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资源视角下的老城街道更新策略研究

2021-08-09 02:07周晔马靖宇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2021年7期
关键词:老城长春广场

周晔 马靖宇

【摘要】老城街道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是塑造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抓手。在存量时代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提升物质空间和更要关注城市人文内涵。历史文化资源视角下的老城街道更新可以激活片区活力,塑造城市特色文化空间。长春东西主轴具有多元文化的特征,通过其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提出街道更新策略。

【关键词】老城街道;更新策略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19.035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城市存量空间的高质量发展是当代城市建设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过去快速的城镇化建设使我国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城市的传统文化习俗和城市文化形象都受到了严重破坏,城市差异性逐渐降低,空间特色逐渐式微,城市文化面临特色危机。由此人们认识到,存量时代的城市更新不仅是物质空间的优化,同时应保护与延续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塑造具有新时代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间。

1、老城街道更新

老城区作为城市的发源地,是城市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展现特色与活力的集中区域。在老城的空间构成中,街道是城市生活的经脉,同时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随着城市建设价值观的扭转,全国各地大量实践的积累,各大城市陆续编制街道设计导则,街道更新模式由以往的“大拆大建”、“穿衣戴帽”类环境整治,转变为关注人的生活及交往方式、关注城市文化资源的战略性和综合利用、关注街道作为线性连接功能对城市文化资源的系统性和整体型构建。因此,老城街道更新实施工作也应从城市整体文化资源视角来开展,以此来塑造城市的特色。

2、历史文化资源视角下的老城街道更新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座城市的宝贵财富,是现代城市特色生长的泥土,具有稀缺性、独特性等特点。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历史文化资源不仅需要保留和传承,其背后的社会性功能可以作为片区复兴的激活要素,实现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历史文化资源视角下的老城街道更新可以赋予城市更新社会效应,这是城市文化特色塑造的基础。历史文化资源视角下的老城街道更新通过传承历史格局、塑造文化节点、点亮创意景观空间等策略,最终实现城市活力复兴。

3、长春市东西轴历史文化资源认知

长春东西主轴线西起长春西站,东至长春东互通桥收费口,长度17.53km,是长春市城市东西方向最长的轴线,和人民大街共同构成了长春的十字骨架,包括3条路段:景阳大路、解放大路、吉林大路,穿越了5个区。

东西主轴开启了长春百年历史变迁的起点。边疆集镇时期,清政府在长春南部新立城设立长春厅,1825年将其迁至宽城子,其南门全安门位于今日的长春大桥。在这一时期东西轴沿线有全安街、南关大桥、伊通河等历史文化资源。东西主轴同时也是长春近代化的起点。在铁路城市时期,由宽城子、北满铁路附属地、南满铁路附属地和商埠地四个地区构成了长春城市空间的雏形。在伪满政治中心时期,1932年长春开始了伪国都“新京”的建设,构建了以大同大街、兴仁大路(今人民大街和解放大路)为纵横轴的放射状街道系统。在这一时期,东西轴沿线有文化广场、满炭株式会社、满鲜拓植会社、顺天警署等以伪满警示文化为主体的历史文化资源。从1945年至今,东西主轴线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延長,沿线有景阳广场、东方广场、长春拖拉机厂、树勋小学、解民小区等标志近代工业文化、建城文化、科教文化的历史文化资源。

时至今日,东西轴延长并集聚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要素。因此可以说,东西轴是百年前长春建城的历史印记承载者,近现代东北亚历史格局演变的亲历者,城市发展“西扩东进”的见证者,今天联结东西门户的展望者。

4、老城街道更新策略

4.1策略一:确定文化感知主题目标

本次规划将东西轴定义为“体现温情和暖意的春城绿链”,确定“人文+绿色”的文化感知主题。通过三大改造方向,提升街道人文关怀、展示长春百年文化,包括暖意感知,强化东西主轴文化特征;暖意出行,打造绿色便捷出行方式;暖意体验,塑造舒适宜人步行空间。

