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是铁路世家,我们姊妹几个分属不同的站段不同的岗位,姐姐比我早入职几年,我是因为她初识到春运的滋味的。
彼时她是一名陇海线三等站的售票员,每年春运加班加点是常态。每次她退岗回家,瘫坐在沙发上,用沙哑的声音有气无力地回答我们殷切的问候。据说她每天要回答数千计的旅客问题,人多嘈杂,她不得不大声说话才能保证旅客听清楚。那时是卡片式车票,售出的每一张车票都得从票盒中一张张抽出来,再盖一个章,然后递给窗口的旅客。虽然只“一抽一盖一递”这么三个简单的动作,可是连续不断8小时,也让她体力难支。一次我给姐姐送午饭,只见候车大厅内外挤满了背着大包小包的旅客,偌大一个售票口,伸进来三四只摇晃着的手,嚷嚷着“我先买”。售票窗口前的姐姐询问着到站站名、车票张数,报着车票票价,回答他们转乘的车站名称和转乘车次。有选错车的,她帮着推荐可行的乘车方案。有一人要买五张到成都的车票,姐姐迅捷地抽出五张票,“啪啪啪”砸了五个钢印,一边嘴里报着票价、找零,一边准确无误地将车票和零钱递到旅客手里。看着她一气呵成的动作,我惊得目瞪口呆。我没料到日常风风火火的姐姐会有这样的耐心,也不曾料到她居然将所有站名的里程、价钱记得一清二楚。乘她抽空吃两口饭的间隙,我问姐姐是怎么做到的,她说:“看着他们急切的样子,想歇一歇都不忍心啊!”“记背里程表票价,这是每个售票员的必修课呀。”——姐姐在这个岗位一干十来年,十来年无一差错!
最让我心有余悸的是1997年的一次春运旅程。那时春节刚过,我们五六个接到分配报道通知的同学相约一起乘坐火车到略阳。还没有到火车站,就远远地看到车站广场人头攒动,我们被人流裹挟着进了车站,站台上的人密密匝匝。我们急得团团转,赶不上这趟车就要错过报道时间了。焦灼的我们好不容易上车了,车里人实在太多了,我只能踮着脚尖勉强维持自身的平衡,有的旅客坐在椅子上,有的躺在座位底下,也有的蜷缩在车厢连接处,甚至厕所里都是人!火车走走停停,从宝鸡到略阳一百多公里的距离,竟然走了十来个小时,下车时,我的腿脚麻木得几乎不会走路了。
2019年春节后计划去西安,我已做好准备在拥挤的列车上度过难挨的分分秒秒。然而一切超乎想象!嵌着灰蓝色玻璃的宝鸡站恢宏壮观;候车大厅里,中国特色的大红灯笼悬挂四周,精美的剪纸装饰的墙壁让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一排排的椅子排列整齐,旅客们安然地坐在椅子上,看书的看书,休息的休息;售票处,被栅栏隔离成“之”字形的队伍有条不紊地向前移动着,几个带着党徽的“爱心服务队”的志愿者帮助旅客搬运行李。售票窗口的闸机一次只放进一个买票的顾客,避免了拥挤。当旅客报出目的地时,售票员在电脑上输入站名,窗口前的液晶显示屏立刻显示相关站的车次、票价等数据,旅客根据需要遂意选择。车票钱的支付也灵活,有微信支付、有支付宝支付、有银行卡支付,对于习惯传统结账方式的老年人,还可以现金支付——和二十多年前姐姐那个时代售票相比,这可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啊!
我被这一系列的变化惊呆了。踏上动车,复兴号窗明几净,窗户上的红色窗花让流动的车厢有了家的味道。青春靓丽的乘务员把乘客领向他们的座位,火车廣播里传来甜美的声音,介绍路过的风土人情。虽然车厢里依然挤挤挨挨,但是空气清新,干净整洁——环境的文雅净化了人们的言行,这样的旅途让人如沐春风。我的感叹引起其他旅客的共鸣,他们应该是常常坐火车的,一个说:“年前车站广场,现场写春联送给旅客。据说写字的都是铁路职工,那字真是不错,没有想到铁路工人还这么内秀!”另外一个说:“三十坐火车,列车上居然还给每位旅客送了碗饺子。东西不值啥,主要是这份心思难得!”
听着他们的感慨,我神驰思飞。春运对国人意味着团圆,意味着年的喜庆,意味着一次休憩和旅行,但对每一名铁路人来说它是高负荷工作,是加班加点,是亲朋聚会中的缺憾。每年春运,火车司机的弟弟“神龙首尾皆不见”,只在微信中说一句:“交路紧,平安勿念。”列车员的妹妹会在她经过的车站拍张照片,作为贺年的礼物发过来。每年春运都有让人感动的故事上演,我们是观众,我们更是其中的一员。其实春运只是铁路工作交响乐中的一个重音符。铁路有助力国家经济发展快跑道的“复兴号”,有丰富文化生活的“旅游专列”,铁路更有它的温馨和柔软。为了帮助山区百姓,“公益小慢车”风雨无阻,每天准时准点出现在人们面前,将山珍运出去,将对生活有梦想、对人生有追求的人送出去,将致富的方法送进来,将新生活的理念送进来。任世事变迁,它的车票价数十年未变,成了山区百姓最贴心的交通工具。
广播里传来“西安到了”的声音,我才从惺忪中回过神来。看着容光焕发的人们,听着他们侃侃而谈,我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骄傲,更为铁路人自豪。铁路人没有豪言壮语,他们用自己的坚持和操守捍卫着“交通强国”的初心,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作者简介:赵亚娥,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协会会员。现任职于西安局集团公司。曾获第七届“书香三八”征文优秀奖,第五届“书香铁路 巾帼芳华”读书征文活动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