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虹雯 李斌 端利涛 吕本富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北京 10019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影产业经历了企业改制、院线重组、资本引入、互联网融合等重大改革,产业基础不断提高,产业链条不断增强。自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每年都会出台电影创作、放映、影院建设等方面的支持政策,2018年国家电影局又出台了《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8年我国共制作各类影片1082 部,位居全球第三;电影银幕数量超过6.6 万块,位居世界第一;电影总票房609.76 亿元,同比增长9.06%;放映场次11066.8 万场,同比增长17.24%;观影人次17.16 亿人次,同比增长5.93%。虽然我国电影产业在政策支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下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电影产业在产业链条完整度以及投资绩效等方面与世界电影强国仍有比较大的差距。
国内外对电影产业的研究比较多,但研究侧重点却比较分散[1]。有些学者聚焦于微观层面,所研究的对象多是电影产业链条中的龙头企业,所研究的重点多是这些企业的商业模式、营销模式或融资模式[2-3]。有些学者聚焦于宏观层面,试图从纵向对比和横向关联中勾勒出电影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4-6]。根据北京电影学院发布的《全球电影产业报告2019》,与我国地理相邻文化相近的韩国位居世界电影强国之列,而我国却只是一个电影大国,距离电影强国还有相当远的距离[7]。同属东亚文化圈,韩国为何能在电影产业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以韩国电影产业崛起的案例为切入点,多视角深入地研究了韩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策略,以期可以为我国电影产业的振兴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产业价值链以产业链为基础,反映了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的价值创造活动。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而形成的链条式结构[8]。价值链指的是企业内部的价值链,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这些环节价值创造活动共同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9-10]。产业链本质上就是资源整合机制,产业链条上的各个企业可以基于这一机制协调互补,实现价值增值。产业链和价值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从产业层次来看,价值链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产业链,可以称之为产业价值链[11]。电影产业链包含融资、制作、发行、衍生品开发四大环节,其中融资是电影制作发行的基础和前提,处于电影产业链的上游;电影制作是价值创造的核心环节,也处于电影产业链的上游;电影发行和放映是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处于电影产业链的中游;电影衍生品开发是价值增值的重要环节,处于电影产业链的下游[12-15]。通过将国外电影产业与国内电影产业进行对比,罗珉和马柯航发现电影产业链的整合提升有助于电影产业的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有助于电影产业的融资拓展和制作发行,有助于培育电影产业的龙头企业[16]。与电影强国相比,资金不足以及产业链协调度不高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瓶颈[17-18]。产业链可以细分为资源驱动型、市场驱动型以及技术驱动型,电影产业链属于典型的市场驱动型,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要以市场调节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以实现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19-21]。电影产业价值链如图1所示。
图1 电影产业价值链
微笑曲线被广泛应用于产业价值链分析,微笑曲线理论认为,处于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企业可以获取较高的附加值,处于产业链中游的企业获取的附加值较低[22]。在低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化、数字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未来产业的发展重心要向微笑曲线两端进行转移,即处于产业链上游的研发设计环节以及处于产业链下游的衍生品开发环节[23-25]。不同行业的微笑曲线是不一样的,对于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电影行业而言,微笑曲线弯曲度更大,两端的附加值更大,行业龙头企业会基于自身优势抢占产业价值链的两端[26-27]。微笑曲线理论虽然简单,但却能在附加值概念的指导下给企业发展指明道路[28]。
结构—行为—绩效模型(SCP)由哈佛大学贝恩和谢勒等人建立,该模型提供了系统的产业分析框架,即市场结构会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会决定企业的经营绩效[29]。市场结构是指市场组织的结构特征,包含市场规模、企业数量、市场集中度以及进入壁垒等,它反映了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企业行为是指企业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为了实现经营目标而采取的策略行动,它反映了企业在一定市场结构条件下所做的经营决策;经营绩效是指在一定市场环境下企业采取的经营策略所实现的经济效益,它反映了在特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成果[30-32]。结构—行为—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市场结构的变化会影响企业市场行为的变化,企业市场行为的变化又会影响企业绩效的变化,反过来也是如此,企业绩效的变化会影响企业市场行为的变化,企业市场行为的变化会影响市场结构的变化[33]。
