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价值旨归

2021-08-06 13:24蔡丽娟
学理论·下 2021年7期
关键词:异化劳动

蔡丽娟

摘 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阐述了异化劳动四个规定及相互关系,进而提出人的本质异化思想,从而扬弃异化、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复归。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表征集中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異化,基于马克思“异化与扬弃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的观点,应提升人的本质力量,直面异化;构建“自由人的联合体”,驯服异化;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克服异化。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于微观而言,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复归。于宏观而言,才能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

关键词:异化劳动;价值旨归;扬弃异化;人的本质复归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6-0025-0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理解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重要文献。随着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研究逐渐深化,学者们从更多层面来探讨异化问题,比如异化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扬弃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关系等等。这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价值取向。基于此,笔者尝试以《手稿》为切入点,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并探究其价值旨归。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

异化,最原始的含义是“疏远、反对”,即主体通过劳动创造自己的对象后,却为其所支配和控制。在马克思之前,也有研究异化的学者,但从哲学范畴来阐释异化的是黑格尔。在他的著作《精神现象学》中提到:异化是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过程中,因为人的本质被物化,所以才创造了与自己相对立的方面,进而对立面又反对主体,迫使主体不能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费尔巴哈进一步发展黑格尔的异化理论。他以宗教为基点阐述异化现象,从而得出宗教的产生过程结论就是:人们把自身本质的丰富性分离出来,映射到一个绝对精神——上帝身上,上帝形成之后,又反过来支配人本身。所以最终结论就是人对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屈膝下跪、顶礼膜拜。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理论的局限所在:首先,费尔巴哈和黑格尔都是以抽象的人而不是现实的人为前提。不管是抽象的自然人还是抽象的精神人都脱离了“实践”这一范畴。其次,他们把对象化和异化相混淆了。黑格尔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异化、对象化;费尔巴哈则把宗教的对象化和人的异化相混淆了,他对异化的扬弃就不再是重新对对象丰富性的完全占有,而是把对象扬弃掉,人便成为了一种非对象性的抽象物。

在《手稿》中,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起点阐述异化劳动思想。现实的人通过意识的参与进行劳动来改造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然而,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本来作为人的本质活动的劳动,现在却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同他相对立。马克思称其为异化,也即劳动异化。以异化劳动为出发点,马克思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人的本质异化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剥削现象,进而阐述他的扬弃异化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复归。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意义十分重大。他把人类社会的历史与人的劳动结合起来。即人类社会通过劳动得以存在和发展,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时,异化劳动理论还科学界定了人的本质问题。古往今来,哲学家们对人的本质的看法各种各样,如黑格尔就把人的本质归于绝对精神,费尔巴哈则归于“理性、意志和爱”。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进而把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谓“公平”假象暴露在世人面前。这对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异化劳动四个规定及其内在联系

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规定,马克思对此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1.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工人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不属于自己。他本来应该能够自主支配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然而这并不会为他自己所有,反而成了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来统治、压迫着自己。工人仅能维持自己的基本生存,无法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并且这种异己力量会随着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则越大。

2.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与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异化现象在结果上是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在生产行为中则是与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劳动者不能支配自己所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就在于工人并不是为自己自由自觉的发展而劳动,并不是自己劳动的所有者。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劳动归属于人格化的资本——资本家。对工人来说,劳动是为了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而对资本家来说,为了利润才会去雇佣劳动者进行劳动,看似“平等”的外壳下实则孕育着不平等和阶级差异。工人在这种劳动中只会否定自己,不能感到幸福和满足。并且只要这种强制性劳动一停止,他们就会逃避劳动。

3.从人的类本质来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表示,正因为人能够“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所以人才能与自然界中的动物区分开来。而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们遵循美的规律来改造自身和外在世界,即“人化自然”。然而,本来作为目的的自由自觉活动,异化劳动却把它贬低为手段。目的变为手段,人的类本质也就无法发挥它本来的作用。“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1]97如此而言,这种活动和动物的本能没有任何差别。

