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志艳
文明皇后冯氏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女政治家,称得上是杰出的管理者。她出身显赫,聪慧过人,年纪轻轻当了皇后;刚执政就以雷霆手段处理叛贼乙浑;十分重视教育,以身作则;对于人才举贤任能;改革田制,增加国家税收,增强国家实力。冯氏执政期间,政治清明,国富民强。
关于文明皇后冯氏的为政策略,许多学者早已有了论述,最早提及她的是郭沫若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史稿》中写道“冯太后是一个很难得有才华但是私生活放纵的妇女……她对孝文帝前期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早期对她的评价贬低多过赞扬。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比较客观的记述了文明皇后冯氏的一些举措,如三长制和改革吏治记在她的名下,其他的改革都记入孝文帝的名下,对孝文帝改革及其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评论,而冯氏改革的作用只字未提。笔者认为早期的学者对她的評价不太客观,我们应该一分而二地看待问题。后期随着学者们对历史的深入了解,大家越来越能客观地看待历史中的冯氏的功过是非。
出身不凡
北魏文明皇后冯氏出身显赫、聪慧过人。文明皇后冯氏(442-490),字淑仪,长乐信都人。她出生在魏晋南北朝这样一个动乱时代的北燕皇室,祖父冯跋是北燕的开国国君,冯氏从小受到很好的儒家教育,为她日后发挥政治才干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朝堂之上,风云变幻,风水轮流转。好景不长,由于政治斗争,她十来岁的时候沦为北魏宫廷的奴婢。“得遇世祖左昭仪,后之姑也,雅有母德,抚养教训,年十四,文成践极,以选为贵人,后立为皇后。好在姑姑在北魏皇室,是左昭仪,把她接到自己身边亲自教导,慢慢适应北魏的宫廷生活。但是一入宫门深似海,她一定有自己的聪明智慧,才能一切顺遂。
本就出身高贵,加上姑姑的提携,她很快成为文成帝的妃子,并封为贵人。由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制定的“子贵母死”的制度,儿子立为太子,母亲就要处死。其初衷是保卫皇权,防止外戚干政,依照汉例,像汉武帝诛杀勾弋夫人,立其子为太子。冯氏没有生儿子,所以幸存了下来。妃子离皇后还是差一步的,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她深知这个道理。依照鲜卑旧俗,如果想成为皇后,必须成功铸造自己的铜像(金人)。若不成功,表明神灵不护佑,就不能做皇后。由于姑姑的帮衬,她铸造金人成功,顺利成为皇后,这一年她15岁。
她成为皇后之后,时刻不忘提携冯氏家族。“在冯氏的婚姻关系中,要数与元氏宗室结婚的人数最多,比例最大,婚姻的等级也最高……冯氏男性有4人尚主、拜驸马都尉,1人娶宗王女;女性则有三人为皇后,3人昭仪,7人为王妃。”冯氏家族与元氏宗亲联姻者颇多。尤其是冯太后和孝文帝时期,冯氏家族可谓显赫一时。此举不仅为冯氏家族带来荣华富贵,也在为冯氏培植政治势力,为其日后临朝称制得到众多的拥护埋下伏笔。
她生活简朴、仁慈和善。“性俭素,不好华饰,躬御缦缯而已。宰人上膳,案裁径尺,羞膳滋味减于故事十之八九。”冯氏的衣裳,只用素色绸帛,不用花纹装饰的丝织品。冯氏生在皇室,年纪轻轻,却很简朴,实在难得。文成帝死后,她临朝称制。平日,在一张很小的桌子上就餐,由于餐桌变小了,菜就减少了,杜绝了奢侈浪费。而且她在临终时,曾下旨,对于自己的后事,力行简约。她的陵墓永固陵,坟墓长不超过十五丈,葬室长二丈而已。
冯氏不仅是一个生活简朴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心胸宽厚的人。对待周围的奴仆,也十分仁德,有一次,“太后尝以体不安,服庵闾子。宰人昏而进粥,有蝘蜓在焉,后举匕得之。高祖侍侧,大怒,将加极罚。太后笑而释之。”冯太后并没有因为粥里有虫子而怪罪厨师,只是一笑了之。以身作则,为孝文帝树立好榜样。有一次,孝文帝不小心被厨师烫到,他也只是一笑而过,也不去责怪厨师。
政治方策
