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亚琴 喻婷
(安康市中医医院,陕西 安康,725000)
我国恶性肿瘤患者人数在逐渐增多,临床调查结果显示恶性肿瘤患者发病率近年来显著上升,部分患者初诊就存在癌痛症状,大部分患者都是在癌症晚期才出现疼痛情况。癌症疼痛分为3 种,分别为肿瘤直接导致的疼痛、癌症手术治疗中导致的疼痛以及肿瘤间接导致的疼痛,干预不及时都会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我院肿瘤科尝试针对癌痛患者应用疼痛规范化护理流程,并与常规癌痛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展开对比,实验结果现汇报如下。
纳入本次实验的患者均通过病理学检查;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精神异常、认知功能障碍、严重躯体疾病以及中途退出者,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分别有患者100 例。观察组:56 例男性、44 例女性,年龄 33-80(56.9±7.42) 岁;对照组:45 例男性、55 例女性,年龄 36-77(57.2±6.54) 岁。对比两组临床资料,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常规组接受常规化护理,研究组在常规化护理基础上应用疼痛规范化护理流程,具体为:(1)疼痛评估:①按照“量化、动态、常规、全方位”原则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具体以患者主诉为主。②评估内容主要有患者性别、年龄、病情、以往疼痛史、患者交流与沟通能力、疼痛自我表述、疼痛伴随的体征与相关表现、以往止痛处理方法等。③评估时间:当出现疼痛感时立刻予以评估;疼痛护理后半小时予以二次评估;疼痛分值低于 3 分,间隔 12h 予以一次评估;疼痛分值为 4-6 分,则间隔 5h 予以一次评估;疼痛分值超过 7 分,则间隔 1h 予以一次评估。④评估工具:根据患者主诉、表述能力与理解能力,予以适宜的疼痛评估工具。通常以 VAS 视觉模拟评分法为主,无痛为 0 分,轻度疼痛为 1-3 分,中度疼痛为 4-6 分,重度疼痛为 7-10 分。(2) 镇痛处理:通过冷热敷、针灸、理疗和按摩等物理疗法实施镇痛;或者是通过音乐播放、身体放松、看视频、深呼吸、阅读等非药物镇痛方式予以镇痛;保持舒适体位,卧床静养,适当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遵医嘱为患者进行药物镇痛处理。(3)观察记录:患者用药后观察并记录其出现的不良反应,比如便秘、恶心、呕吐等,记录患者癌痛持续时间、程度、部位、性质、临床体征等指标;护理干预后患者疼痛症状无缓解或者缓解不明显,需要立即报告主治医生。(4)健康宣教:癌痛护理中多数情况下通过护理干预患者的疼痛可以得到良好控制,但是干预后到疼痛感消失或者大幅度降低需要一段时间,癌痛护理配合药物镇痛治疗是控制疼痛的有效方式,监督患者遵医嘱用药,提示患者不能擅自调整用药方案,并配合医护人员评估癌痛程度。由于阿片类药物成瘾性较小且在缓解癌痛症状方面效果明显,因此临床使用范围较广,但是该类药物应用于癌痛控制过程中可能会导致部分患者出现呕吐恶心、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提前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需要制定应急护理方案,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对症处理,并安抚患者情绪。(5)随访:随访观察患者疼痛评分、位置、止痛药物使用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每周随访一次,随访 4 周。
表 1 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指标对比结果
观察组癌痛患者规范用药率(96.00%)、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95.00%)高于对照组;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大众生活水平提升推动了公众健康意识发展,随着肿瘤临床患者发病率逐年上升,癌症作为影响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种类开始得到全球范围内的关注。癌痛是癌症患者典型的临床症状,伴随病程进展多数患者的疼痛程度会越来越剧烈,患者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安全会受到不良影响。因此,肿瘤临床建议对癌症患者采取癌痛护理干预,其中疼痛规范化护理流程在降低癌痛程度上效果显著,本研究中对该护理模式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价值展开了初步探究。
常规化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对癌痛护理和规范化操作流程了解不足,缺乏科学的疼痛评估意识,不利于癌痛健康宣教以及止痛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处。临床实际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对医嘱的执行过于被动,实施镇痛处理后,未及时行二次疼痛评估并报告给医师调整镇痛方案,使得癌症疼痛控制不甚理想。癌痛管理工作中,护理人员是最为重要的执行者和保证者。对此,鼓励护理人员每月积极参与癌痛有关操作和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癌症疼痛的了解程度,促使其疼痛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具有重大意义。实施疼痛规范化护理流程,将每项护理工作落实,让患者享受到标准化、规范化、统一的护理服务,以便于有序开展病区疼痛管理工作。经动态评估,以便护理人员尽早发现问题、尽早解决问题,及时实施镇痛处理,经健康宣教、镇痛处理,提高患者对癌痛的认知程度,掌握应对疼痛的方法和技巧,最终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