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聪明
摘 要:当前,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医药采购模式也从“政府统购统销”向“医院自行采购”进行演变,同时医药企业为了进一步打开市场纷纷采取“发放回扣”的方式进行医药促销,因而造成了药价居高不下。为了抑制药品价格,从1990年开始,我国多个省份开始尝试药品集中采购,直至国家推出“4+7政策”,集中采购模式才日渐成熟。因而文章主要分析药品集中采购背景下药企成本构成及对药企的影响,分析药品集中采购背景下药企的相关应对措施,从而提升药品集中采购的效果,增进药企经营效益。
關键词:药品集中改革;4+7政策;成本;应对措施
从1990年开始,我国针对药品集中采购模式进行了多次的改革,直至2018年11月14日,国家公布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并于12月6日推出“4+7”政策,即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城市及广州、西安、厦门、成都、沈阳、广州、深圳七个城市公布了药品带量采购招标方案,在该方案背景之下,中标药企药品价格将大幅降低,有些降幅达到52%,有些降幅甚至达到90%,这无疑减轻了老百姓的用药负担,但中标药企要怎样展开药品营销及保障其经营效益,成为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因而文章主要分析药品集中采购的历史演变,分析“4+7”政策下的中标药企成本构成,研究“4+7”政策对药企成本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针对性的措施,以保障中标药企正常经营。
一、药品集中采购背景下药企成本构成分析
(一)药品集中采购模式解读
2018年11月14日,印发了《国家组织药品机制采购试点方案》,该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工作小组、政策衔接三医联动等。首先,国家组织联盟采购,指的是药品集中采购是由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出具基本政策、药品采购范围、药品采购具体要求等。其次,平台操作及工作小组,指的是药品集中采购是由国务院办公厅、医保局、卫健委、药监局等组成的“工作小组”所负责,“工作小组”根据相关的药品集中采购政策法规,成立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并指定“上海医药集中采购事务管理所”为采购平台,来实施药品带量采购相关工作。最后,政策衔接及三医联动,即保证涉及药品集中采购的各个环节(如供应、销售及使用)的相关政策的相互衔接性。保证“三医”(如医保、医疗及医药)发挥政策效能,即“医保”是指医保局应负责药品集中采购的监督工作,负责医保支付、结算及预算等工作;“医疗”指的是卫健委应及时监督集中采购药品的使用情况及监测预警药品短缺信息,以此调整药品生产计划,促进公立医院改革,提升公立医院效益;“医药”是指药监局应负责对集中采购药品品种及相关药企资质进行审查,提升中标企业的相关药品的质量等,从而为药品集中采购奠定基础。随后在11月15日,推出了《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相关文件》,其中所涉及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城市及广州、西安、厦门、成都、沈阳、广州、深圳七个城市等,造成药品大幅度降价,提升了老百姓用药质量水平,以下图1及图2均是此次药品带量集中采购的相关情况,其中图1所述的是此次药品集中采购涉及25种药品,其中22中属于仿制药,3种属于原研药;图2所示的是中标药品所涉及的品种,其中涉及降压药、降脂药、抗肿瘤、抗病毒、抗抑郁、精神分裂、镇痛镇静、癫痫、抗血栓、抗生素等领域。
(二)药品集中采购药企成本构成
在4+7试点城市政策推出之后,中标药企的药品均大幅度降低。在4+7试点城市政策之后,中标药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其中,药品价格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倍信(倍特),这是一款治疗慢性乙肝的药品,其价格降幅达到了95%;润众(正大天晴)是一款抗病毒治疗乙肝的药物,其降幅达到了94%;阿乐(嘉林)是一款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其降幅达到了82%;易瑞沙(AZ)、凯纷(泰德)、蒙诺(BMS)是此次药品集中采购的三款原研药,其分布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及癌症镇痛、高血压及心力衰竭,由于其属于原研药所以在此之前其价格较为昂贵,但经过药品集中采购之后其价格有了较大的降幅,三种药物价格降幅分别为76%、63%、70%,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