她善于因势利导,亦有雷霆手段。本来文成帝与冯氏也是帝后情深,奈何寿命有限。高宗(文成帝)于和平六年(公元465年)五月驾崩,年二十六岁。“高宗崩,国有大丧,三日后,御服器物一以烧焚……后悲叫自投火中,左右救之,良久乃苏。”在丈夫过世后,冯氏想随夫而去。彼此感情至深可见一斑。十二岁的太子(献文帝)拓跋弘成为皇帝。少主年幼,北魏政权旁落,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一手遮天,“己酉,乙浑为太尉公……秋七月癸巳,以太尉乙浑为丞相,位居诸王上,事无大小皆决焉。”乙浑伺机谋反,新皇年幼能力有限,史料记载:“密定大策,诛浑,遂临朝听政”,冯氏果断出手除掉叛贼乙浑,临朝称制两年,待一切风平浪静之后,还政于献文帝。后因与献文帝政见不合。于是冯氏再次出手,废掉献文帝,立其长子(孝文帝)拓跋宏为皇帝。冯氏第二次临朝称制,重新成为执政者。其实献文帝一直热衷北伐,并乐此不疲,劳民伤财,这也是冯氏废掉他的一个原因。“高祖雅性孝谨,不欲参决,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多有不关高祖者。”大家认为大事小事全是冯氏做主,是冯氏太过专权,笔者认为孝文帝拓跋宏的这种做法,第一是自己年龄尚小,需要人辅佐;第二是对冯氏执政能力的认可,侧面印证了冯氏的真才实干。
同时,冯氏重视教育,言传身教。诛杀乙浑之后,临朝称制的两年时间里,诏允曰:
“自顷以来庠序不建,为日久矣。道肆陵迟,学业遂废……欲置学业于郡国,使进修之业,有所津寄……”孝文帝太和十一年下诏:“乡饮礼废,则长幼之叙乱。孟冬十月,民闲岁隙,宜于此时导以德义。可下诸州,党里之内,推贤而长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和、其柔。不率长教者,具以名闻。”
冯氏本身就是汉族人,从小受儒家思想熏陶,知道汉族文化相对于鲜卑的文化是先进的。她不只在中央办学,在各郡也普遍设立学校,学习儒家思想,也在为孝文帝后期推行的汉化打基础。
孝文帝拓跋宏被立为太子时才三岁,母亲被迫处死,无人照看。身为太后的冯氏就亲自抚养。虽为祖孙,但按年龄来算更像母子。没有孩子的冯氏更是把孝文帝当亲生子看。
冯氏深知环境能改变人这个道理,所以常把孝文帝带在身边,以身作则。“二月辛巳,帝、太皇太后幸代郡汤泉,问人疾苦。鳏寡贫者妻以宫女。”冯氏怕久居庙堂的孝文帝,脱离群众,更是亲自带他去各地体察民情,让他体会民间疾苦。冯氏“以高祖富于春秋,乃作《劝戒歌》三百余章,又作《皇诰》十八篇”,以此来严格要求孝文帝学习中国古代先贤的治国经验。冯氏坚毅的性格以及卓越的远见,对孝文帝的影响很大。冯氏死后孝文帝痛不欲生,哭得死去活来,经常去永固陵拜谒。
大刀阔斧、整顿吏治。由于当时的北魏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相对中原王朝还比较落后,所以陋习颇多。北魏初期,每个地方的官吏都没有俸禄,而且不论干的好坏,六年就卸任。所以大多数官员,一上任就开始搜刮民脂民膏,如“初来单马执鞭,返去从车百辆,载物而南。”这是大多数北魏官员的状态。官吏贪污成风,百姓怨声载道。加上自然灾害发生,各地不断有农民战争爆发,严重威胁统治者的地位。冯氏大刀阔斧,实行俸禄制,而且“非功无以受爵,非能无以受禄……在职有效,听下附正,若无殊称,随而削之”能者居之。又设立考核制度,“始准古班百官之禄,以品第各有差”,大大提高了官吏为政的积极性。
实行之初,一些不法官吏仍然我行我素。外戚出身的秦益二州刺史,李洪之,因为地位显赫,横征暴敛。冯氏知道后,就召集文武百官,当面追赃定罪,因为他是皇亲国戚,恩准他在家自裁。此后,因为贪赃枉法又被处死的多达四十人。恩威并施,减少了贪官污吏的存在,也缓和了统治者和百姓的阶级矛盾。
不拘一格、擢俊举贤。她的改革之所以成功,除了她自身的胆识魄力外,还有她任用贤能,善于纳谏。北魏早期,官员大多数都是鲜卑贵族,很少任用汉人。冯氏打破狭隘的用人观念,非常器重李奕、李冲、李世安、高允、王睿等汉人。尤其是高允,出入三省,历事五帝五十余年,冯氏对他是极为看重。“太后自以行,畏以议己,群下语言小涉疑忌,辄杀之。然所宠幸左右,苟有小过,必加笞棰,或至百馀;而无宿憾,寻复待之如初,或因此更富贵。故左右虽被罚,终无离心。”虽然有传闻说这些人中有的是她的情人,但是不可否认,他们都有治国才能。作为北魏的官员,他们是称职的。冯氏对他们极为严格,如果犯了错,也绝不会姑息。
冯氏亦赏罚分明。在北魏时期,不孝就是犯罪。“延昌二年,偏将军乙龙虎丧父,给假二十七月,而龙虎并数闰月,诣府求上。领军元珍上言:「冒哀求仕,五岁刑。」三公府郎中崔鸿驳云云”北魏守丧期不满就走马上任,算是不孝的行为。北魏偏将军,乙龙虎,父亲过世,朝廷给假二十七个月,而他由于自己的疏忽,漏记了闰月,提前申请恢复职位,守丧期没满就上任,在当时就是不孝,被依律判刑罚五年。
也有人因孝敬犯罪而免刑的。“孙益德,乐安人也。其母为人所害,益德童幼为母复仇。还家,哭于殡以待县官。高祖、文明太后以其幼而孝决,又不逃罪,特免之。”孙益德的母亲,被奸人所害,孙益德虽然小,但是为母报仇,杀了仇家,事后又没有逃跑,被抓。太后知道这件事后,念其年幼而且因为孝犯法,就赦免了他的罪。