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国内外众多学者运用SCP 分析框架来研究电影产业的发展。虽然运用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电影产业的文献众多,但多集中于研究电影产业的市场结构或电影企业市场行为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34-36]。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结合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实际,提出对电影产业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相关产业政策、上下游产业、周边关联产业以及企业组织运营模式等因素[37-38]。我国电影产业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但市场进入壁垒相对较高,市场结构相对比较稳定[39]。虽然我国电影产业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但呈现出稳定上升的态势;市场内虽不存在绝对的市场领导者,但寡头竞争的格局日益显现;电影产业市场进出壁垒较低,但政策进出壁垒较高;电影产业产品和服务同质化问题严重,票价和观影人次是影响电影票房的关键因素[40-42]。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经营绩效分析框架
案例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详实地考证以及系统化地梳理,从而给研究者提供比较全面深入的观点。案例研究作为一种情境化的研究方法,其聚焦于理解特定情境下研究对象的动态演化过程,适用于回答边界不清、无法定量刻画的一些问题。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是基于产业价值链的电影产业发展策略,属于“为何如此”以及“如何演化”的问题,产业边界不清晰而且无法直接定量分析,适宜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本文通过纵向描述韩国电影产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完整勾勒出了韩国电影产业的动态演化历史。韩国与我国历史文化相近,韩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经验法则对推动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最具启发性,因此本文采用单案例探索性研究。本文研究侧重于对韩国电影产业崛起背后所蕴含的复杂市场逻辑进行理论探讨和规律总结,旨在为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本研究遵循典型性原则,选取了韩国电影产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之所以选择韩国电影产业原因有三:第一,根据北京电影学院发布的《全球电影产业报告2019》,韩国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指数跻身世界第三,位居亚洲第一,是名副其实的电影强国;第二,韩国电影产业在亚洲金融危机洗礼中迅速崛起,以一流的制作水准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韩流”;第三,我国与韩国同属东亚文化圈,历史文化相近,地理位置毗邻,贸易往来频繁,韩国电影产业的崛起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鉴于此,本文从韩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历史出发,探究韩国电影产业崛起的成因,以期为我国电影产业的振兴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本研究收集数据资料的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邮件访谈、电话访谈、实地调研以及二手资料收集等,通过采用多层次的资料收集方法,丰富了案例研究的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来源主要有档案资料、研究报告、访谈记录、调查问卷以及新闻媒体报道等,通过采集多种类型的数据资料,保证了案例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本文通过多层次的数据资料收集、多类型的数据资料对比以及多阶段的数据资料分析,实现了数据资料之间的交叉验证,形成了案例研究的证据三角链。案例数据来源如表1所示。
表1 案例数据收集来源
案例研究必须要有一整套符合逻辑的陈述过程和检验过程。为保证案例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本文在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以及资料分析中严格遵循4个质量标准,即建构效度、内在效度、外在效度以及信度。在研究设计阶段,依托现有理论以及成熟的流程设计来指导案例研究;在数据收集阶段,采用多元数据进行三角验证,形成完整的数据链;在资料分析阶段,使用概念模型与现有文献进行比较分析,以确保分析的客观性。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尽量避免先入之见,严格按照客观标准,旨在使研究设计更缜密、研究过程更规范、研究结果更可靠。
本文采用多种策略手段对多种渠道收集来的数据资料进行三角验证,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全方位梳理,进而得出更有说服力和解释力的结论。在数据资料处理过程中,本文根据资料来源进行一级编码,将半结构化访谈编码为A1、邮件电话访谈编码为A2、将问卷调查编码为A3、实地调研编码为A4、二手数据资料统一编码为B1。以此为基础,再将数据资料分配给三名独立的研究者,由这三名研究者对这些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出电影产业的发展模式、阶段特征以及演化趋势。最后,本文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得出最终结论。
