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静
(淄博康明爱尔眼科医院眼科 山东 淄博 255000)
老年性黄斑变性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的疾病类型,是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情况。疾病常见发作原因为营养障碍、中毒、遗传以及免疫性疾病等,发作后常表现为进行性色素上皮萎缩、色素上皮层下有活跃的新生血管等[1]。患者发病后不仅会降低其生活质量,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失明。因此,为更好地保障患者生存质量,临床需要将疾病检查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帮助患者及早进行诊断,方便实施针对性治疗[2]。目前临床关于疾病常见诊断措施包括荧光素眼底造影、光学断层成像。本文主要是对66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的92只患眼进行研究,分析以上两种检查措施的有效情况及检出率。
收集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66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患眼92只,分析两种检查措施实施后的指标状况。66例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22:40;年龄最大为81岁,年龄最小为51岁,平均年龄为(64.59±1.18)岁。92只患眼中: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萎缩型老年性黄斑变性分别为22只、70只;疾病类型:地图状萎缩型、脉络膜新生血管型、玻璃膜疣型、血管性色素上皮脱落型分别为45只、18只、17只、12只患眼。
纳入标准:(1)患者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老年性黄斑变性;(2)本次研究均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严重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2)患者存在重大疾病史及过敏史;(3)患者存在严重外伤史及其他眼底疾病;(4)患者临床资料不全;(5)患者依从性差。
本次研究的66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的92只患眼均实施采用光学断层成像、荧光素眼底造影两种检查措施,具体实施方案如下:(1)光学断层成像检查:该检查措施在对患者进行检查时主要是采用傅里叶解析技术,进行双眼散瞳,随后结合患者实际病情状况(病变部位)选择正确的线性扫描角度。以上操作结束后需要对检测图像进行保存,并结合相关检测结果对患者的疾病状况进行分型,方便实施针对性治疗。(2)荧光素眼底造影检查:该检查措施主要是通过海德堡Spectralis HRA检查技术,首先需要对患者采取扩瞳处理,随后实施造影检查,使用的扩瞳药品为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4926。生产企业:邯郸康业制药有限公司;药品规格:5 mL),扩瞳操作结束后需要及时对患者的眼底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对患者注射荧光素钠稀释液,最佳比例为1:2 000,观察患者注射后临床指标状况,最佳观察时间为20 min左右。若患者不存在异常状况,可给予患者20%的荧光素钠溶液,浓度为2.5 mL/L,最佳注射时间需控制在3 s内,随后对患者进行眼底荧光拍片(注意计时),最佳拍片间隔时间为2 s,可以通过录像进行记录。
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在不同疾病类型中的检出情况,主要评估指标包括血管性色素上皮脱落、地图状萎缩、玻璃膜疣、脉络膜新生血管,计算各疾病检出率;分析两种检查方法所得检查图像效果。
本次入选的66例患者资料均采用SPSS 22.0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率(%)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x-± s)采用t检验,以P值为评估标准:当P>0.05时,表示数据分析结果不存在统计学研究意义;当P<0.05时,表示统计学研究结果有意义。
(1)光学断层成像:玻璃膜疣主要疾病表现为中心凹呈正常状态(或者变浅),其神经上皮变厚、地图状萎缩主要疾病表现为中心凹消失,患者的神经上皮变薄、血管性色素上皮脱落主要疾病表现为RPE(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光带出现向上隆起的状况,内反射面较为粗糙、边界比较清楚,内部出现不规则光反射影、脉络膜新生血管主要疾病表现为中心凹消失,神经上皮出现增厚且隆起,此时患者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出现隆起状态(梭形);(2)荧光素眼底造影:脉络膜新生血管主要疾病表现为早期网状图形较为清晰,但晚期出现较为模糊的状态、地图状萎缩主要疾病表现为早期网状图形较为清晰、血管性色素上皮脱落主要疾病表现为区域强荧光,且亮度较大、玻璃膜疣主要疾病表现为隐见渗漏强荧光。
两组检查措施在血管性色素上皮脱落的检出中差异不显著,提示数据分析结果不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荧光素眼底造影检查措施在地图状萎缩、玻璃膜疣的检出率显著高于荧光素眼底造影,但脉络膜新生血管检出率显著低于荧光素眼底造影,此时数据间差异较显著(P<0.05),提示以上指标检出率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分析意义。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对比[n(%)]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老年性黄斑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增长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视力状况产生消极影响,进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3]。该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视网膜中心产生了视力功能性改变的疾病,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该疾病主要发病于45岁以上人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发病的概率会随之增高。目前临床关于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相关学者在疾病的严重中发现,疾病发作与遗传、慢性光损害、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营养障碍、中毒、免疫性疾病以及多种因素复合作用等具有直接相关关系。疾病发作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视力减退、视力障碍、眼底中心反光不清、渗出、出血等[4]。患者出现以上疾病表现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研究降低其生活质量,甚至引发失明。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光学断层成像技术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应用,该技术可以有效对患者的视网膜厚度进行测定,方便有效观察患者病变部位。研究结果显示该技术具有损伤程度小、准确率高以及检测速度快等优势。荧光素眼底造影检测技术作为临床常用、有效的眼底检查技术,对疾病检出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检查过程中主要是将荧光剂注入患者体内,方便准确、清晰观察病变情况[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荧光素眼底造影检查措施与光学断层成像检查方案在不同疾病(血管性色素上皮脱落、地图状萎缩、玻璃膜疣、脉络膜新生血管)下表现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性。与光学断层成像检查措施相比,荧光素眼底造影检查在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的检出中优势更加显著,而在玻璃膜疣、地图状萎缩疾病的检查中检出率相对较低,二者之间数据存在显著差异,表示对比结果具备统计学分析意义(P<0.05)。由此可见,以上两种检查措施各具优势,临床在进行疾病诊断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实际病情状况,进而选择最佳检查措施。
综上所述,对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实施检查的过程中,光学断层成像以及荧光素眼底造影对疾病检出均有一定意义,二者是相互结合以及相互补充的关系,临床价值较高,各院在对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患者实际病情状况实施针对性检查措施,进而为后续的临床指标工作提供参考,帮助患者实现疾病的有效治疗,促进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