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小 侠
(渭南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陕西 渭南 714099)
穿越千年的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流通互动之通道,更是文化文明传递交互之纽带。[1]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这不仅承载着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繁荣发展的愿望,也为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开展人文交流与合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更是对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文化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根基。出版是人类传播知识、信息与技术的一种活动,对促进民心相通、传递人类流传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出版业不断加大对“一带一路”国家“走出去”的力度。同时“一带一路”沿线总人数占全球人口总量的六成以上,而国内生产总值却只占全球GDP 总量的三成左右。[2]大部分国家仍处于发展中阶段,他们更注重基础的、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出版业发展落后。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文明发展史,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有为向 “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出版的良好基础。从地域上看,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与有的甚至一衣带水,鸡犬之声相闻。同时很多跨国调研也都清楚地显示,近年来,国际民众和国际知识界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越来越渴望了解中国当下的样子”[3-4]。再从近年来丝路书香工程之路看,也确实是讲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故事的文化出版产品赢得的国际关注最多。因而中国出版机构应加大当代中国文化产品的选题策划与国际推广力度,推出更多研究中国道路、阐发中国经验、展现中国发展的作品,以重大出版工程项目、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书展作为抓手,助力中国出版“走出去”,更好地满足丝路沿线民众的文化需要。
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战略。1979年3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日本讲谈社就共同出版《中国的旅行》达成协议。20世纪80年代,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和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组团参加国际上最具规模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参展规模虽较小,却也让国际社会对新中国的出版物有所了解。1986年9月,国家科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承办了首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当时参展图书和交易版权的主要是科技类图书。1996年8月30日至9月6日,第六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改由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新闻出版署等主办,仍由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承办,参展的图书品种和交易的版权内容有很大扩展。不过,当时我国出版机构参展基本上处于自觉自动自发状态。这一时期的版权输出,大都是旅行、艺术、中医、养生等选题,输出地区集中在我国台港澳以及东亚、东南亚等华人文化圈,出版物的国际化程度不高,规模不大。[5-6]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走出去”战略,2003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1)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现为国家新闻出版署。提出实施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战略,中国出版实力、竞争力不断增强,对“中国元素”的国际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出版业的国际化之路开始迈入新纪元。2006年,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实施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成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骨干工程。2009年,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出版总署组织、实施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意在把更多的中国文化、中国故事介绍给世界,让更多的人共享中华文明的丰硕成果。2010年,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推出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意在加大国际网络发行渠道建设力度。2014 年 12 月 5 日,丝路书香工程获批立项,成为出版界唯一进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工程,工程采用项目管理方式,通过分级分类分档,资助翻译出版了一批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我国优秀出版物。[6]2019 年,由中宣部组织,实施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以增强亚洲人民之间对彼此文化的认知、理解、欣赏、接纳。随着战略的推进,国家不断加大对出版“走出去”工程项目的支持力度,并不断向丝路沿线国家倾斜(见表1)。
