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发展等级之有个性色彩

2021-08-07 19:10:41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1年48期
关键词:起点观点角度

技法点拨

“有个性色彩”.是区分作文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考场作文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获得高分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怎样才能突出我们的个性色彩,脱颖而出、一枝独秀呢?

1.立意深刻,见解独到。

有深度的作文必有个性.有深度的作文必有新意,有深度的作文必有风格。这就要求考生在审题立意时,在观点正确的前提下,做到观点或看问题的角度与众不同。正如古人所说:“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考生可以从文题材料的相反方向思索,从而提出有独到见解的新观点:也可以深入挖掘材料,提出不同的观点:还可以运用发散思维,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去拓展,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去写。

2.题目新颖,个性鲜明。

题目如同人的眼睛,题目不落窠臼,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人产生一睹为快的欲望,收到引人人胜的效果。具体说来,有下列方法:(1)套用时语。所谓时语,指的是现代时尚的语言。套用它们做标题,体现个性特征,透露时代气息,给人以新鲜之感。(2)引用警语,化用古诗文。警语包括名言警句、成语俗语、谚语格言等,它们不仅富有哲理,极具活力,而且生动活泼,饶有风趣。如果能结合题意,将它们引用来做标题,往往令人耳目一新。(3)巧用修辞。巧妙地在高考作文标题中使用修辞,往往会使标题生动隽永,有个性色彩。

3.材料新鲜,展示独特的储备。

在选用材料时.考生要尽量做到材料独特而新颖。要做到这一点,考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1)从大处着眼,选择富有时代特征、流淌着时代气息的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多体验生活、观察社会、采集自然,多接触现实生活中的新人、新事、新物,多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和热门话题,并加以分析思索。同时,要大量阅读,广泛涉猎,多积累写作素材。考生要及时获取新鲜的时代材料,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2)从小处人手,选择别人不熟悉、唯有自己熟悉的材料。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都有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情,这些材料对别人来说,是独特的、有个性色彩的,如果能将这些材料写到高考作文中去,能给作文增加一抹亮色。(3)从新的角度去审视材料,拓展材料的范围。考生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就菜事某物探幽索隐,对生活素材作深层挖掘,搜寻出“心灵上实际体会到的一个或几个强烈的印象”.在看似散乱的材料中感悟并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无论是从思维延展的深度还是内容涵盖的广度上来讲,都会更全面,更立体,更辩证,更饱满,也更能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4.语言生花,有个性色彩。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考生要运用各种手法,妙笔生花,展现出当代学生鲜活的生活与思想。考生可以多用熟语和新词语.展现文字功底。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音节和谐,节奏整齐: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浅显易懂,风趣幽默。考生还可以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新时代的新颖表达,但是要注意,鲜活不是低俗,也不意味着语言文字运用可以不规范。

【孙钦林/供稿】

文题呈现

(2021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试题分析

对于这道新材料作文题.考生可以顺着所供材料的方向去立意.如把得失看成终点,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做事只看结果.它是社会上功利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因此,从“终点”角度.可分析“功利主义”“成功学”(以成败论英雄)、“世俗性”(物质性)等社会观念的根源:也可分析“目标”的动能.进而得出“人生意义或价值.就在于有所作为”或“成功需要努力奋斗”的观点。

同样的.把得失看成是起点.就要从得和失中获得经验、教训或动力等,以期下一段路程能更好地行走。因此,从“起点”角度,可分析“反思”“自省”“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转换新思路”的意义.进而得出“成败归零,再启程,再奋斗”“成功不是短跑,而是长跑,一直向前,功在不舍”的观点。

至于把得失看成是过程.就要明确我们在人生过程中要不重结果重过程,摒弃功利主义,注重生命的体验。因此,从“过程”角度,可分析“得之淡然.失之坦然.并非不在乎”“胜不骄.败不馁”“要乐观.不悲观”“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奋斗始终是人生主旋律”等看法。

当然.这个题目暗含着对这三种态度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的要求,作文最终要落实在“得失取舍”上来。因为无论是“终点”,还是“起点”,抑或是“过程”,最终都要有正确的得失观。考生可以从这个角度挖掘,有深度自然就会有自我风格。范文展示 无论得失,皆是过程

◎浙江一考生

人生在世,人们大都喜欢“得”,而不喜欢“失”。殊不知,“得”和“失”如影随形,有“得”的地方必定有“失”.有“失”的地方也必定有“得”。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常识,那就是——无论得失,皆是过程。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文王拘”是“失”,失了自由,然而却成就了《周易》的深邃;“仲尼厄”是“失”,却成就了《春秋》的厚重;“屈原放逐”亦是“失”,却成就了《离骚》这千古绝唱。有“失”必有“得”,有“得”也必有“失”。闯王李自成挺进北京城时,春风得意,却在短短42天后,功败垂成。明清朝廷实行海禁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寇侵扰,却也让中国故步自封,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于是有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史。当代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如今的“得”是千千万万的先辈拿鲜血换来的,切不可居安却思逸。

那么得与失就一定是起点或者终点吗?非也。不管是起点还是终点,其实都不过是人生一段路的过程。我们在高考前,听到最多的话是,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当然也有人说是起点或是终点,是十年寒窗的終点,也是迈入更高学府的起点。可是谁又能说,这就是起点或是终点呢?我们面临无数的抉择,一个抉择是一段故事的结局,也是另一个故事的开篇。但起点也好,终点也好,都不过是人生中的一段过程.一段由得与失组成的过程。如果非要说终点,我觉得只有死亡才是人生的终点。但死亡也不过是生命的终点.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就像屈原走了,却给我们留下了《离骚》和爱国精神——而这,是他生命的延续。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历代的帝王,都会觉得自己得到了江山,得到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殊不知转瞬即逝。社会就在这一代又一代的得与失中不断前进。而这无数的得与失,其实都是这条进化链上的锁扣。所以,得时,不要扬扬得意,居安而怠:失时,也不要顾影自怜,自怨自艾。我们应该如梵高那般,抱着“一个人绝不可以让自己心灵里的火熄灭掉.而要让他始终不断地燃烧”的信念.让心中的那把火,永远燃烧着!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汲汲于得失,不戚戚于荣辱。无论得失,皆是过程,在过程中行走,在过程中反思,在过程中突破,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点评

这篇作文根据材料提炼出“无论得失,皆是过程”的观点,观点新颖,见解独到。这个观点.是对原材料内涵的深度阐发.给人以启发与领悟。文中不仅引用了老子、论语、梵高等的名言名句等,使得论说充满理论色彩.显示出理论高度,而且引用了文王、仲尼、屈原、李自成以及有关中国近代的史实等.这些独特的储备素材强化了观点的表达。考生认为,“得”和“失”往往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所有的得与失都是过程,因此,我们要在过程中行走、反思和突破,这体现出考生独到的观点,个性鲜明。

【王学华/供稿】

猜你喜欢
起点观点角度
神奇的角度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观点
起点
角度不同
37°女人(2017年8期)2017-08-12 11:20:48
人啊
滇池(2017年7期)2017-07-18 19:32:42
我的“新”起点
业内观点
营销界(2015年22期)2015-02-28 22:05:04
新年的起点
现代企业(2015年2期)2015-02-28 18: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