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地区“五化”协同效应、空间差异及优化路径研究

2021-08-06 10:43吕添贵陈小倩李泽英
关键词:五化鄱阳湖工业化

吕添贵, 汪 立, 陈小倩, 李泽英

(1.江西财经大学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2.江西财经大学 生态文明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13)

随着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暴露出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存有绿色化短板。为此,中央政府提出了“绿色化”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绿色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五化”协同发展,并成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而,如何更加科学合理评价“五化”协同效应已成为当前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

围绕“五化”研究主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诸多探讨。在“五化”内涵方面,相关研究存在理解不一致、评价指标选择差异大,且认为存在“五化”不平衡与不协调等问题[1,2];在评价方法方面,相关研究主要以熵权法、耦合协调度、VAR模型、主成分分析等为主[3,4];在空间分析方面,相关研究多运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法[5,6];在影响因素方面,相关研究表明主要受到区位优势、城市发展阶段及其城镇化发育程度等方面的综合影响[7,8];在研究尺度上,多从国家层面、省域层面和县域层面进行研究[9-11]。综上,已有研究围绕“五化”展开诸多探讨,丰富了“五化”的理论与实证,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已有研究多以省市为研究单元,而对鄱阳湖地区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鄱阳湖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具有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鄱阳湖地区作为环鄱阳湖城市群核心区,是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的重点区域。因此,本研究以鄱阳湖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剖析其快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建设交织的“五化”协同趋势,以期为建设鄱阳湖地区生态城镇化提供借鉴参考。

1 研究内涵界定

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绿色化既是独立发展,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图1)[12-14]。首先,信息化是“五化”协同发展的手段,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城镇化提供创新驱动力和新路径,也提升工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其次,农业现代化是“五化”协同发展的保障。随着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产品产量迅速提高,为城镇化和工业化提高了充足的生产生活资料。再次,工业化是“五化”协同发展的动力。工业化发展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为更好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提供重要支撑。更为重要的是,城镇化是“五化”协同发展的载体。城镇化为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设备、场所、技术和工作人员等。最后,绿色化是整个“五化”协同发展的底线[15],良好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资源能源不仅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提与保障,更是其长远发展的底线。综上所述,鄱阳湖地区作为江西省重要生态文明建设核心区域,研究其“五化”协同效应对于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健康,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图1 “五化”协同发展耦合框架示意

2 区域概况与研究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

鄱阳湖地区是以鄱阳湖为核心形成的城市群,选取南昌市、九江市、鹰潭市、景德镇市、鄱阳县、余干县以及万年县为研究区域(图2)。2019年,研究区内全年GDP为16 533.5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了8.5%。第一产业增加值为985.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 478.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 652.7亿元。随着赣江新区、南昌市大都市圈规划建设的不断推进,使得鄱阳湖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鄱阳湖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主产区,其粮食种植面积达2 502.1公顷,比上一年下降0.5%[16],如何保障农业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将成为未来研究的必然选择。

图2 鄱阳湖地区的区位分布

2.2 研究设计

2.2.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在参考已有研究基础上[16,17],构建鄱阳湖地区“五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表1)。具体如下:(1)工业化:选取工业净产值占GDP比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工业劳动生产率来解释工业化水平,可以客观地反映经济和人口结构比例和发展速度。(2)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指数是评价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选用农业机械总动力与人口之间的比值来计算,选取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业机械化程度来体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3)城镇化:选取人口城镇化率可以客观反映人口的城镇化水平和变化趋势;第三产业发展指数反映了城镇化发展的经济结构占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中的居民收入进行对比,来反映城镇居民生活发展。(4)信息化:选取邮电业务指数、电话普及率和互联网宽带普及率来反映鄱阳湖区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5)绿色化:从能源消耗角度选取单位GDP能耗来测量鄱阳湖地区的绿色化发展水平。

表1 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及绿色化协同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数据源于“江西省统计年鉴(2011—2020年)”“南昌统计年鉴(2011—2020年)”“九江统计年鉴(2011—2020年)”“景德镇统计年鉴(2011—2020年)”“鹰潭统计年鉴(2011—2020年)”“上饶统计年鉴(2011—2020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11—2020年)”以及相关的统计数据和资料。少数部分数据的缺失基于移动平均法补充。

2.2.2 “五化”评价指数测算

为消除各个指标由于量纲不同而使其不具有可比性,对xij进行标准化处理,其标准化公式为:

(1)

(2)

得到标准化数据后计算各子指标的熵,用Hi表示第i个子指标的熵,其计算公式为:

(3)

于是得到第i个指标的熵权,用di表示,计算公式为:

(4)