4.从人际方面看:人与人的异化

马克思说:“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说来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1]99所以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是必然结果。人同人的异化就是:工人通过异化了的劳动,生产出一种与劳动者的劳动完全相反、无法调和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如果工人的生产劳动对他个人自身来说是一种痛苦的话,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1]100而这个人就是资本家,资本家就是工人异化劳动的结果。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有哲学根据的,是无法调和的。

5.四个规定之间的关系

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在逻辑上是依次递进、环环相扣的。

异化劳动的第一个规定是起决定作用的。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经济现象为出发点,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剥削现象。马克思区分了资本家提供的两种生活资料,即一种是物质生产资料;另一种是生活资料。这种生活资料用于维持工人的生存,因为劳动者进行劳动的前提就是必须具备一定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然而,由于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这种逐利本性导致劳动者失去其创造劳动产品时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即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相分离,劳动者便自由得一无所有,从而不得不接受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

异化劳动的第二个规定是在第一个规定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掘。异化不仅体现在生产结果中,更体现在生产过程中。从而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揭露更深入到一个层次,符合马克思联系的观点。

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是在前两个规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推论。根据马克思从现象到本质的论证方法,马克思揭露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劳动本身相异化的目的在于深入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即在于人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资本家仅仅满足劳动者的生理需求,提供最基本的工资,并且在其生理和心理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不断加强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劳动者不是为了兴趣而是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去劳动,人把自己变为手段,而非目的。

最后一个规定是前三个规定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对立导致工人不断起义和罢工,即使资本家做出一定妥协,比如采取职工持股、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等方式来“安慰”工人,但还是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固有基本矛盾的局限性。而且即使某些工人因偶然的机会成为了资本家,但这些工人也不会因此改变资本主义的现状,为了生存和就业,工人之间也会存在排斥和敌对的现象。这便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工人处于紧张的异化状态中。

在上述四个规定中,异化劳动的前三种规定根源于人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从人与物的关系中把握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的本质力量,从而为扬弃异化提供指导,并把握到了扬弃异化的价值旨归,即人的本质的复归。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表征

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理论主要内容的分析,在现实中可以概括为人与自然相异化、人与社会相异化以及人与自身相异化。其表现形式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并不断深化和丰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一)人與自然相异化

人类社会产生后,就存在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区别。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理解,经历了从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再到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发展历程。早期的狩猎文明和农耕文明,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比较弱小。自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大规模使用机器,使得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达到了空前规模。人们不断扩大的需求与有限的地球资源形成了矛盾,而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就是对自然的过度开发,这就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在发生了诸如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众多环境污染公害事件后,人们痛定思痛,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逐渐成为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主流,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异化劳动问题的回应。

(二)人与社会相异化

人与社会的异化,异化现象表现为人逐渐被标签化,丧失个性的发展。在消费时,人们为了避免自己与周围群体的疏远,怕贴上“特立独行”的标签,会不由自主地采取从众的消费方式。在弗洛姆看来,消费并不是一种自由,而是一种新的专制。我们消费品位一致,并不代表我们就是同一个群体。“穿着同样的皮尔·卡丹服装,开着同样的凯迪拉克汽车,光顾同样的购物中心,出入同样的娱乐场所,只能表示我们具有相同的消费水准,这并不是‘知音的含义”[2]251-252。人们的消费并没有使人们的交往和其他各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也没有让自由个性得到一定的展现,所以并不能填补人内心的焦虑和孤独感,而是又进入新的枷锁中。并且人们为此还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人们把自己的个性抹杀了,芸芸众生皆这般,个体从而失去了自我,不过是作为一个抽象的人而存在于世界上。

