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蕾
范英家里挂着一个红色的牌子,红色底上用金色字写着“光荣之家”,这个牌子里有着范英的故事。
奶奶的乳汁
1937年,范英的母亲生下他第四天就去世了,他没吃上母亲的一口乳汁,他父亲婚后没多久就去参加革命,家里人只知道他父亲范生荣参加了新四军在外面打仗,未曾回来过。
范英老家在山西阳高,日本人侵略山西,烧毁了家里的房子,把家里的牲口杀的杀,掳的掳。范家十几口子人为了活命举家逃到了当时绥远省(今内蒙古)的官屯堡,给地主当长工。
范英是吃他奶奶的乳汁长大的。范英出生的时候他四叔只比他大两个月,刚开始他和四叔都能吃上奶,但村里的生活很艰苦,奶奶吃了上顿没下顿,实在没有多少乳汁可以同时哺育两个孩子长大。奶奶看着襁褓里的范英,这是在战场上拼杀的大儿子的血脉。奶奶有意偏向范英,范英吃得多,四叔吃得少;后来村子里的日子越来越难,范英的奶奶经常吃不饱,奶水跟着也少了,但都紧着范英吃,奶奶就给四叔喝些面糊或是不知什么野菜熬的汤水。奶奶抱着范英在炕头喂奶,范英的四叔就躺在炕的另一边饿得直哭。后来四叔的哭声一天比一天弱,哭的次数越来越少,奶奶只是偶尔去拍拍,便跑去院子里默默地抹眼泪。没几天家里就剩下一个孩子的哭声了,声音很亮,奶奶就这样用小儿子的命换了大孙子的命。
范英一天天长大,奶奶抱着他的时候,很爱摩挲他的胳膊,嘴里念叨着:“瞧瞧你这胳膊瘦得没有一点肉,骨头硬邦邦的,扁扁的,跟你父亲一样样的。”奶奶看着他的时候,就是在看他的父亲。奶奶每天都惦记着在外打仗的儿子,村子里时常有新四军路过歇脚,奶奶听说后就去打问儿子的下落。范英奶奶是小脚,赶着去打问消息的时候扭着身子,两只脚紧倒腾,总是快到的時候又迟疑着不再往前走,她想知道儿子的消息,又怕听到坏消息。听到和儿子一样去参军的人传来噩耗,奶奶就更紧张了,附近打了仗,奶奶便不出门了,提心吊胆的日子里也会听到她的狠话:“不想了!生死都是命!”说完总要搂着范英发会儿呆,隔日又去留意部队上的消息。范英四岁时,父亲随部队路过村子回了一次家,那时候他正跟伙伴们村里村外的野,不知跑到什么地方玩去了,等他疯玩回来,奶奶指着村口说:“你大(父亲的意思)回来了,部队行军路过进来看你,我在村里寻不见你,你大不能等太久,跟上队伍上前线了,等他回来的时候再见吧!”
范英再也没有机会见到他的父亲了,他的父亲牺牲了。在执行侦察任务的时候被日本人发现抓回了官屯堡,日本人从他父亲那里得不到想要的情报便恼羞成怒,在范生荣的两根锁骨上用刺刀挖出了两个洞,把铁链锁在了他的锁骨上,另一头拴在马鞍上,他的双手被捆在背后。日本人骑着马在前面跑,范生荣在后面跟着跑,马跑得太快了,范生荣没跟多远就摔倒了,堡子外面的土地上有长长的一道血迹。躲在附近的乡亲告诉奶奶,她的大儿子范生荣被活活拖死了,那是1941年,范英的父亲30岁。因为范生荣是新四军,日本人说谁给范生荣收尸,便与新四军同罪论处,范生荣在官屯堡外面的野地里躺着,孤零零的。夜里乡亲们轮番守着,拿着石头和棍子驱赶野狗和豺狼。第三天的时候有个乡亲偷偷去收尸,被日本人发现,一枪把他打死了。村里的人跟范英的奶奶说:“生荣妈,放心哇!咱咋也要把生荣接回来,叫他入土为安!”