虽然经过药品集中采购,药品价格大幅下降,但对于药企而言是否会极大影响其经营效益,是否会存在大量低价药品短缺现象,此次集中采购模式是否能够成功,老百姓是否能享受集中采购制度所带来的便利等,则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一般而言,药企的生产成本为直接材料(各类制药器材、药品原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如药品专利费、生产线及生产设施折旧费、车间生产人员薪酬等),因而药企药品需要盈利其关键在于药企药品销售费用大于生产成本,这样才能保证药企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药企进入成熟期之后,其药品生产成本相对稳定,药企要想提升其整体经营效益,必须提升其销售收入及加大研发创新力度。而实际情况是大多数药企缺乏药品研发动力,使药企经营利润过于依赖销售收入,而非药品升级之后的高附加值。因而这就造成了药企自身竞争力不足,药企销售费用逐步高涨,甚至有些药企不惜提升药企销售费用,甚至行使商业贿赂,使药企不正当竞争频现,而高额的销售费用严重影响了药企经营效益,因而药企不得采用提高药品售价的方式来增进企业经营效益,这是药品价格高涨的最重要的原因。因而在此次药品集中采购中,中标药企的药品市场推广、市场营销及市场维护费用将会大大降低;同时由于之前《国家组织药品机制采购试点方案》明确规定医保部门负责中标药企按时提供药品,医保部门按合同支付药品款项,这使得药企应收款项大幅下降,提升了资金有效利用率,降低了药企融资成本,降低了坏账出现几率;此外此次药品集中采购,采用的是“以价获场”及“以量换价”模式,这提升了药企生产规模,降低了药企生产成本,因而对于药企自身发展十分有益。药企在中标前后其成本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具体而言即制造费用减少、企业运营成本(即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及财务费用)减少、资产减值损失减少等,因而减少了药企成本,增进了药企经营效益,更有助于药企发展。虽然据研究数据表明,中标药品可以达到80的利润率,但对于一些研发能力不足及过于依靠仿制药的药企而言依然是十分不利的,因而在药品集中采购背景之下依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以提升药企自身竞争力。
二、药品集中采购背景下相关药企的应对措施
(一)提升药企整体研发能力,增进药企竞争力
在药品集中采购背景之下,中标药企的药品价格大幅度降低,而未中标药企的相关药品势必失去竞争力,因而在未来药企应逐步提升其药品研发能力,增强其整体市场竞争力。因而无论是中标药企还是未中标药企,都应专注于药品研发创新,而非过去的药品市场营销及市场开发维护,在此基础之上应大力引进相关人才,尤其是中标药企其享受着研发投入所得税扣除的优惠政策,更应该更新已有的制药设备,提升药品整体研发能力;此外还需要提升药品生产研发质量,保证在药品集中采购背景下为群众带来优质低价的药品,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推动药品集中采购。
(二)提高药企内部管理效率,提升药企产能
在药品集中采购的过程中,“以量换价”及“以价获场”是其执行的关键,即药品销量与售价之间实现锁定,这大大提升了中标药企的生产规模,降低了中标药企生产成本,但也对中标药企自身的管理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而中标药企应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提高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保证中标药品顺利生产并交付,尽量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如车间管理费用、生产线折旧成本、间接损耗成本),从而充分利用药品集中采购所带来的生产优势,提升药企自身经营效益。
(三)改善药企管理会计水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在药品集中采购的实施过程中,药企管理会计则在企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此过程中,药企应按照企业生产量来安排相应的采购工作及库存工资,还需要预计相关存活的市场价格走向以提前备好存货,从而以科学合理的方式确定药企存货,降低由存货所产生的一系列费用,提升药企存货周转率;此外还可以利用本量利分析方法来提升药企决策的准确性,从而更好地发挥管理会计的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三、结语
药品集中采购,减轻了老百姓的经济负担,但也为药企经营带来了挑战。因而文章主要分析我国药品集中采购的历史演变进程,分析《国家组织药品机制采购试点方案》的主要内容及涉及范圍,研究在药品集中采购背景下药企中标药品的成本变化,继而提出应对药品集中采购的应对措施,其中包括提升药企整体研发能力,增进药企整体竞争力;提高药企内部管理效率,提升药企产能;改善药企管理会计水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从而保证药企的可持续经营,同时保障药品集中采购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陈昊,饶苑弘.新时代的药品带量采购实践与思考[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9,14(07):19-26.
[2]宋瑞霞.国家集采药品的带量采购的发展趋势和展望[J].经济管理文摘,2021,(01):181-182.
[3]王振,刘戒骄.我国当前药品短缺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7(10):79-8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