韩国电影产业虽然历经百年,但其崛起时期较晚,在二十世纪末才开始在在亚洲国家中崭露头角,掀起了一次次“韩流”浪潮。根据北京电影学院发布的《全球电影产业报告2019》,韩国电影产业综合指数稳居亚洲第一,跻身世界前三,是名副其实的电影强国,而我国电影产业综合指数虽然稳中有进,但是距离电影强国还有相当的距离。2019年,《寄生虫》自2019年5月在戛纳主竞赛单元首映后,陆续摘得200多项海外电影奖项,并在第92 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赢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国际影片四项大奖,成为韩国电影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人口只有5000 多万的韩国为何能在电影产业异军突起,这背后蕴藏着很多值得我国电影产业借鉴学习的东西。韩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如图3所示。
图3 韩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1)日本殖民统治下的萌芽时期(1919~1945年)
1897年,电影传入朝鲜半岛。在此之后,电影在朝鲜半岛一直作为一个舶来品不断地普及,直到1919年10月27日《义理的仇斗》在朝鲜半岛上映后的一鸣惊人。1918年7月4日~5日,金陶山在观看了日本地方巡回新派剧团在日本上演的《不如归》、《我之罪》等连续剧深受启发,在团成社来办朴承弼的资助下,自编、自导、自演了朝鲜半岛首部连锁局《义理的仇斗》。自此,朝鲜半岛的电影产业正式开启,后来的韩国政府也将1919年10月27日定为“韩国电影日”。
但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韩国从1926年就开始实行电影审查制度,审查极为苛刻。在这期间,韩国的电影主体主要以民族苦难的现实主义题材为主,这段时期韩国电影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血的映像和土的映像,分别表示当时以罗云奎等为代表的电影人创作的影片所呈现的基本特征为建立在民族主义基础之上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和是以安钟和、方汉骏等导演为代表的电影人摄制的影片中所体现出的启蒙主义精神[43]。这两种表现实际上都是当时韩国民众对于日本殖民统治的一种抗争,也就是说韩国电影最初起源之时就奠定了紧密结合时代主题与本民族特色的发展基调。
(2)美国统治模式下的兴起时期(1945~1960年)
在美国统治模式下,韩国电影产业逐渐兴起。这一时期韩国电影产业有4个显著的特点:第一,韩国电影一直处于一个附庸的地位,美国电影占据了韩国影院放映数量的大半,韩国本土电影没有多少放映空间;第二,韩国电影专业人士组成朝鲜映画同盟,推动了本土电影产业的发展;第三,社会经济环境恶劣,电影产业基础薄弱,电影以反映殖民统治时期民族苦难的现实主义题材为主;第四,南北对峙期间,电影产业遭受重创,陷入停滞状态。在这一时期,韩国电影产业的兴起发展主要源于两大因素,一是政府实施国产电影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促进了国产电影的发展;二是大批电影企业和从业工作者集聚到一起,激发了电影创作的积极性。
(3)自由模式下的崛起时期(1961~1998年)
随着电影产业政策从威权主义向自由主义过渡,韩国电影产业快速崛起,但并非一帆风顺。1962年1月,韩国军政府上台后颁布了《电影法》,加强了对韩国电影的控制;而且进入70年代之后,军政府的政权伴随着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了进一步的稳固,但同时对电影的管束越发严格,使电影的自由发展遭遇了一个全面下滑的阶段[43],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的政治风潮的全面爆发。
1984年末,《电影法》重新修订,韩国电影产业在经历了一段全面的压制之后逐步开始舒缓。二十世纪末,韩国提出文化产业世界化的战略目标,积极推动文化产业振兴,具体到电影产业振兴上主要体现为强化政策支持和缓解行政规制。在《文化产业发展方案》中,韩国提出要重组电影公司、设立综合制片厂、培养电影人才、支持国产电影参与国际竞争等,这些举措成效显著,在韩国电影产业崛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影像产业振兴基本法》中,韩国设立电影振兴金库制度,采用事先支持电影制作制度,极大地推动了本土电影产业的发展。此后,三星等大财阀开始投资电影产业,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完善了电影产业链,为韩国电影产业的强势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6年,因《韩美电影协议》的签署使放映配额制度成为韩国电影产业唯一使用的贸易保护政策,该政策要求在韩国境内本土电影的放映时间最低为146天。但由于执法力度不够,这一规定在大部分时间内并没有发挥作用,直到1996年7月开始执行《电影振兴法》。之后,韩国本土电影市场开始逐步缓解。
(4)振兴模式下的繁荣时期(1999至今)
韩国的电影发展经历了很多政治事件。1998年,为加入WTO,韩国语美国签署《韩美投资协作第三次务实协议》,欲将当时国产电影的放映时间由146天缩短至92天,引起了业界的极大不满,直接导致了韩国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光头行动”,使韩国政府迫于压力不得不取消这一政策。这一运动不仅保护了韩国本土电影的成长,更使得电影国产的情怀深入人心。1999年,韩国国会颁布了《电影法修正案》,其中规定2000年彻底废除电影的审查制度,释放了韩国电影的发展空间。
