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沫
人物简介
邵维正,1935年9月8日出生,1951年入伍,1956年入党;著名党史专家,长期从事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9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8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一代名师”;著有《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等,主编《中国共产党90年创新实录》《中国共产党80年大事聚焦》等,发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日期和出席人数的考证》《以新视角深化执政党建设研究》等多篇论文。
作为“一代名师”、著名中共党史专家、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党史故事100讲》主讲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当下,邵维正的忙碌程度可想而知。因此,耄耋之年的邵老能抽出时间接受“从延安到北安——跟党走、奋斗行”大型主题采访第三分队采访,实属不易。
“中央派出干部团意义重大”
在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争取东北的战略任务。他在七大上阐述了东北的重要性:“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在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巩固了。”随后中共中央就决定派遣大批干部到东北开展工作,着手创建自己的根据地。派出的干部分批进入东北,其中从延安出发、最终到达北安的这个干部团很具代表性,他们来自革命圣地延安,带着革命火种,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快速挺进东北。
邵维正指出,要理解中央向东北派出干部团的意义,就必须将之放到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和国共双方斗争的大环境中进行分析,这样才能看到它的战略意义所在。众所周知,抗日战争后期,国共两党之间的摩擦和斗争比过去更加激烈,特别是1945年夏天以后,国民党加速争夺抗日战争胜利成果。苏联宣布对日作战以后,苏军进攻力量非常强大,坦克部队快速推进,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把日本关东军打得丢盔卸甲,战争总体态势的变化对国共双方的政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的主力部队都撤到了大西南、大西北;抗日战争的中期和后期,特别是日本宣布投降以后,东北就成为国共双方争夺的焦点。
记者:从当时国内、国际形势看,为什么说东北成为国共双方争夺的焦点?
邵维正:东北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从我们国家来看,从当时整个亚洲特别是东亚、东北亚地区来看,都非常重要。基于此,国民党非常想占领东北,而且在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规定,战争结束后,苏联无条件撤走驻东三省所有武装力量,这就意味着要把东北交给国民党政府。而当时的国民党主力部队远在西南、西北,鞭长莫及,无法及时赶到东北,这就给共产党留下一个很重要的战略空间。此时,我们党的领导人敏锐地察觉到了整个形势的变化。
当时从情报部门等各个方面以及我们党的地下组织和最早进入东北的八路军小分队收集的情况资料看,东北正处在一个“真空”的状态——政权还没有建立。当时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东北要人有人,要枪有枪,要物资有物资,就是缺少干部。”这就是当时党中央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重要战略方针的大背景。
记者:“向北发展”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有哪些重要作用呢?
邵维正:因为东北离国民党统治中心比较远,其主力部队一时赶不过来,更重要的是东北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有很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武器装备。彼时的日本关东军遗留了大量武器装备,有的甚至还存放在仓库里,再加上苏联红军开赴东北以后,形势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发展非常有利。历史也证明,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成了我们党的大后方和战略基地。
在综合考虑方方面面的形势之后,党中央就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这里讲的“向北发展”,就是“向东北”。这个方针得到党中央及各部队的高度重视,而且贯彻的力量非常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从四面八方集中了2万干部和11万部队向东北进发。党中央要求所有部队不管采用何种交通方式,也不管走哪条路线,总之,就是一定要尽快赶赴并占领东北。比如山东的黄克诚部队,渡海到东北,登陆辽东半岛;在华北的部队,有火车就坐火车,没有火车就坐马车,没有马车就步行。在短时间内把这11万部队集结到东北,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深邃的历史眼光、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此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当时集中了四分之一以上的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前往东北,他们都是我们党的高级干部,像大家熟悉的陈云、林枫、李富春、蔡畅等,仅1945年9月2日从延安出发奔赴东北的这个干部团就组织了一千多人。
记者:为什么要“向南防御”?其中有着怎样的战略考量?
邵维正:因为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可以预计到国民党的主力会迅速占领华东、华北这一块。在这些地方,我们党要“插”进去比较困难,特别是宁沪杭,这个地区是国民党统治的中心,也是他们利益的集中点。众所周知,蒋介石集团是靠江浙财团和美国支持的,宁沪杭地区集中了以江浙财团为代表的经济利益集团和国民党统治的政治利益集团。当时虽有新四军在这个地区开展活动,但要占领这个地区比较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党抢在国民党之前占领东北,从制定的战略方针来看,这不是一个一般的行进,也不是一般的工作安排,而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行动。
“在北安建立了我们党的
省级政权”
干部团一部分成员到达北安后,着手建立起共产党领导下的省级政权。邵维正高度评价在北安建立省级政权这一事件,认为它的意义非同一般——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概念,不局限在北安、黑龙江,它在我们党抗战胜利后的整体战略方针中起到一个标志性作用,其重大意义远远超越了地域概念,应从我们党的战略高度来审视分析。
记者:在北安建立省级政权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邵维正:在北安建立省级政权,标志着我们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这个战略方针的胜利,同时标志着我们占领了东北,整个东北打开一个新的局面,为建立城市政权打下坚实基础。
记者:您如何看待干部团在北安开展的革命工作?
邵维正:到达北安的干部团成员,都经过长期的战争考验,又经历延安整风运动的洗礼,有很高的思想水平,组织能力强,各方面素质都非常高,特别是在执行力上,现在讲就是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在短时间内,各个部队全局观念很强,放下自己的任务,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从四面八方向东北集结,这个执行力正是我们党政治优势的集中反映。
干部团在北安建立省级政权后,就着手组织发动群众。发动群众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打倒地主、平分土地,通过土地改革,把广大劳苦农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所以,发动群众不只是喊口号,而是要扎扎实实地为了人民的利益、满足人民的需求。农民的最大需求就是得到土地,满足了农民的根本需求,他们就会心甘情愿跟共产党走。这和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人民至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此次大型主题采访
非常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今年正值建党百年,全党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对于“從延安到北安——跟党走、奋斗行”大型主题采访,邵维正给予认可。
记者:我们知道,您在党史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对于如何开展党史研究,能介绍一下经验吗?
邵维正:根据我多年的经验,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档案材料,二是鲜活的回忆录。它们都是研究党史的“富矿”。我建议你们收集材料的覆盖面要拓宽一点儿,视野再拓宽一点儿,这样素材就会非常丰富。
记者:您如何评价这次大型主题采访?
邵维正:这个大型主题采访非常有意义, 既具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在于,通过采访健在的老同志,深挖当时的细节,这是一个历史传承过程,也是对这段史料的进一步挖掘和抢救;现实意义在于,可以更好地宣传中国共产党在黑龙江的历史,弘扬延安精神,传承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龙江红色基因,深入挖掘黑龙江省红色资源,传播红色文化,提升黑龙江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编辑:隋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