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建
2020年,我有幸成为彭爱芬名师工作室的一员,走近彭老师倡导的“本真语文”教育观。“本真语文”推崇在语文教学上务本求真,尊重生命本态,尊重教育规律,崇尚科学真理,追求真才实学,还语文本质。这既是对语文教学应抓学科根本的提醒,也是对语文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强调。由此,我想到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本真语文”理念的引领下,我认真而深入地在语文课堂上求真、求实,走入学生心中,让学生实实在在有所感、有所获。下面以《穷人》一课为例谈谈我在教研中的感受。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给我们讲述了在沙俄统治下,生活在海边的一对穷人夫妇在邻居西蒙死后,不顾自己家生活的艰辛,收养西蒙两个孩子的故事。课文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人文主题是“美好品质”,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基于此,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让学生通过文中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善良。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跨越时空,走进文中穷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时用幻灯片出示本节课的重点词语,先指名读词,再全班齐读,并根据词语,让学生回忆这篇微型小说的主人公以及故事梗概。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通过前两段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来描写的?学生说完后,我再小结:课文是通过环境和心理活动描写的。
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学生一起回忆课文第1、2自然段的内容。声情并茂的语言,一下子将学生带入到了教学情境中去。既复习了旧知,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二、体验感悟,自主探究
“家里已经如此贫困了,桑娜为什么会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最后结果又如何呢?”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思考:桑娜看到了什么?她是怎樣想的?从中可以看出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书上做批注。
这种批注式阅读,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
学生自主学习完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内容,剥茧抽丝,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凭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与桑娜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体会作者的写法——心理活动。
同样,在学习第三部分时,抓住“渔夫究竟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你从中看出渔夫是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讨论。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拓展思路或突破难点,将探究引向深入。学生思维的火花在相互碰撞中升华,在相互交流中达成共识,从而实现不同层面的学生共同提高。最后提出这一部分又是通过什么来体会人物形象的。
三、拓展训练,读写结合
出示课文插图,我配乐叙述:“在这狂风呼啸的夜晚,这个小家庭是多么温馨啊!地面和食具干净整洁,炉子里生着火,桑娜和渔夫静静地看着熟睡的7个孩子。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动笔写下心里的感受。”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一次对学生人格意义上的思想净化和灵魂洗礼。学生在拓展训练中发散思维,开阔视野。
学生交流后,我展示优秀作品。出示:今天读到的这篇课文是一篇名家名作,文末戛然而止、耐人寻味。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都很有特色,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可以运用。
然后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读小说的方法,阅读高尔基的《童年》。该环节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形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大胆表达,展示学习的成果,锻炼勇气,培养能力,塑造人格,为单元习作奠定基础,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坚守语文本位,坚持学生立场,追求树人本质,这是彭爱芬老师倡导的“本真语文”的核心。这节课上,我力图寻着“本真”之路,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通过听、说、读、写、思、悟引领学生走入文本,走入人物心中,感受人物形象,教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举一反三,让学生获得长足的发展,从而实现真正的“生长”。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市光谷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