奶奶庆幸活着的孩子是范英。
这一年他有了官名——范英,意为英雄的儿子,也是希望如他父亲一样,成为英雄。
范英从来没见过父亲,但村里人都说他长得很像父亲,父亲的墓地他倒时常去,他站在那里想象着父亲的样子,大脑里却一片空白。
父亲牺牲后,范英成了孤儿,是烈士遗孤,可那时候他还不懂悲伤。奶奶说总要有人去打那该死的日本兵,把他们轰走。抗日部队在附近休整的时候,给家里送来了三百斤小米,没过多久又送来了烈属证,范英这才知道父亲是三十五旅的侦察连长。来的人说是连长,可能也是为了安慰家属,因为后来他长大识字后,看到县志上写着:范生荣,三十五旅侦察连战士。范英关于那时候的事的记忆很少,部队上的人握着他奶奶的手说了很多,他印象深的是组织上送来的小米,三四个人扛了好几袋,大袋子、小袋子都打着补丁,够一家人吃一年的。他长这么大没见过这么多粮食,要是早有这么多粮食,他四叔应该就能活下来。村里的孩子整日打闹,各家的大人都告诫自家的孩子不许欺负范英这个老范家的孩子,村里人都说:“范英的大是个英雄,让日本人害死了。咱村儿要保住老范家这根苗!”
两次遇到狼
日子越来越艰难,夏天是最好挨过去的,范英只有一条短裤度日,是奶奶将他三叔的裤子按他的尺寸改了改,才有了这条短裤,毕竟孩子大了懂得羞了,不能总光着腚。小孩子的心里藏不了太多的苦,只要太阳升起就是新的一天。村里有钱人家生活都烧煤烧炭,穷人家只能上山打柴。范英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每天都要去村外搂柴,为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想搂得多要去山上,还能拾到大人们砍柴时跌落的碎柴。奶奶常在嘴里念叨,我的大孙子不吃干饭,小小的脊背却能背那么多的柴。他每天走到村口时,看不见人只能看到柴堆下两个小脚丫。奶奶对他心疼得紧。入秋了,日头落得早,范英记得一天日头快落山时,他们这些孩子就要走到村口了,忽然蹿出一只狼,狼肯定是饿急了,冲着他们龇牙,发出呜呜的低吼。他们赶紧把搂来的柴堆在前面,将狼隔开。狼围着孩子们打转,孩子们也背靠着背围成一个圈,不停地随着狼转动着。搂柴的小孩子每个人有个小耙子,跟他们的胳膊差不多长短,孩子们拼命地叫喊着,手里不停地挥舞着小耙子。没有人哭只是拼命叫人,万幸,离村口很近,村里的人听到他们的喊声拿着锄头跑出来,狼见人多势众便扭头跑了。这是范英第一次见到狼,不久之后他又一次见到了狼……奶奶年岁大了已经没法下地干活,她只在家里做些饭,地里的活都交给了二叔和三叔,范英负责往地头送饭。家里的地和村子隔了一条沟,每次送饭都要在沟里走一截,再爬上去才能到地头。这是往日里范英再熟悉不过的一条路,晌午他在沟里七拐八拐去送饭,忽然沟前方不远拐弯处出现了一只狼,不知道是不是上次想吃他们的那只狼。狼今天没有犹豫,看到范英的第一眼便向他跑来。范英的第一反应是往沟外跑,跑到开阔的地头。他害怕极了,手里紧紧地攥着陶饭罐,狼离他很近,跑的时候可以听到狼的喘息声和自己的心跳声。平日里范英是村里跑得最快的孩子,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跑得过狼,万幸的是范英从沟里跑上地面正好也到了二叔、三叔干活的地头,他们见范英身后紧接着跃上来的狼,赶紧拿起锄头上来驱赶,狼见人多便只好悻悻地离开。范英差一点连孤儿也做不成了,回家的路上是三叔抱着他,吓坏了的范英已经走不了路了,三叔拍着范英说:“差点对不起大哥,我娃命大得很。”
过冬穿的皮袄