表1 2009—2019 年部分重大出版工程项目统计
国际书展是全球范围内出版界各方以文化内容展示、交流与交易的一种周期性活动。它为各大出版机构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交流机遇并搭建起沟通的平台,是各国出版机构进行信息提供、版权贸易、实物交易等各种文化互动交流的主要途径。在中国出版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过程中,国际书展发挥了重要的抓手作用,推进了中国出版物的国际传播。[7]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国家增大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书展活动的参与频次。据不完全统计,2016—2020年,我国组织出版发行机构先后参加了大约 58 个国际书展,足迹遍布五大洲,其中还积极参加丝路沿线国家举办的书展。[6]2014—2019年在所参加的丝路沿线国际书展上,中国出版代表团还对丝路沿线国家(除古巴、委内瑞拉外)以各种形式举办了多场中国主宾国国际书展活动,多场次、高密度、大范围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历史沿革及经济发展状况等,给世界人民特别是出版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场上不时刮起一阵阵“中国旋风”[6](见表2)。会上专业人员在中国主宾国展区进行中国文化的推广和介绍,提供与国外读者见面平台,助力企业、出版社在图书、版权、项目及品牌上的宣传,多角度、全景式向世界展现中国风采,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总之,借助国际书展会平台“变客为主”,对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间文化、技术的交流创新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开拓了出版“走出去”的新局面。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各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状况差异大,出版基础不均衡,其中版权贸易是最重要、最普遍的出版合作形式。实现文化出版产品版权的精准定位,则必须建立在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基础上。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是陕西地区版权贸易做得较好的机构之一,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准了方向,站稳了脚跟,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生存之道。他们根据现代人们节奏的加快,对文字的阅读没有“读图”来得直接的特点,紧抓 “读图”这种国际阅读潮流, 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实用与唯美并重的风格全新演绎 “图解”系列丛书, 并且打造为出版社的拳头项目,在国际版权市场中博弈。他们还深入了解北美和丝路沿线国家不同文化群体的阅读习惯、文化消费方式等,从满足目标读者的愿望、需求出发进行定位,以达到读者对出版内容的预期,使北美和丝路国家人民感受到了中华文明千年的文化积淀魅力,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由表3可以看出,2015—2019年,我国版权输出贸易基本上呈现增长趋势(2018年除外),总数为63 965项,2019年是2015年的1.51倍,突破了15 000项,达到了15 767项。这5年内,版权引进贸易后期呈现下降趋势,即2017—2019年,从2017年的18 120项,下降到2019年的16 140项,同时2019年比2015年少引进了327项。从差值看,逆差基本上越来越小(除2016年外),其中2019年逆差为373项,从2015—2018年的4位数下降到了3位数,同时2015年是2019年的16.08倍。从版权输出与引进比值看,呈现增大趋势,从“十二五”末的0.64升至2019年的0.98,每年输出与引进的比值越来越趋于1,即趋于平衡,这样的走势,也基本上是中国版权贸易所期待的。
表3 2015—2019年中国版权贸易情况统计
由表4可以看出,2015—2019年中国对丝路沿线国家版权输出贸易基本上呈现增长趋势(2018年除外),2019年从以前的4位数升至5位数,比2015年多输出1倍多,占年总输出的63.51%;从占比上看,版权输出年比值都大于47%,输出与引进商值越来越大;2015年输出与引进商值为1.55,2019年商值增大到3.84。对丝路沿线国家版权引进贸易基本上呈现下降趋势,2019年比2015年减少614项。从差值看,顺差基本上越来越大(除2018年外),尤为2019年顺差为7 403项, 是2015年的4.17倍。2015—2019年,中国对丝路沿线国家版权引进贸易基本上呈现下降趋势,2019年比2015年少引进614项。可见,中国对丝路沿线国家版权输出已经有很大程度的倾斜,一批又一批真实、全面展现中国的出版物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尤其是走向丝路沿线国家,去主动对接丝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认知体系,为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交流与合作开辟更加多的空间。
表4 2015—2019年中国对丝路沿线国家版权贸易情况统计
从表5可以看出,2015—2019年中国对欧美国家版权贸易呈现逆差状态,输出与引进商在0.21~0.26之间波动。2015—2019年,每年输出不超过30%,2019年比2015年输出少了10个百分点;5年引进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均超过70%。由于当今世界出版业最发达的地区,分别是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的德国、法国等,这些出版强国的企业如汤姆森集团、麦格劳—希尔教育公司、贝塔斯曼集团等在全球出版市场占据较大份额,是世界出版业的风向标,决定着世界出版业的走势。[8]