之后,在文化产业世界化的战略目标指引下,韩国积极推动文化产业振兴政策,为电影产业走出去提供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在这一时期,韩国在电影政策方面确立了“扶持但不干涉”的政策方针,在电影配额制上给予国产影片以极大的支持,在金融税制上给予电影产业以极大的优惠,在财政政策上设立电影振兴金库和文化产业振兴基金以支持电影产业的发展,在政策执行上设立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专门负责电影产业的发展。通过对电影产业的强力扶持,韩国电影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本土电影市场份额超过50%以上。随着韩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韩国提出了建设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的目标,制定了电影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注重文化产业与电影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增强韩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以音乐和影视剧为代表的韩国流行文化首先在东亚地区独领风骚,然后影响力逐渐扩展到全世界,跻身世界电影强国之列。韩国电影产业发展策略相关证据如表2所示。
表2 电影产业发展策略相关证据
从表2也不难总结,韩国的电影产业发展与韩国的经济发展特征相互同构,都是政府介入、大企业主导。首先,由政府出面制定适合且有利于本国电影的政策,并成立相关机构保证电影产业政策的正确实施;再以利润为诱导,鼓励并吸引大的财阀、企业加入电影产业,实现规模效应,促进本土电影产业的发展。
韩国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且一千多年来要么是作为藩属国存在,要么作为殖民地或附庸而存在,直到20世纪中叶,韩国才实现了真正的民族独立。在这种背景下,韩国人养成了独特的民族情怀,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这种民族情怀在韩国的电影产业表现的淋漓尽致,制作出了诸如《鸣梁海战》、《南汉山城》、《太极旗飘扬》、《欢迎来到东莫村》等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
当然,这种名族情怀更多的表现在韩国电影人对待本土电影的态度上,最典型的就是爆发于1998~1999年的“光头运动”。为了保护本土电影,韩国几乎所有的电影人都动员起来,剃光头发进行游行、静坐以对抗政府缩减本土电影的决策。运动的最初由少数几位知名的导演在首尔光华门前,统一剃发静坐表示抗议。但这种行为很快就遭到了政府的打压,甚至出现了电影人与警察发生冲突,最终导致电影人越来越团结,静坐抗议的电影人群规模越来越大,并得到了民众的支持!最终政府不得不妥协,电影人取得了胜利,韩国中央政府被迫承诺取消电影配额制度,维持146 天的电影放映时长。而且这场运动也直接导致了当年票房横扫全球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在韩国折戟,票房被韩国本土电影《生死谍变》超过,震惊好莱坞。
韩国电影中以真实事件改编为题材的优质电影层出不穷,有学者统计[44],自2000年以来,改编自真实事件并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与讨论的韩国电影有:2003年《杀人的回忆》,2005年《哥哥我爱你》、《绿色的椅子》,2006年《假日》,2007年《追击者》、《华丽的假期》、《那家伙的声音》,2008年《追击者》、《北逃》,2009年《国家代表》、《失踪》、《梨泰院杀人事件》,2010年《黄海》,2011年,《冠军》、《熔炉》《青蛙少年失踪事件》,2012年《南营洞1985》、《朝韩梦之队》、《共谋者》、《断剑》,2013年《回家的路》、《辩护人》、《韩公主》、《七号房的礼物》、《素媛》,2014年《举报者》、《海雾》,2015年《极密搜查》,2017年《出租车司机》、《再审》,2018年《1987:黎明到来的那一天》,2019年《小委托人》、《生日宴会》、《一级机密》等。这些电影中有些本就是根据社会热门事件改编,在电影尚未开机就已经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常大的讨论,导演因此可以收集更丰富的素材,并把一些适应民意的元素插入电影。在这种情况下制作出来的电影完全可以理解为对民众需求的一种量身定做,非常容易成功。而且电影一旦上映还会进一步掀起更大的讨论热潮,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
推动电影产业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提升电影管理法制化水平,保障电影产业繁荣发展。我国电影产业立法体系不完善,国家立法少而部门规章多,存在多部门执法的问题,从而导致了上下级之间以及同级之间的规范冲突,这严重阻碍了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在电影审查上,我国没有确立具体明确的执行标准,导致电影审查机构权利过大,进而使得审查流程缺乏严谨性,执法过程存在不透明的情况,审查结果具有主观性,这也不利于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对电影产业的规范,应更加注重法律引导而非政府干预,韩国电影产业的崛起与其建立完善的法律规范、废除严苛的审查制度有直接的关联。韩国通过实行分级制,降低了审查机构的权力,规范了电影审查的标准,让电影的监管变得透明,降低了电影制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使电影创作着有了更宽大的创作空间,这既保障了电影的丰富性和艺术性,又满足了民众的多样化需求,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发展。
电影人才是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数字技术对电影制作的革新对电影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电影人才培养以大学层次的高等教育为主,缺乏社会民间办学力量,由此造成了受教育对象范围狭窄,普通民众电影素养普遍较低。近年来受利益的驱使,我国的很多演员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如何增加曝光度,博取眼球赚得流量,对电影作品不上心,导致大量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充斥市场,而这些不负责任的演员照样可以拿到天价片酬,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建立完善的电影教育体系,一是要普及广大中小学生电影教育,发挥电影的文化教育和文化传承作用,拓展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二是要发动社会民间办学力量,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普通民众的电影欣赏水平;三是要注重对演员道德素质的培养,加强对演员非影视工作的约束,让影视作品质量成为演员市场竞争的最核心指标。在人才结构上,表演型人才扎推,创作型人才缺乏,难以满足电影产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人才培养上,一是要注重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艺术底蕴的创作性人才,二是要注重培养具有熟练技能和管理经验的技术性人才。