4.2策略二:延续历史生态文化格局

过往绿地系统规划未对东西轴线进行明确定位,现状的绿地具有较高的绿地串联整合潜力。长春的城市格局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新京规划》,原有规划中体现出“绿链成网、公园成片”的总体特征,但今天的城市绿化格局仅保留有“公园成片”的特征,“绿链成网”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因此,规划以“一绿核、三节点、四绿轴”的规划结构,“大绿量、绿不断、绿升级”的生态提升策略进行绿地布局和绿化质量提升。在街道绿化方面延续长春“宽马路、四排树”的街路意象,采用长春乡土树种,形成有节奏、有韵律的中下层植被群落。

4.3策略三:提升街道历史文化节点

4.3.1文化广场

文化广场原名地质宫广场,是全市最大的城市广场,坐落在市区中心,历史上文化广场名为地质宫广场,是伪满洲国的国都广场,建于1933年。经过历史变迁的文化广场,目前存在休闲活动空间不足、绿地破坏、种植缺少层次等问题。场地整体设计构思为“广场核+四季园”,以“四季长春”为名,南、东、西、北各置一个雕塑,分别名之春、夏、秋、冬,外围设置自行车道、共享绿带、庭园空间。

4.3.2长春大桥

长春大桥地段属于伊通河中部的活力都市段,是长春历史与现代、都市与生态交汇融合的城市窗口,现状存在历史风貌缺失、绿量不足、硬化过度、交通连通性差等问题。场地整体设计概念为“闪烁着历史记忆的城市阳台”。通过重塑历史文化景观、丰富生态底色、构建多级慢行体系,塑造“流绿伊通”的整体意向。

全安门作为长春老城的历史记忆,是东西轴上重要的历史节点,项目以老全安门为原型,围绕“看与被看”的主题,构建具有历史性、景观性、功能性的雕塑。雕塑采用轻钢结构,置换图底关系,利用外部结构形成背景,围合空间形成虚拟城墙。

4.3.3东方广场

东方广场直径长为285m,用地面积约6.38万㎡,是长春东部门户,现状存在门户形象不佳,周边交通联系弱,人群活动空间少的问题。设计以雕塑为核心,提升场地公共属性,塑造“绿印东方”的意向。核心雕塑 “承露之台、生命之树”取自道家承露台之意,兼具景观塔功能。

4.4策略四:点亮沿线公共艺术空间

公共艺术是城市“活的细胞”,在城市中不仅是文化构筑物,还是事件、展演、计划、节日等发生城市故事的城市文化精神催化剂。长春在公共艺术设计领域有较好教育和实践基础,通过利用街道现状裸露、闲置、拆违绿地,结合科教文化、警示文化、工业文化、生态文化、城建文化,五种文化类型提升街道沿线公共空间环境,新增公共艺术41个,并策划特色节事活动包括:线下读书会、冰雪主题活动、观光夜市、滨河生态教育等等。

结语:

长春东西主轴线是一条非常独特的街道,正是在历史发展中铸就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因此对于东西轴不能只对功能和空间进行调整。历史文化资源视角下的老城街道更新不仅可以使东西主轴线更富有特色和魅力,从长期看更是长春文化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地。城市街道更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历史文化资源出发只是一个方面,如何由线到面、由面到片的创造城市特色文化空间并落地实施是需要不断调整规划思路及策略的,这正是长春东西主轴线在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王思佳.基于文化资源价值的城市街巷更新规划研究[D].重庆大学,2018

[2]黄晓军,李诚固,黄馨.长春城市蔓延机理与调控路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01):76-84.

[3]陈强,姜新成,张革,等.长春市文化广场园林绿化浅析[J].中国园林,2000(05):54-56.

[4]廖容.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与现代艺术的互动——营造公共情感体验的场所[J].四川建筑,2012,32(03):63-64+67.

猜你喜欢
老城长春广场
富翁借伞
长春“方舱医院”投入使用
漂洋过海
春回老城
蛇年生人 初之气运气养生
老城之梦
广场
新华广场记忆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广场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