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之一,经济蓬勃发展,文化兼容并包,彰显出雍容大度的时代风尚。唐之一朝,佛教文化及艺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各地佛寺、石窟层出不穷,佛造像技艺精湛纯熟,“唐风”鲜明,极具神韵。其中,河北地区的白石造像细腻润泽、生动传神,兼具雍容华贵与潇洒飘逸的风格,颇具唐代佛教造像的艺术精髓。文章撷取河北唐代白石造像精品,探究其浑然天成的艺术神韵,以飨观者。
一、河北唐代白石造像精品
河北造像艺术历史悠久,因其优质的雕刻石材与精湛的雕刻技艺脱颖而出,是历朝历代造像艺术的杰出代表。曲阳修德寺遗址、南宫后底阁村、尧城镇村西河故道等地出土的唐代白石造像,数量丰富、工艺卓绝、艺术风格鲜明。
释迦说法像(图1),高41厘米,尧城镇村西河故道出土。佛螺发高肉髻,头后有插榫,原应有项光已失。面相方圆,五官端正,唇角微微上扬,神态庄严祥和。身穿袒右式袈裟,衣纹鲜明,线条流畅,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束腰部分浮雕伎乐天,形态丰富生动,外围饰珠状立柱,覆莲瓣尖部回卷,八角形基座分区饰有缠枝葡萄、天人、兽头等图案。唐太宗至武则天时期,河北地区的白石造像写实性强,身躯饱满健壮,体态纤秾合度,面相丰圆适中,充满动感与活力。这件造像即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之一,身軀强健而不臃肿,面相丰润而不腴肥。佛身简洁疏朗,佛座细密繁缛,疏密结合,雕琢精致。造像材质较汉白玉稍粗,具有比较明显的颗粒感,但并不影响整体的美观性及工匠技艺的发挥,反而为佛像增添了历经沧桑的岁月痕迹,更显神韵。
韩善行等五十人造佛坐像(图2),高90厘米,南宫后底阁村出土。佛像面容亲切,螺髻高耸,身穿袈裟,内着系带僧祇支,衣纹线条流畅,体躯丰满圆润,结跏趺坐于高束腰仰覆莲座上。座上部为双层单瓣仰莲,莲瓣宽大肥厚。中间为八棱形石柱,外围雕有力士和圆形节状柱。下部是宝装覆莲座和方形基座。方形基座上刻有题记253字,记录了唐高宗李治龙朔三年即公元663年时,“云骑尉韩善行队下五十人等”因“奉敕东罚,见亲之日不期”“共发鸿心”敬造此像。铭文记载了确切的时间、人物、事件,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战争史事、政治局势、宗教发展、社会心理、军事兵制等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对研究唐代早期东北亚战事具有重要意义。这件佛像石质莹润光滑,造型端正,姿态优雅,也充分体现出唐代造像的艺术风格。
胁侍菩萨立像(图3),残高158厘米,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菩萨身材修长,丰满圆润,体态婀娜。颈部饰有蚕节纹,项饰精致华丽;身披帔帛,至左胸挽结;下着富丽贴体的长裙,衣褶层叠,裙上满饰华美的缨络;跣足立于仰莲台上。佛教造像是社会宗教信仰、佛教文化及民众审美意识等的集中体现,唐代的白石造像审美更趋世俗化,镌刻出体态的美感。这件菩萨立像身躯强健,肌体质感明显,在修长的体态之上,着重刻画了凸起的小腹,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独特的审美风尚。造像虽无头、断臂,但体态修长,风姿绰约,略略右倾的腰肢,如轻轻摆动的拂柳,雍容而华贵,潇洒且飘逸,仿若馥郁生香的诗句中描绘的大唐盛景,给予观者无限遐想,令人神往。
天王造像(图4),高约2米。天王面相方圆,双目圆睁,低鼻梁,厚嘴唇,颌下有须。头戴冠,上身穿护胸宝甲,两臂有虎头装饰,腰系宽带,下身着裙,足蹬战靴,身体右倾成S形。甲带和衣裙的下摆向身体左后方飘扬,略有“吴带当风”之感。天王为佛教的护法天神,“守护正法,不使魔挠”,故此,天王的形象多为身披甲胄、头戴冠的武士形象,身躯健壮雄伟,神情威武坚毅。盛唐之后,随着译经的发展和佛教信仰的进一步传播,四大天王的形象愈加鲜明,使天王造像达到了更高的标准和规范。这件白石天王造像面部刻画生动传神,身姿雄健有力,颇具威武之势,而甲带和衣裙的飘动又为整体造型增添了灵动之感,艺术风格浑然天成。
