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昀
(那坡县人民医院,广西 百色,533900)
颅脑外伤是神经外科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通常因跌伤、撞伤等因素而致,且该病病情凶险,具有较高的致残率,预后效果不佳[1]。颅脑外伤往往会并发头皮外伤、颅骨骨折、脑震荡及脑干受损等状况,病情复杂,需早期给予外科手术治疗[2]。但该病会引发程度不一的功能障碍,而功能障碍主要取决于受损部位。且严重的脑外伤或脑外伤后综合征,在发病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记忆障碍,对其身心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而及时在治疗与护理干预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3]。为此,本文就早期颅脑外伤患者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纳入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早期颅脑外伤患者50 例,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5 例,对照组男14 例,女11 例,年龄35~60 岁,平均(48.67±3.37)岁。实验组男13 例,女12 例,年龄37~60 岁,平均(48.73±3.31)岁。患者基础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指标,遵医嘱给予用药指导;为患者提供安静整洁的病室,叮嘱其绝对卧床休息4~6 周等。实验组基于此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环境护理:降低光线与声音对患者的刺激,保障病室整洁、舒适,放置绿植弱化治疗环境;同时指导患者正确的咳嗽、排痰,维持充足的休息时间,叮嘱其绝对卧床(4~6 周),尽可能避免搬运患者,以防头部造成震荡,采取头高脚底位,针对脑脊液耳漏的患者,可采取患侧卧位。(2)头痛针对性护理:对患者的疼痛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同时分析其颅内压水平、意识状态,记录维持时间。对于疼痛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适当播放舒缓的音乐,指导其深呼吸,从而转移其注意力提升痛阈;针对疼痛症状剧烈、躁动的患者,探查其躁动的因素,例如颅内压升高、呼吸不畅、膀胱过度充盈等,给予针对性措施缓解症状,必要时给予约束,遵医嘱予以镇静、镇痛药物。(3)消化道针对性护理:患者入院后禁食,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待病情好转,给予流食,并观察其是否出现呕吐状况。针对存在呕吐症状的患者,详细记录呕吐物性状、次数,并及时清理呕吐物;对于呕吐不止、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停止进食,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避免误吸导致窒息。(4)心理干预:待患者意识清晰后,给予相对性的心理干预,维持其心情舒畅。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患者认知能力给予有效的健康宣教,及时纠正其错误认知,有效缓解其不良情绪,强化遵医行为。(5)针对性康复护理:根据患者的恢复状况制定易达到的康复目标,待其完成目标后,及时给予鼓励,促使其充分感受到成就感,提升自我效能;针对足严重跖屈、爪状趾、踝内翻的患者,可放置足托板,转移其足底重力至踵部,从而维持足背屈。早期给予伸屈联合训练,后期逐渐发展伸肌联合训练;针对语言障碍的患者,可根据患者感兴趣的话题,鼓励其发音。
详细记录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①神经功能评分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包含:视野、上下肢运动、凝视、肢体共济失调、面瘫、语言等11 个项目,共0~42 分,分值与神经缺失状况呈正比。②日常生活能力采取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量表(ADL)[5]进行分析,包含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IADL)与躯体生活自理量表(PSMS)两部分,共0~56 分,分值与日常生活能力呈反比。
采用SPSS19.0 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组间比较(n=25,分)
干预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组间比较(n=25,分)
颅脑外伤主要是指颅骨与外来暴力作用而致的损伤,主要分为直接暴力与间接损伤。外科手术虽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但治疗效果不佳,且少数患者经手术治疗后,仍存在程度不一的功能障碍,需给予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
本文研究显示,给予胃肠道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胃肠功能恢复,确保患者获得充足的营养供给。本文另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各项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有利于其建立康复的信心,强化遵医行为。并针对患者的恢复状况,制定针对性康复计划,对其功能恢复具有积极意义,能有效提升其日常活动力。
总而言之,将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早期颅脑损伤的患者,可有效保障其神经功能,改善其日常活动能力,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