最难挨的是冬天,家里的钱和粮食一直都不够生计,更没办法给范英换一身冬天的衣服,没有抵抗寒冬的衣服,整日只能在炕上窝着没法出门,拾柴的活儿只好让大人去做。附近又在打仗了,村外偶尔有逃难的人路过。有一天奶奶看到有个人躺在村口一动不动,她不敢上前就远远地观望,村里的人说那个人死了,不知是哪里逃难来的,不是附近村子的人。奶奶看着那个死人心里打起了算盘,她每天天亮前和天黑后都去村口看看那个人还在不在。冬越深越冷,奶奶想把那人身上的皮袄拿回来给范英穿,她一个小脚女人力气太小拖不动,便鼓起勇气去找村里范英的姑父。奶奶抬着那个人的脚,姑父抬着那个人的肩膀,奶奶低着头走不敢抬头,因为她一抬头刚好看到那个死人黢黑的脸,她害怕。没抬多久就要和姑父换位置,她实在受不了每次抬头都看到那张死人脸。往下脱死人衣服的时候,奶奶都不敢睁眼,手抖得抓不住衣服,全凭姑父帮忙扒下来,才给范英找了身过冬的皮袄。奶奶和姑父将人安葬在村外的野地里,奶奶说白天吓得够呛,晚上并没有做噩梦,八成是太想给孩子找身衣服过冬了。奶奶将衣服晾在院里冻了好几天,范英在家里看着那衣服,有了它便能度过这个冬天,寒风吹散了皮袄上的死人味,皮袄里面全是虱子,这么多的虱子穿上肯定咬得人受不了,奶奶在锅里烧了一大锅开水,把皮袄放进去煮了两次才把虱子都烫死。就这样范英穿着奶奶从死人身上得来的这件皮袄挺过了好几个寒冬。
没交过学费的学生
赶走日本人后范英有机会上学了,父亲的战友来告诉奶奶:“要让孩子上学,范英是烈士的孩子不要担心学费。”刚去上学的时候,外村的孩子都说范英没大大(父亲),为此他和同学打过架。后来老师知道了,在班里告诫同学们:“这么说烈士的孩子是忘恩负义。”范英白天去上学,下午放学回家要和三叔再去地里干活,没有作业本就用棍子在土地上写。虽然家里穷,但他上学一天也没有落下,奶奶不许他辍学。村里和县里也时常对这些烈属的孩子照应着。上学的机会是国家给的,口粮还得靠家里,奶奶有时候给他烙些野菜糊的饼子充饥,有时候给他拿个土豆。半大小子最费粮食,范英在学校饿的时候走路都晕晕乎乎的,饿得厉害了胃里绞痛,他就蜷在墙角扛过这一阵。学校的老师很怜惜他,知道他是个孤儿,家里又困难,时常给范英带些吃的充饥。奶奶没想到他能考上县里的高中,那里离家更远了,出门上学要带口粮走。走的时候奶奶给他带上一口袋土豆,一张老牛皮当铺盖,他便出门了。奶奶给他纳了双鞋,但他不舍得穿,用绳子把鞋捆起来挂在脖子上,他是高中唯一一个光着脚来报到的,从家走到县里的高中要走一整天,他已经习惯了脚踩在地上的感觉。这双鞋他要留着冬天穿,要是现在就穿,等到冬天鞋烂了就没得穿了。中学住宿舍每个人都要准备一个起夜时用的痰盂,同学们买的2毛钱的痰盂都太贵,范英从家拿的钱要尽量坚持得久些,以便减轻家里的负担。他看上的是一个陶盆,虽然可能不结实,但他只负担得起这个陶盆,老板见他拮据只要了两分钱。这个陶盆用到他高中毕业,宿舍的同学都躲着他的陶盆,怕给打坏了。住校的日子范英最怕睡觉,他的床铺没有褥子,直接睡在床板上,也没有枕头,他只有一张奶奶给的牛皮。入夏的时候,总是半夜热醒,牛皮不透气,盖在身上捂出一身汗,不盖又有些冷,盖一会儿就热醒了,整晚也睡不好。冬天比夏天好不到哪里去,宿舍里虽生着炉子但是房子跑风漏气,晚上睡觉还是很冷的。范英冬天睡觉从没有脱过衣服,他的那张牛皮到了冬天被冻得硬邦邦的,盖在身上还支棱着,不像夏天能裹在身上。宿舍里是冷的,皮子更冷,起不到保暖作用。生活老师在查宿舍的时候看到他只有一张破牛皮做铺盖,就向学校反映了烈士子女没有棉被褥的情况,范英的新被褥是学校给他做的,那是他第一次躺在棉褥子上盖着棉被睡觉。范英是烈属,上学的学费都是国家帮他交的,可住校的日子还要吃饭,他交不起饭钱,学校也想办法帮他承担了吃饭的费用。周末休息的时候他就到学校周边干苦力挣生活费,一来补贴自己上学的花销,二来也能帮家里减轻负担。范英一直很珍惜上学的日子,感激国家和学校供他读书。