力士像(图5),高32厘米,尧城镇村西河故道出土。力士头戴冠,身披帛带,袒上身,腰系带,下着短裙。头极力扭向身体右侧,双目圆瞪,呈愤怒状,身体肌肉突起,刚健有力。右臂回屈,右手搭于左肩,左臂后伸,两足前后分开立于方形台座上。力士亦称金刚力士,原为印度古神,佛教中用作佛之侍从,护持佛法,“将护正经,受而持之”。在我国的佛教雕塑中,力士形象出现得较早,北魏时已可见其造像。发展至唐代,力士的形象日趋成熟,多为头戴冠、袒上身、着短裙、赤足、怒目、肌肉丰满的形象,以表现力士身躯强壮、力大无比的特点。这件白石力士像亦是如此,肌体强健,肌肉纠结,神情狰厉,彰显护法力士的勇猛威势。
二、河北唐代白石造像的艺术神韵
唐代文化艺术蓬勃葳蕤,呈现出多元、包容、灵动、创造等特点。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对外文化交流等推动佛教造像艺术发展至一个新的高峰,世俗化愈加明显,使得造像在形象、题材、内容、技艺、风格等层面上推陈出新,更显华贵典雅、灵性生动。
1.形象生动
与北朝时期相比,河北唐代白石造像褪去了威严、神秘、超然物外的神情,在视觉上更加生动、写实,与世俗生活联系紧密。首先,在造像的面部形态上,更加注重细节勾勒,使其神态丰满生动,各具特点:释迦说法像眉眼端正,唇部微有弧度,神态庄严,体现出释迦牟尼佛说法正道的信念与力量;韩善行等五十人造佛坐像垂目下视,慈忍端厚,极具亲和力,映射出“奉敕东罚”的将士们渴望归来“见亲”的心理诉求;天王造像怒目圆睁,两腮鼓起,宽肩粗颈,表现护法天神的凛然之气;力士像采用夸张的手法塑造面部形态,眉梢与眼角向上吊起,唇角向两侧咧开,以近乎狰狞的神态展现护法力士的力量与决心。其次,在肌体塑造上,强调不同的形态与质感,赋予造像丰富的生动性。如佛造像的身躯,比较偏向浑圆方正,表达佛的庄严之感,而天王和力士像则更加强壮魁梧,表现身躯的力量感。最为巧妙的当属胁侍菩萨像,身躯健美婀娜,以近似女性的曲线美展现菩萨像的慈善与亲和,与民众心目中“慈悲为怀”的诉求相契合。此外,河北唐代白石造像在细节渲染、生动写实之上,并没有割裂彼此之间的联系,而是通过方正丰润的脸庞、健壮饱满的身躯、轻薄飘逸的服饰等共同元素,勾勒出唐代白石造像的艺术神韵,诉说大唐盛世的气度与风尚。
2.内容多元
与北朝时期相比,河北唐代白石造像在题材、技法等内容上呈现出多元化。在题材上,早期中国佛教造像主要表现的是佛陀形象;北朝时期,双思维菩萨像是河北白石造像的特色题材;到了唐代,随着佛教信仰的进一步传播以及译经、辩经等诸多佛教盛事的开展、推广,使得佛造像艺术更趋世俗化,造像内容变得愈加丰富起来,除佛像及菩萨像外,天王、力士、童子等佛教偶像人物及佛教相关人物的造像层出不穷、丰富多彩。在造像技法上,这一时期的白石造像以单体圆雕造像为主,在圆雕的基础上,线刻、浮雕、镂雕等工艺更加精湛纯熟,再结合以色彩丰富的彩绘技法,使得造像形象呈现出多样化的魅力。河北唐代白石造像的装饰元素也极为丰富,莲瓣、天人、璎珞、伎乐天等形象,甲胄、衣裙、帔帛、飘带等服饰,从不同层面折射出唐代瑰丽多彩的社会生活,加之镌刻在造像上的内容丰富的发愿文资料,使得造像不仅仅是民众对佛教信仰的集中体现,更是唐代磅礴盛景的缩影。
生动、多元、灵性、潇洒,河北唐代白石造像呈现了温润细腻的汉白玉肌骨,承载着层次丰富的题材内涵,体现着精雕细琢的制作工艺,蕴含着优雅灵动的艺术风格,传达了深邃厚重的文化品质。一件件或雍容华贵、或潇洒飘逸、或勇猛威武的白石造像,不仅仅是唐代佛教的智慧之光,也是万千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姿态万千的大唐盛世最纯粹、最直接的映象,是在历史长河里历经沧桑依然璀璨的艺术瑰宝。
(作者简介:王晓阳,工作单位:河北博物院社会教育部,文博馆员,历史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