(三)人与自身相异化

异化现象也表现为人的功利化和工具化,因人无法驾驭这种物的力量,所以只能向它屈服。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中提到:我们每个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感到自己不再是自己,而是一个独立于自身之外的陌生人,他觉得自己活动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自己,而是把这个活动变成一种手段,一直在控制着他该往哪个方向前进,从而个体沦为物的附庸。人类社会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改造世界的力度空前加大,但同时也面临着精神的空虚与压抑。在网络化时代下,人们接收的信息呈现碎片化单向化的形式,导致缺乏辨别信息的能力,容易受舆论的牵制,人不再是他应当成为的那个样子,而是他可能成为的那个样子。有人甚至以成长的代价为由来遮掩异化的自己,这里或多或少包含着些许无奈。

三、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价值旨归

(一)“异化与扬弃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

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马克思研究异化劳动理论的终极意义并不在于异化劳动本身,而在于找到一种方法论,即如何扬弃异化,如何实现人类的解放。异化与扬弃异化遵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道路。在马克思看来,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能通过劳动改造世界。但是由于一些外在因素限制了人的劳动,劳动者反而被自身所创造出来的劳动成果所支配,这就是劳动的异化。最后是否定之否定环节,即通过扬弃异化,使劳动者成为自由自觉活动的主体。这就是所谓的“异化与扬弃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这体现了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扬弃异化具体表现为无产阶级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所以马克思对异化现象的分析与批判立足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史逻辑上,从而使异化劳动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而是一个能克服的历史环节,最终实现人的本质丰富性的复归和重新占有。

(二)扬弃异化的价值旨归:人的本质力量的复归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4]人的本质力量的复归是扬弃异化的终极目的。

1.提升人的本质力量直面异化现象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进行批判,目的在于重塑人们的主体自我意识。“现实的人”通过实践活动与世界联系,在变革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但人的本质由于受到资本的统治,不再具有丰富性,而是单一的对象物。扬弃异化,就是使人作为一个总体的人来重新占有其本质的丰富性。这种对人的本质丰富性的重新占有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人在主体上的解放。人能够充分展示内在的本质力量。二是人在客体上的解放。人作为对象不再只有纯粹的有用性,而是能实现、确证人的生命和内在本质力量,在人的解放过程中,人们丰富了自己而且感受到了整个世界的意义。正像人的本质规定的丰富性一样,人的现实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早上砍柴,中午写作,下午钓鱼”,人类社会遵循着从“人的依赖关系”到“以物的依赖性”,进而实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规律。相应人的本质就实现从“丰富”到“片面”再到“自由个性”的发展。所以只有使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得到体现,超越物的束缚,实现自由个性的发展才能直面异化现象。

2.构建“自由人联合体”驯服异化力量

马克思提出“自由人联合体”,它描绘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光明前景。既然異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旧式分工的结果,那么,由果溯因,扬弃异化就是要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同时重新构建一种社会力量,实现人的本质和个性,“自由人联合体”就能实现这一点。每个人的利益都得到保护是构建自由人联合体的前提。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也会劳动,但这是一种幸福。正如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共产主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5]

3.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克服异化现象

信仰是人们所持的某些长期的和必须加以捍卫的根本信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身处现实的我们要坚定捍卫的信仰,按照马克思主义一贯的分析立场来看,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事物总是在运动、变化、发展,矛盾无时无刻不存在,所以共产主义并不是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不是一个静止的抽象物,它意味着人类历史开始进入自由自觉。基于此,我们不必离开现实生活去过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这也是不现实的,应坚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以一种“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只有这样,于微观而言,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复归,人才能认识自己、成为自己。于宏观而言,才能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

总而言之,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复归、虚幻共同体向真实共同体的复归,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在实践中使现实的人走向真实的共同体,提升人的本质力量以扬弃异化,实现“否定之否定”环节,从而实现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王大庆,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3.

[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41.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06.

猜你喜欢
异化劳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阐释的两种路径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思想的理论延伸
浅析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与人的异化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幸福异化:一种研究幸福问题的新视角
浅谈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的浅悟
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