范英从没想过还有机会上大学。高考前班主任老师找他谈话,老师知道他家里困难,以他的成绩肯定可以考上,但是家里沒法供他。老师说内蒙古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要提前来招生,范英个子高身体素质好,平时打篮球跑步都不在话下,报考体育专业肯定没问题。体育专业的学生由学校发衣服,连鞋袜也发,口粮由国家管,按运动员标准发,每人每月40斤粮食。以他的家庭条件,也只有报考这样国家管穿管吃的专业才能把大学念完。后来师范学院来招生他顺利被提前录取。上了大学范英不再愁没鞋穿、没饭吃了,但也有了抱憾终身的事。其实他参加高考的时候很想学医,如果选择医学,这个专业是没有口粮补贴的,学生去上学要从自己家里带口粮,平时的穿衣生活都要靠家里供,他很羡慕同村报考医学专业的同学。后来范英还会想象如果自己报考了医学专业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医生。1959年他走到了离家更远的地方——绥远,在内蒙古师范学院读大学。大学的日子很幸福,学校发了球鞋、球衣,他第一次有了新衣服,领到了学校发的饭票,不再为吃穿发愁。在大学期间,范英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真正成了党的孩子。
孩子献给国家
范英毕业的时候拒绝了学校让他留在呼和浩特的决定,他要回到父亲牺牲的地方,在那里当一名乡村教师,他不想再给国家添麻烦了。由于范英在校任教期间工作认真,组织上曾经提拔他到乌海市一中担任校长,但那时候他所在的隆盛庄中学教师稀缺,他再次拒绝了从农村到城市的机会,留在了隆盛庄中学。1976年他从老家的农村中学调任到丰镇县一中,一路办手续都会碰到喊他老师的学生,他没想到会有桃李满天下的日子。他希望自己是个好老师,不辜负国家,不辜负学生们喊他一声“老师”。
1988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颁给他高级教师证书的时候他觉得他做到了。
谁能想到一个孤儿还能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孩子。范英自从有了两个儿子,就想着到了年龄就送他们去当兵,什么兵都可以。他要把这两个孩子送给国家,让他们也像他们的爷爷那样,不怕苦不怕累,做敢打仗的硬骨头,守护国家。每个儿子参加征兵时他都亲自陪同,家里的二儿子当兵时范英亲手给儿子戴上了大红花,他时常鼓励孙辈入党、参军,这也给家里的孩子们心中扎下了红色的根。他希望子孙都不要忘记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不要忘记他们的祖辈是被国家养大的孩子,他们是党和国家的后代。
这是我爷爷范英的故事,这故事今后会留在我的血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党和政府来慰问82岁的爷爷,问他家里有什么困难,他的眼神十分坚定,只说:“没有困难,我是党养大的孩子,不能再给党和国家添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