的话语表述概念的特性、作用等,就可从小处、实处打开我们的思路,进而大题小作或虚题实作。
写议论文——这些经过提炼的判断语句可以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写记叙文——这些简明、深刻的判断语句可以作为统摄全文材料的中心。
这些判断语句极能促成“大题”的“小作”。
3.多角度提问
围绕文题,自己多方设问并找出答案,是缩小写作范围、打开写作思路的有效方法。其中,多方提问是方式,而自找答案并逐渐聚焦于某一个或几个“点”才是目的。
如作文题“多思”,可以这样思考:
什么是多思?
谁的多思?(我、老师、父母……)
多思是怎样培养起来的?(父母的教育、朋友的带动、书的影响……)
多思的作用有哪些?(是求知获艺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攀登科学高峰的动力……)
多思能够使人摆脱浅薄,走向睿智吧?
然后回答以上问题,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维逐渐深入,较小的写作切入口也非常容易确定。
需要指出的是,化“大”为“小”并不是自改原文的题目,而是从一个最有利于作者的角度去争取写作的主动权,抢占独特的切入式制高点。
反映主旨则“以小见大”。曹勇军说:“抓住生活瞬间的一点,从一个角度切入进去,用充满灵性的语言穿透生活的表象,给复杂一些简单,给肤浅一些深刻,给困惑一句答复,给结论一些动摇,给生活一个造型,给心灵一次弹跳……”
具体地说,就是作者根据一事一例、一情一景,小处着眼,发幽探微,深入发掘,翻出大的主题。在叙事写景中透视出人生哲理,透过平凡的现象,品味出不平凡的真谛,从细微和局部的描述中显露出庞大的整体,从日常生活片断中提炼出非常的意义,从细小的场景中揭示出事物的某些本质。这样,文章便深刻,实在,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