近20年来我国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数量逐渐呈上升趋势,而且诸如《建国大业》、《集结号》、《南京南京》、《我不是药神》、《解救吴先生》、《失孤》、《湄公河行动》、《中国机长》等不仅质量上乘,口碑、票房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整体相较于韩国还有不少差距。在真实事件改编电影这一领域内,中国更多的注重从国家的层面出发,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制造一些符合主旋律的电影,比如《湄公河行动》、《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而韩国则倾向于从社会层面出发,根据一些真实的犯罪案件改编成电影,比如《熔炉》、《追击者》[45]。虽然我国历史悠久,有大量的重大历史事件可作为电影题材,但由于历史已经过去,离我们现实生活很远,这种电影的影响力会显得不足;而以当前社会重大事件为题材的电影则不同,因为当前的社会事件切实会影响到每一个人,能够引起更多人,更长时间的关注。这在我国也有非常典型的案例,比如2018年上映的《我不是药神》,民众对于该电影的关注不仅是电影的质量上乘,更多的是因为电影让大家开始关心我国对于一些进口药的政策。该电影引起了社会上对于进口药的热烈讨论,这个百度指数中可以看出(如图4)。
图4 百度指数“进口药”
在电影产业投融资上,要以政府政策为导向,以多元化投融资为主导。据统计,我国电影产业的资金来源有90%来源于自筹资金,7%来源于政府资助,只有3%来源于社会融资,这意味着广大中小电影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约束,资金需求大而融资渠道少,资金集中于少数大型电影企业而广大中小型电影企业资金匮乏,这极不利于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政府要从政策层面为电影产业投融资创造良好的环境,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出台电影融资的税收优惠减免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电影产业,支持具备条件的电影企业通过多种渠道拓展融资来源。
本文基于产业价值链的视角,通过对韩国电影产业崛起历程的剖析,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第一,电影产业实现全面发展首先必须有优质的电影不断涌现,而优质的电影则需要好的题材和优秀的电影人。人力资本是电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实现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其核心就在于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力。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无论是在电视媒体等传统媒体平台上,还是在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兴自媒体平台上,能够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产品都是由人创作的。第二,电影产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学、技术与文化交互融合的演进史。21 世纪以来,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元素相互渗透、深度融合,新产品、新模式以及新业态不断涌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将电影产业推升至新的历史高度。第三,产业链条交互融合是推动电影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电影产业具有多产业跨界融合的特点,在内容创作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交互融合中,衍生出了一大批新业态,延伸了电影产业的价值链,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我国虽然是电影大国,但还不是电影强国,要成为电影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在我国电影产业由弱到强的过程中必须依靠政策带来相关保护,避免与国外的优质电影产生正面对撞。第二,电影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有大规模的资金支持。电影产业是一个高风险产业,要保证资金来源,需要完善融资机制设计,鼓励电影产业进行金融创新,比如互联网融资或国际基金融资等。第三,优化电影产业布局,打造电影制作、电影拍摄、电影后产品开发基地,鼓励电影院线向中小城市扩展。第四,以市场调节为主导,鼓励电影企业纵向横向兼并,培育电影龙头企业,实施垂直化管理运营模式,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实现规模经济。鼓励竞争,淘汰劣质电影企业。第五,利用数字网络技术打破产业之间以及上下游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产业内外资源协同调配,促进电影产业创新发展。
尽管本文揭示了电影产业的演进机制并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文是基于单个案例来进行电影产业演进机制研究的,可能存在结论扩展性不足的问题,在未来研究中可以采用多案例复制逻辑来检验本文的结论;其次,本文所选视角可能不足以涵盖电影产业发展的全部逻辑,在未来研究中可以从其他视角进行分析。而且我国电影产业正处于快速转型时期,如何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构建中国特色电影产业生态体系,将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