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巧英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认识文中“衙”等生字,对枣核智斗衙役、智斗县官部分反复读。
2. 默读课文,学用思维导图梳理故事情节发展,并借助思维导图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 展开想象,续画思维导图,续编故事。
【教学重难点】
能自主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尝试续画故事发展思维导图并续编故事。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激趣,自读故事
1. 谈枣,引出“枣核”。(板书:枣核)出示图片:未成熟的青枣、成熟的红枣。交流看到或品尝过枣的感受,随机出示“枣核图”。
师:如果有个孩子像枣核一样大,却什么都能干,你相信吗?
2. 了解民间故事。
3. 学生自读故事。在“枣核”这个民间故事里,包含着怎样的智慧呢?赶紧读一读吧。遇到难读的字句反复读一读,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注,然后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
4. 学习小组反馈生字难词自学情况。特别是“折腾”,“折”多音字用法。
板块二 小组合作,梳理脉络
1. 依托思维导图,小组合作梳理故事脉络。
(1)默读故事,讨论故事情节发展脉络,想想哪几个自然段重点写了枣核智斗衙役和县官的故事。从故事中摘录或提炼关键词,标注在思维导图中。
(2)借助思维导图,学生轮流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 比较揣摩,发现故事表达奥秘。
(1)故事哪些部分写得比较简略,哪些部分写得比较详细?
讨论发现:简略写的是枣核出生、不见长和勤快能干;详细写的是枣核智斗衙役、智斗县官,是故事的4~13自然段。
(2)讨论:在智斗衙役、智斗县官两部分情节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讨论发现:都是三次反复。智斗衙役写了枣核的三次吆喝及衙役相应的愚笨样子。智斗县官写了枣核面对县官的三个指令智慧蹦走的情景。衙役的惊慌失措、凶神恶煞,县官的愚蠢丑态和枣核的勇敢智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次反复,一波三折,是故事中常用的写法。
板块三 复述故事,感悟形象
1. 借助思维导图,梳理为了替老百姓救出牲口,枣核和衙役、县官斗智斗勇的情节。你能找到对阵双方的动作和语言关键句、关键词吗?
智斗衙役:枣核——跑、蹦、解、蹦、吆喝、赶;衙役——跳、喊、搜、又跳、又搜、折腾……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枣核的聪明?除了聪明,你觉得他还是个怎样的孩子?(勇敢、说到做到……)请学生写到黑板上。
智斗县官:县官——拿铁链绑、塞进钱褡、用棍子打;枣核——蹦了出来、左蹦右蹦、蹦到县官胡子荡秋千。
此时,你还觉得枣核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权、见招拆招、智慧超群……)请学生写到黑板上。
2. 小组合作,扣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尝试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借助思维导图、板书要点,学生轮流在小组内讲,小组展开星级评价,互相指导。(见表1)
3. 小組合作,分角色演故事。邀请小组上台表演,其他小组担任“故事点评员”。
板块四 续画思维导图,续编“枣核”故事
1. 学生在原有的思维导图上续画,尝试用“一波三折”的表达方法想想枣核离开之后的故事。
2. 交流续画的思维导图,分享创意。呈现学生续画的思维导图,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续编故事思路。请其他学生点评。教师随机进行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续画思维导图,体现“一波三折”的表达方法。
3. 学生口头续编“枣核”故事。依托思维导图,续编评价标准,学生续编故事,挑战自己,在小组内分享,互相点赞。(见表2)
4. 作业设计。尝试将续编的故事写下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让故事更加生动精彩。完成后,班里组织“枣核”续编故事会,或把学生们的续编故事编印成册,形成“新枣核”故事集。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