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琴 张益香通讯作者)
(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 南京 211300)
心脏骤停患者如果未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就会造成患者死亡,所以,在临床中,必须及时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以此成功挽救患者生命[1]。然而,心脏骤停患者发病原因的不确定性非常强,单纯给予心肺复苏的效果并不理想,其中存在很多风险,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使得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对于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来说,护理工作十分重要。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中,急诊护理干预是一种针对性强的护理方式,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提供恰当的护理服务,以此改善患者心肺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2]。基于此,本文现选取2020年1月~2021年3月我院接受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90例进行研究,分析急诊护理干预的实施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接受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90例,研究时段选定范围2020年1月~2021年3月,依据随机原则分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最小为37岁,最大为73岁,平均为(56.81±3.69)岁;性别:女性20例,男性25例;病因:急性心肌梗死21例,脑出血13例,农药中毒7例,一氧化碳中毒2例,肺栓塞2例。观察组患者年龄:最小为35岁,最大为73岁,平均为(56.93±3.82)岁;性别:女性19例,男性26例;病因:急性心肌梗死20例,脑出血12例,农药中毒8例,一氧化碳中毒3例,肺栓塞2例。针对上述数据,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即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予以严密监测,严格遵照医嘱监护患者心电图变化,指导患者合理用药。观察组患者应用急诊护理干预,详细内容如下:(1)心理护理:在患者清醒之后,护理人员应马上和患者沟通,充分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变化,详细说明相关注意事项,特别是对于病情较为严重、情绪不佳的患者,必须及时给予恰当的心理疏导。在康复过程中,如果患者不愿配合操作,护理人员应加强疏导与安抚,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同时,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述一些治疗成功的案例,打消患者顾虑,增强患者治疗信心,以此提高患者配合依从性。此外,护理人员也要对患者家属予以心理疏导,转变患者家属的不良情绪,使其能够积极配合临床操作,给予患者充分的支持与鼓励,从而进一步疏导患者不良情绪,促进患者康复。(2)环境护理:为患者提供一个光线柔和、温度与湿度适宜、整洁干净、空气流通的病房环境,并定期进行病房环境检查,以此保证患者心情舒畅、愉悦。同时,保持床单被褥干燥、整洁,并放置一些绿色植物或鲜花,播放一些轻柔音乐,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从而提高患者舒适度。(3)脑部护理:用柔软的湿毛巾对患者额头、颈部予以湿敷,促进患者快速复苏,并将室温调节至18~22℃,湿度调节至50%~60%,以此减小患者脑部氧代谢率,缓解再灌注损伤。(4)气道护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好气管湿化工作,并用胶布固定气管插管,以免发生脱落情况,同时加强呼吸机参数监测,详细记录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观察是否出现管道衔接松脱、人工气道堵塞、皮下气肿等现象。在吸痰操作之前,给予患者吸纯氧2~3min,若吸痰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马上给予对症处理,以此确保患者康复效果。(5)病情观察:对患者24h尿量进行观察,若患者尿量不足30m L/d,应马上告知医生,以免患者发生肺部感染、肾衰竭等不良反应。在心肺复苏初期,多数患者都存在再次停跳、心功能不稳等情况,为此,必须对患者血压、心率、脉搏、末梢循环等情况予以密切观察与记录,保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6)健康宣教:在患者康复过程中,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与运动计划,并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指导,保证患者得到有效护理。同时,根据患者的个人需求,详细讲解有关疾病、康复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患者认知水平,纠正患者错误认知,以此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以两组患者康复效果(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身心状态稳定,未发生不良反应,评价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身心状态轻微波动,不良反应轻微,评价为有效;患者未满足上述标准,评价为无效。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为总有效率)、平均动脉压、心率、不良反应为观察指标,并统计对比观察结果。
在专业软件SPSS22.0中录入本文数据,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值与t值验证,以P<0.05代表差异显著。
针对康复效果,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数据见表1所示。
表1 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效果[n(%)]
针对平均动脉压、心率,两组护理前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见表2所示。
表2 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与心率()
表2 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与心率()
组别 平均动脉压(kPa) 心率(次/min)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45)6.05±1.477.42±1.4342.75±2.6162.87±5.46观察组(n=45)6.09±1.389.55±1.5042.61±2.5480.46±5.15 t 0.1336.8950.25815.721 P 0.894 <0.0010.797 <0.001
针对不良反应,观察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见表3所示。
表3 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心脏骤停指的就是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一旦发生心脏骤停,就要进行及时的抢救,如果抢救不及时,就可能因为全身缺氧缺血导致死亡[3]。在临床中,心脏骤停患者多采用心肺复苏治疗,以此通过人工维持心跳、呼吸的方式挽救患者生命。然而,对于心脏骤停患者来说,尽管能够及时进行心肺复苏,但依然无法在短时间内稳定患者病情,还需要执行一定的护理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患者转危为安[4]。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如果未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服务,就可能导致患者再次出现心脏骤停,或者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急诊护理干预是一种全面、系统的护理方式,能够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科学的护理措施,以此满足患者各项需求,加快患者康复,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5]。在急诊护理干预中,通过心理护理、环境护理、脑部护理、气道护理、病情观察、健康宣教等措施的应用,能够显著调节患者不良情绪,让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从而提高患者配合依从性,并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打消顾虑,进一步放松心情[6];同时,还可以保持患者呼吸顺畅,改善患者心功能,达到预期的临床效果[7];此外,加强对患者病情变化的监测,有助于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康复状态,从而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为患者的早日康复奠定坚实基础[8]。本文研究显示:针对康复效果,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针对平均动脉压、心率,观察组护理后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针对不良反应,观察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与有关文献[9]的报道非常接近,由此可以说明,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当然,本次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研究对象选取数量比较少、研究时段选定范围比较短等,使得研究结果无法完全阐述急诊护理干预的实施效果,为此,在以后的临床研究中,可适当增加研究对象选取数量,扩大研究时段选定范围,以此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康复提供指导依据。
综上所述,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通过急诊护理干预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康复效果,还可以改善患者平均动脉压与心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