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涛
“听”是语文“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的首要能力,通过对“听”的有效训练,不仅能提升学生“听”的能力,也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其他三种能力的发展。但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却是高度关注“读”与“写”,“说”的能力培养受任务驱动型作文等因素的影响也正在被重视起来,而“听”的能力培养却始终被忽视。我们认为,高中阶段开发、开设、实施语文听力课程,具有深远意义。
一、问题思考
听的过程,就是对听觉刺激的接受,留心并进行信息收集、转换、处理的过程。在某些方面,听觉收集信息的能力甚至比视觉还要强且灵活。叶圣陶说:“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听”的应用要远比“读、写”更为广泛。研究表明,就听说读写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所占时间比来论,“听”占45%,“说”占30%,“读”只占16%,“寫”只占9%。随着社会的发展,听的作用更是日趋明显。
然而重读“写”,轻“听、说”,却是语文教学中的“传统”。1983年,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全部以书面训练(读、写)为内容,完全忽视口头语言的训练。”“口头语言的训练”既有“说”的训练,也有“听”的训练。首先,随着高考竞争的激烈,这种现象长期都未得以扭转,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应试思想在作祟,由于考试中没有关于语文听力的专项考查,轻听说重读写的急功近利现象也就顺理成章。其次,语文教师一味倡导“多读多写”的教学经验,自身忽视听力的价值。再其次,不少人认为“听”的能力为人类所固有,似乎可以无师自通、不学自会,或者在简单的听课过程、生活交流过程中自然习得。最后,由于即使想要进行听力训练,但苦于没有专门的教材或现行语文教材中并没有相应的专题。久而久之,语文就只剩下了阅读、背记、做题。
语言学家普遍认为,可以通过培养“听”的能力来有效地提高“说”的能力。如果学习者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听”的过程中,他对语言的敏感度和感受力就会因此而得以增强。所以在语言学习和教学中,把“听”放在首位被认为是最好的办法之一。
二、课程构想
可设置两类课程,一种是统一课程,一种是自主课程。
听力统一课程,又可称为规定课程,即统一规定了听力的文本、训练的时间和习题,以及教学方式。第一,在文本选择上,可考虑由以下三种内容构成:一是基本篇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附录《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中收录72篇,其中文言文32篇,诗词曲40首;二是教材课文,遴选现当代诗歌、散文;三是名家专辑,毛泽东、鲁迅、朱自清、林清玄、余秋雨、周国平等著名作家、诗人的作品,可考虑购买其文本朗读的音频资料。第二,在能力目标上,可考虑通过复述话本来训练记忆能力,通过概述话本来训练概括能力,通过理解话本来训练理解能力,通过提取信息来训练信息筛选能力,通过赏析话本来训练鉴赏能力,通过感悟话本来训练审美能力、写作能力。第三,在题型设计上,可考虑判断、选择、填空、问答、表达(口述、写作)等形式。第四,在时间设置上,建议每天约15分钟。第五,关于教学方式,建议六步骤教学:发放习题(读题)——聆听文本(美听)——自主练习(答题)——再听文本(回听)——修改答案(改错)——阅读文本(读文)。
听力自主课程,又可称为自由课程,即由语文教师自主选择听力的文本、自主决定何时开展,以及对听力文本内容围绕主题开展交流讨论。统一课程是由学生聆听名家诵读经典作品,而自主课程则是学生聆听语文老师读美文,有着不完全一样的课程功能定位。我们认为,这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师生间的一种沟通方式,它不仅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一种语言的教育,更是一种情感的教育、思想的教育、性格的教育、品格的教育、美的教育。美国著名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一书曾风靡全球,该书考察了朗读对人成长的重要性,书中写道:“几乎在每一个热爱阅读的班级中,老师都定期地给学生们朗读”“给孩子朗读,能建立孩子必备的知识体系,引导他们最终踏上成功的阅读之路。朗读是唯一且最重要的活动。……证据显示,朗读不只在家庭中有效,在课堂里也成果非凡。”基于对吉姆的这段话的深刻理解,也缘于我们对语文教育的思考,我们提出:朗读是阅读的起点,也是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倾听,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能力。建议教师在日常阅读中发现情感丰富、思想厚重、方法有效、文字畅达的好文章,不限名家。笔者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实践课程资源进行了简单分类,包括:阅读之美(倡导读书)、梦想之翼(树立理想)、国家之子(培养责任心)、大学之梦(学习激励)、学海之舟(学法指导)、两代之间(孝亲感恩)、生活之道(为人处世)、名人之光(树立人生榜样)、思想之窗(启迪思想),等等。在教学中,一般采取了三个步骤来操作:聆听教师诵读(听)——发表读后感想(说)——师生交流讨论(议)。
三、实施建议
关于听力统一课程,为了达到更好的听力训练效果,使本听力课程实现既定的目标、发挥应有的作用,建议语文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边实践边探索:
①关于文本的篇幅问题,文本控制在多少字数或“听”的时间多少为宜。②关于文本的理解难度问题,哪一类的文章更适合作为听力文本,可从作家文风、作品时代、作品体裁、作品题材等角度去探索。③还是关于听力的文本问题,是否应将文本分级,如是,又该以何种方式分级。④关于练习的难度问题,哪一类的能力考查和题型更符合实际,更适合听力课程的训练,可否增设某一类能力考查和题型。⑤关于教学的操作问题,上述的六步骤教学方式是否需要改进、优化。⑥关于课程教学的时间安排问题,在现行的学校各学科课程安排中,语文的“听力课”选择什么时间较为合适,每次又以多长时间为宜。
关于听力自主课程,由于本课程是教师自主选文、自定教学时间、自定讨论内容,因此向语文教师们做出如下建议:①心理预期:不要期望学生的考试成绩立刻有大幅度提高,但要相信学生的学习态度应该很快有所改善。②文本选择:前期是教师选择自己喜爱和对学生有益的文章或书中的某一章节作为诵读材料,后期则可以向学生征集文章和书目。篇幅一定不可过长。内容上不可只挑与本学科有关的文章,视野要开阔,目光要长远。③教学操作:课上(如预习课、扫尾课)和自习均可开展,但一定要事先诵读一遍,扫清阅读障碍,缩减、删除或增加某些内容,可适当增加有关作者和相关作品的介绍,并预估诵读的时长,以及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来预设讨论的时长。④教师要在长期的、大量的诵读练习中不断提高诵读水平,并建议在诵读中注意节奏和运用丰富的表情、肢体动作,以达到更好的诵读效果。
目前,各普通高中鲜有在语文学科中有过开发、开设听力课程的尝试,以上只是笔者个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初步构想,期待有志同仁一同思考与探索。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