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中培养初中生审美素养的策略

2021-08-09 20:56罗侯杰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美术课美术

罗侯杰

当前许多家长和学生对美术教育没有正确的认知,认为初中美术课仅仅就是教学生画画,可有可无。事实果真如此吗?儿童美术教育理论家罗恩·菲德在《创造与心智成长》中提出:“美术教育并不是教人画画,其作用通过造型训练,促进人健康成长。”利用视觉艺术这一手段来进行人生教育,发挥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创造热情,认识自身价值,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形成健康的人格,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是我们美术教育的价值所在。英国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指出:“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也就是说它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初中美术课能够很好地完成学生审美素质引导,实现学生审美素养的全方位培养,帮助学生提高艺术修养。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初中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认知自然美

亲近生活,增强审美观念。艺术源自生活,生活中随处可见艺术。艺术有非常多的表现形式,美术也是其中的一种。自然美往往以自然物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响、生机盎然的姿态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如色彩斑斓的蝴蝶虽然是害虫却让人喜欢,火山喷发时的雄姿站在安全地带观赏仍不失其美,审美实践证明:大自然的形式因素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所以,初中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生活基础,重视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中学生发现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能力。美术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校园里写生,让学生通过观察校内的某个事物,发现自然景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使中学生的观察水平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通过自主取景构思,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美术素养。

二、引导学生认知社会美

美是一种社会大众取向,美术是在人工雕琢下形成的艺术加工品,其往往能夠代表作者对社会的理解与认知,是倾注了作者情感的作品。美术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美术作品、艺术作品是基于生活形成的艺术作品形式。日益发展的社会实践生活告知我们不能忽视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人创造了社会,各种社会关系也影响着人。因此,对学生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渗透社会美是必要的。教师需要带领学生结合自身经验与理解,带领学生鉴赏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艺术。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完成对这些内容的分析与学习,进而形成正确的美学理解与美学认知态度。在学生欣赏的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学生生活的能使学生感兴趣的作品为主,尽量选择本身富有情趣的、易于学生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作为欣赏的对象。

三、引导学生认知艺术美

只有在学生理解了美术教育的意义,能够深入审美活动当中理解与感受大自然与美术作品创造之间的关系以后,学生才能够形成艺术源于生活的理解。很多美术作品实际上都是艺术家的心血与灵魂结合体,其中倾注了艺术家对美学的大量感受。艺术家会利用自己与众不同的形式与色彩创作一幅又一幅富有特色的美术作品。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好欣赏教育工作,带领学生完成美术作品的评价与欣赏流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完成作者思想、作品背景、作品主题与情感的分析活动。该过程中,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鉴赏美术作品,有效地规避了片面分析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很好地提升审美素养与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例如,在美术课上可以让学生用多媒体观看《京剧》,让每一个学生都画一个脸谱,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热爱美术。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创设美术教学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美并记录美,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讲解不同颜色的搭配奥秘,让学生知道每种色彩代表的生命力及特点,在生活中寻找美的事物,亲身体会美术的奥妙和乐趣。

总之,初中美术教育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学校、教师以及家长都要予以美术教育正确审视。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主动参与到认知美的过程当中,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美术教育中形成正确审美观点,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与能力。美术教师可以用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素材展开美术教育,达成美术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美术课美术
不一样的美术课——画手
美术篇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美术课
找蜡笔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