表5 2015—2019年中国对欧美出版大国版权贸易情况统计
从表6可以看出,2015—2019年中国对除去丝路沿线国家、欧美出版大国外的国家版权贸易呈现顺差状态,输出每年占比不超过27%,引进每年占比不超过9%,输出与引进比在2左右摆动。
表6 2015—2019年中国对其他国家版权贸易情况统计
总之,2015—2019年,我国版权贸易呈逆差态势,其差值为-20 843项,比值为0.76。其中,中国对丝路沿线国家版权贸易呈顺差,输出占比在47.51%~63.51%之间,引进占比在15.76%~20.28%之间,输出与引进比在1.51~3.84之间。中国对欧美大国版权贸易这5年呈逆差,输出与引进比不超过0.3倍。中国对其他国家版权贸易这5年呈顺差,输出与引进比在1.69~3.02之间。从近年来中国出版国际化之路看,不管是版权输出还是出版物产品出口,其输出内容结构均不断优化。尤其是讲述当代中国故事的图书赢得的国际关注最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等一大批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出版物在海外大量发行,吸引了不少海外读者。[6]
全球出版业的格局仍是欧美占主流,中国对欧美国家版权贸易呈现逆差状态。从表5可以看出,2015—2019年中国对欧美国家版权输出占比有下降趋势,5年引进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均超过70%,最高达78.11%。由于整个出版业的格局是以欧美为主流,欧美国家如美国、德国等出版强国的企业是世界出版业的引擎,对世界出版业的发展起着方向性的作用。[8]
“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的社会环境复杂,其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其中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比较尖锐。[6](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尤其是西亚部分国家政局动荡,出版“走出去”面临不确定的风险。[7](2)“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0多个国家,各国在版权保护的法律制度上的差异较大。如马来西亚的网上盗版依然是个棘手的问题,仍面临版权保护薄弱问题。[7](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80%的民众有宗教信仰,增加了中国出版物“走出去”的潜在文化风险,“文化折扣”在出版“走出去”过程中难以规避。[7]同时2019 年以来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得我国出版“走出去”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6]
从出版业自身内在来看,政策来自多个部门。(1)存在不少工程项目内容相互交叉重复,也有拿着一份申报书申报多个工程项目、一人独自承担国内多个工程项目的情况。[6](2)丝路沿线国家除使用较多的英语、法语等语种外,还使用较多的小语种,占比高达95%。但其翻译人员在国内极度匮乏,翻译能力、水平及质量考核能否过关无人监督。[6](3)品牌意识、品牌建设不足,出版国际竞争力弱。(4)现有人才海外版权贸易、图书市场推介经验不足。(5)国内有关出版“走出去”方面的资讯库内容数据陈旧。(6)挖掘本土人才力度不够。
出版机构的管理机制、领导者的出版理念及管理方式、对目标国意识形态的熟悉情况、选题策划、内容质量等也是很重要的制约因素。
出版界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新方向,认清新形势[9]。出版机构要学好、用好党的各项关于出版“走出去”方面的政策,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通”中的“政策沟通”,使我国版权输出、引进贸易基本趋于平衡。吸引一批优秀出版人、作者,深入调研目标文化对源语文化的需求,研究海外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寻找文化共性、相似性,缩小文化距离,以目标国读者的文化接受、消费水平作为第一考量标准,组织民心相通出版物选题,精心翻译制作国外读者喜欢的有力量、有温度的文化作品,想方设法提高目标国读者对源语文化的阅读兴趣,培养一批忠实的国外读者,让他们感受到我国国民正在拥有中国优秀成果蕴含的四个自信。只有贸易基本平稳平衡才能持续平稳运转,同时可引进目标国的文化作品,为我所用,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统一原则,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深化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友好往来的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如2018 年初,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的第五期“丝路书香”来华培训研修班,就是以“请进来”的方式践行“一带一路”倡议。
首先,要坚定政治立场,严守意识形态阵地。要确保国内出版物的发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讲述当代中国人民故事的文化出版产品越来越受到国际民众的关注。出版机构要将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出版资源以国际读者的欣赏角度、阅读喜好、审美预期与消费需求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让承载着“中国元素”的文化、思维、处事方式渗透到国际民众心里,从而内化为理念,外化为行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其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非常大[7],很多国家出版业发展落后,资金短缺,文化、教育、科技方面的资源十分有限,中国出版业要根据各国、各地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研判、制定“走出去”的策略,可从原来的市场寻找型转向资源输出型,以发现目标国受众“想要知道的”,实现出版企业的跨国一体化发展。