经济政策
改革田制、推行“均田”。自从西汉中期以来,地主豪强大量兼并土地,加之常年的动乱,农民流离失所。北魏早期实行宗主督护,农民为了活下去,不得不依附于宗主,逃避赋税。长此以往,北魏税收问题严峻。太和九年(485年)冯氏决定推行均田制: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受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以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
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国家的赋税增长了,整体国力提升。均田制也打击了豪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制定“三长”、加强集权。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北魏之前的政策是适合之前那个朝代的,到了北魏,开启了新时代,那些政策已经不适用了,冯氏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推出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三长制的实行,让那些隐冒和兼并土地的人无处遁行。
三长制是用来代替宗主督户制的基层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但是因为三长制触及了很多守旧派的利益,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中书令郑羲,秘书令高祐等说,“冲求立三长者,乃欲混天下一法,言似可用,事实难行。”著作郎傅思益说:“九品差调,为日已久,一旦改发,恐成扰乱。”很多守旧派,也是很反对的。但是冯氏态度坚决“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最后在冯氏的极力坚持下,推行三长制,清理出很多荫户,增加了农民的数量,也就增加了国家赋税。
她制定户调、减民负担。北魏前期,实行的赋税政策是九品混通制。“户调帛二匹,絮两斤,丝一斤,粟而石”,还增附加税“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府,以供调外之费。”按国家规定,分为三等九品。三等是按照不同的等级将税收送到不同的地区,九品是根据农民资产的多少而规定赋税高低的品级。但是由于民多隐冒,负责税收的官吏畏惧权势,因此地主缴纳的赋税不多,农民的负担却加重。后期九品混通问题太多,很难推行下去。
太和十年,实行三长制的同时,调整户调制。重新规定“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两石。民年十五以上未娶妻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奴任耕、婢任织者,八口当未娶者四。耕牛二十头,当奴婢八。其麻布之乡,一夫一妇布一匹,下至牛以此为降。”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国家交一定量的租调,改变了过去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农民负担减轻了,国家也向大宗族抢夺人口,增加了国家的税收。
冯氏虽然在宫廷长大,但是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熏陶,所以大力推行儒家文化,并且为自己培养一个忠实的接班人。她也是一个杰出的女政治家,巾帼英雄。在执政期间,对北方的经济發展、政治安定、文化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后期孝文帝汉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个民族都希望自己民族变得优秀,变得强大,鲜卑族意识到了自己民族的不足和落后,所以坚持改革,坚持向比自己优秀的汉民族靠拢,最后汉化走向民族大融合,这是历史的必然。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文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