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娟
(滨海县人民医院CT室 江苏 滨海 224500)
近几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危及患者健康及生命。据临床统计,超过80%脑卒中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病死率约25%,且多数患者治疗后会残留不同程度后遗症[1]。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为患者脑内血管出现狭窄、闭塞,因而及时诊断患者头静脉血管狭窄程度对疾病评估、治疗及预后恢复均有重要价值。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头颈CTA技术逐渐发展且成熟,被临床用于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中,具有操作简单,准确性高等优点[2]。本文针对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例,简述头颈CTA诊断方法与应用价值,具体内容如下。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诊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患109例进行观察分析,其中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58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0.2±1.4)岁,病发时长30 min~6 h,平均时长(3.5±0.6)h。
所有患者均接受头颈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具体过程如下。
1.2.1 头颈CTA检查方法 指导患者选择平卧仰卧位,使用约束带固定头颈位置,以深呼吸的方式帮助其调节呼吸频率,直至放松全身肌肉、呼吸平稳位置,并叮嘱患者在扫描过程中尽量不移动身体任何部位,且严禁吞咽动作。检查设备型号为GE optima 660,由主动脉弓扫描至颅顶为止,检查时设备管电压设定为120 kV,管电流设定为300 mAs,矩阵为512×512,扫描层后设定为0.625 mm,螺距则为0.984。在检查开始前,在患者肘静脉穿刺后建立静脉通路,选择高压注射器向其静脉内注入对比剂,注射速率设定为4.8 mL/s,对比剂选择碘海醇,规格为350 mg/mL,本次检查共需为患者注射100 mL。扫描完成后将所有数据经网络传输至工作站进行模型重建,获取容积再现、多平面影像、曲面影像、最大密度投影等具体结果。并由至少2名放射科工作经验丰富,且不了解患者病情的工作人员进行阅片,要求当所有阅片者评估结果统一后才能作为最终诊断结果;否则需进行相关商讨,并在统一意见后给出最终诊断结果。
1.2.2 头颈DSA检查方法 指导患者取平卧仰卧位,并采取头颈局部浸润式麻醉诱导。待麻醉生效后,选择股动脉为目标行Seldinger穿刺,见回血后说明穿刺成功,并置入动脉鞘,规格为5F。经动脉鞘置入导管,并注射碘海醇对比剂,剂量、规格均和CTA检查完全相同。使用DSA成像技术对患者头颈动脉影像进行检查,造影剂注射完毕后将动脉鞘移除,并对穿刺点采取20 min的压迫止血,确定无渗血、渗液后结束检查,并将相关数据传输至工作站处理,在经减影、数字化等技术处理后获取最终检查结果。检查完成后需叮嘱患者穿刺侧下肢需保持至少8h制动状态,减小移动范围,并给予腹股区间实施加压包扎,连续包扎24 h后观察是否发生渗血情况。
对比两种检测方法对患者动脉狭窄的诊断符合率。分为轻度狭窄(血管横断面最狭窄处与正常血管直径比值<30%)、中度狭窄(血管横断面最狭窄处与正常血管直径比值在30%~70%)、重度狭窄(血管横断面最狭窄处与正常血管直径比值>70%)。分析头颈CTA对患者侧支循环评价情况,分为代偿差(侧支循环血供可以缓慢向缺血周边供应)、代偿中等(侧支循环血供快速向缺血周围供应)、代偿良好(侧支循环血红可以供应整个缺血区域)三个等级。利用NIHSS量表对患者入院时、出院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总分为42分,分数越高,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反之越轻。
通过SPSS 26.0完成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分别通过χ2、t值验证,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10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共发现动脉狭窄541处,其中221处为轻度狭窄情况,占比40.85%,152处为中度狭窄情况,占比28.10%,108处为重度狭窄情况,占比19.96%,60处为闭塞情况,占比11.09%。经头颈CTA共检出动脉狭窄处533处,符合率为98.52%。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91,P=0.222>0.05)。
经诊断,10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41处动脉狭窄分布位置主要为:124处位于颈总动脉处,112处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11处位于颈内动脉颅外段,90处位于椎动脉颅外段,130处位于基底动脉,45处位于大脑前动脉,29处位于大脑后动脉。
侧支循环代偿差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代偿中等及良好程度患者(P<0.05),见表1。
表1 侧支循环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s) 单位:分
表1 侧支循环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s) 单位:分
?
脑卒中属于心脑血管疾病中较为严重的类型,患者临床发病机制相对复杂,根据具体发病情况分为缺血型和出血型两大类,该病症发病后不仅致残率高,致死率也相对较高,属于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根据临床大数据调查显示,脑卒中患者中超过60%者为缺血型,此类患者病情通常呈急性,且伴有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症状,使得脑组织的供血量严重不足,因此出现脑组织缺氧、缺血性损伤,如未在有效时间内送入医院抢救,则造成的损伤往往表现为不可逆转的特点[3-4]。其中因头颈部动脉狭窄或严重狭窄而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占比约为1/3,可见头颈部血管对脑组织供血系统的重要性。因此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进行诊断时,头颈部血管情况筛查显得尤为重要,筛查的准确率也对早期患者治疗方案的拟定有着重大的影响[5]。侧支循环是脑组织内循环系统发生障碍后的重要代偿机制,其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脑缺血状态,因而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较为多见,其可以改变原有的血液运行途径,为缺血病灶提供一定的血液供给,缓解部分组织损伤程度,继而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而这种循环的建立程度也会对患者的预后效果造成影响。
当前国内影像学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状态,针对于头颈部动脉的筛查方式也在不断完善和革新,其中以DSA、DUS、MRA、CTA等为典型代表,每种技术均拥有自己的相应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中DSA被誉为头颈部动脉影像筛查的“金标准”,也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诊断最准确的方法,但该影像学技术在应用时不仅需对股静脉进行穿刺,并放置动脉鞘,而且检查成本相对较高,检查完成后患者需采取穿刺侧下肢制动至少8h的护理,且随后连续24 h内均需加压包扎穿刺点,如操作不当则很容易导致穿刺点渗血,且检查后疼痛感也难以避免,因此患者耐受度和依从性相对较低,极大程度限制其应用于临床检查[6]。CTA技术则属于微创血管成像检查,其仅需通过静脉穿刺注射对比剂即可,造成的损伤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筛查时间也相对较短,医疗成本相对较低,使用人群相比于DSA更广泛[7]。根据临床大数据研究指出,利用CTA对血管狭窄灶、侧支循环体系等进行筛查的准确率相对较高。
综上所述,CTA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极高准确性,能够判断患者侧支循环及动脉狭窄情况,可减轻患者痛苦,且具有操作简单、影像清晰等优点,能够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值得运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