其次,版权是出版的基石。版权若得不到有效保护,出版业就将无法发展下去。在知识经济时代,受版权保护的智力成果,作为一种具有财富属性、产品属性和高附加值属性的重要生产要素和财富资源,支撑着出版、广播影视等版权产业的健康发展。[10]因此,出版机构应强化版权保护意识,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持续拓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版权合作范围,通过英文网、版权保护优秀案例等多种方式讲好中国版权保护故事。出版企业应培养国外法律研究团队,加大对国外版权法律的研究,积极开展版权产业海外风险问题探索。[11]
最后,出版机构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主导丝路沿线国家出版标准的制定,持续不断地扩大版权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过程中,出版机构开始就要有明确的目标,朝着市场去,朝着需求去,展现出版新作为,在危机中创机遇,在变局中开新局,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共同打造一个强劲活跃的增长极。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出版融合提质增效的创新路径和发展新生态,主动出击,刊出项目产出的优秀成果,发挥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的重要作用,创新出版形式,拓宽国际版权交易渠道。
“强大的国家目标实现能力是中国体制的重要特征。”[12]各级政府要科学预测制定促进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发展规划、相关政策,各出版机构要积极主动地深化拓展同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版权交流。随着中国出版业的国际化快速发展, “政策扶持往往被认为是后发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首要影响因素”[13]。要在市场与社会层面培育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内在驱动力,建立起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多方力量协同参与的格局。
“十四五”时期,随着文化强国战略深入推进,中国出版的国际经营能力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出版同相邻产业的界限被进一步打破,产业链重构和出版产业的跨界融合、纵深发展将成必然趋势。中国出版应进一步挖掘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版贸易潜力,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地肩负起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担当中发挥更大作用,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提供更为厚重的出版支撑。
目前,数字出版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带一路”涉及人口约44亿[14],人口多,发展空间、潜力大。从“走出去”对象看,出版机构要选择有基础、有重要节点的丝路沿线国家作为突破口,制定“一国一策”的“走出去”数字出版方案,吸纳沿线国家出版机构加盟。充分发挥国内各企业、各地区数字出版优势,打造丝路沿线出版“走出去”的“黄金线”。[6]从数字出版内容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根据其特点,开发如有声书、移动视频等多种数字产品形式,加大研究中国发展道路、优秀儿童读物、讲述中国抗疫故事等海外读者感兴趣的图书数字化“走出去”力度。从数字出版平台和服务看,数字平台应打造基于云出版、大数据出版、域出版平台与在线阅读传播技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价值观念的客户提供数字化、个性化的在线阅读云服务。从内容生产商、平台运营商与数字出版商方面看,内容生产商、平台运营商可以更多地从内容、服务、广告、版权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寻找突破口,让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数字开发商必须将出版物的内容特性、媒介特性与市场环境相结合,找出最适合的数字出版的营利模式。[7]从数字出版的渠道建设方面看,可模仿、培育一些成功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如尼山书屋创立的海外推广线上平台——尼山馆藏,汇聚国内外优质资源,在数字尼山书屋、图书出版等方面深度开发,获得经济、社会双效推进。[15]打造数字经济、数字改革高地,用数字出版激发每个出版者生命体的细胞活力。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力添创新链,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相互对接,解决一些“走出去”过程中的“卡脖子”问题,在配置全球出版资源的产业链、供应链过程中,充当一个重要的节点,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出版要以重大出版工程项目、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书展为抓手,借助数字出版、5G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助力中国出版“走出去”。2015—2019年,中国版权贸易不平衡,呈逆差态势,输出与引进比值为0.76。其中中国对丝路沿线国家版权贸易呈现顺差,对欧美大国版权贸易呈现逆差。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制约因素是:中国对欧美国家版权贸易呈输出大于引进状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出版水平良莠不齐,中国出版政策尚未统一,来自多个部门等。从而提出 “十四五”时期,中国出版应吸引一批优秀出版人、作者,深入调研目标文化对源语文化的需求,坚定政治立场,使受版权保护的智力成果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出版融合的创新路径,为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提供厚重的出版支撑,大力推介数字出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