在式(4)中,m表示子指标的个数,n表示需要合成的综合指标。

基于熵权法计算综合指标,用Y表示综合指标。按公式(5)计算鄱阳湖地区工业化发展指数、信息化发展指数、城镇化发展指数、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和绿色化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再综合计算“五化”的综合发展指数,赋予各“化”等权权重。

(5)

2.2.3 耦合协调分析方法

耦合概念来源于物理学,即两个及以上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耦合度反映相互作用强度[18]。对鄱阳湖地区“五化”的协同效应进行研究分析,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其耦合度和协调度以反映其相互作用的程度。

(6)

在式(6)中,数值 0

(7)

在式(7)中,D为“五化”的协调度,C为“五化”的耦合度,Z为“五化”的综合发展指数。为确定鄱阳湖地区“五化”协调发展程度及类型,借鉴已有研究成果[19-21],确定等级划分与评价标准(表2)。

表2 鄱阳湖地区“五化”协调发展类型划分标准

3 结果分析

3.1 鄱阳湖地区“五化”发展指数分析

鄱阳湖地区“五化”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工业化指数从2011年的0.338上升到了2019年的0.733,年均增加0.054;农业现代化水平则由2011年的0.509降至2019年的0.503;城镇化水平由2011年的0.152发展到2019年的0.986;信息化指数从2011年的0.210上升到2019年的0.948;绿色化水平从2011年的0.395上升到了2019年的0.906,在2013年其虽发生了一定的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表3)。

表3 鄱阳湖地区“五化”发展指数(2011—2019年)

从发展路径来看,鄱阳湖地区“五化”协同发展趋势还相对较弱,其中,城镇化和信息化上升路径较为单一,波动幅度不大;绿色化发展指数在2013年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而工业化指数和城镇化发展指数增幅分别为78.04%和91.8%。究其原因在于鄱阳湖地区仍以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为主要目标,着力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工业化发展整体较为平稳,波动较小;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则从2012年开始大体呈下降趋势,这与农业具有比较优势密切相关。此外,随着鄱阳湖地区作为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核心区,绿色化水平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

3.2 鄱阳湖地区“五化”综合发展指数、耦合度和协调度分析

3.2.1 “五化”综合发展指数分析

鄱阳湖地区“五化”综合发展指数由2011年的0.248上升到2019年的0.826,增长了2.33倍。期间,鄱阳湖地区“五化”综合发展指数发生较大变动,从2014年的0.527上升到了2015年的0.722,增幅为37%(表4)。究其原因是与该阶段强调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路径,相对忽略了绿色化的重要性密切相关,相对应的是,从表3可知,2012至2013年间,鄱阳湖地区的绿色化发展指数从0.565下降至0.367,下降了35%,导致鄱阳湖地区“五化”发展指数在2012年至2013年出现短暂回落。总体而言,鄱阳湖地区“五化”综合发展指数在2011年至2019年之间仍呈现不断提升的趋势;这也侧面反映了随着鄱阳湖地区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地区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水平都在不断提高。

表4 鄱阳湖地区“五化”综合发展指数、耦合度和协调度(2011—2019年)

3.2.2 “五化”发展耦合协调度分析

(1)耦合度。鄱阳湖地区“五化”耦合度不仅反映了“五化”之间相互影响程度,同时也是衡量“五化”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指标[17]。从2011年至2019年,鄱阳湖地区“五化”耦合水平从0.533波动增加到0.993,年均增长0.051。这些变化不仅与鄱阳湖地区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需求相关,且受到鄱阳湖地区现代农业规模经营需求的综合影响,最终推动了区域信息化和绿色化建设进程。

(2)协调度。研究表明,鄱阳湖地区“五化”之间协调度由2011年的0.364增加到2019年的0.906,从轻度失调向良好协调转变。根据协调程度,可将该过程划分为濒临失调阶段与良好协调阶段。一是失调阶段:该阶段协调度从0.364增加到0.660,均值年均水平为0.556,反映了“五化”系统逐渐从无序向有序向好转变,整体处于初级协调阶段。二是协调阶段,该阶段协调度从2014年的0.722到2019年的0.906,年协调平均水平为0.853,鄱阳湖地区“五化”协调程度表现更为有序(图3)。总体而言,鄱阳湖地区“五化”逐步实现整体协调发展,尤其是城镇化对信息化、工业的融合,其对工业、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带动作用,使得“五化”整体协调水平逐步增强。

图3 鄱阳湖地区“五化”协调度趋势(2011—2019年)

3.3 鄱阳湖地区“五化”协调水平空间差异分析

为体现鄱阳湖地区耦合空间差异,选取2019年作为典型年份,分析鄱阳湖地区“五化”协同发展空间分布特征(表5)。具体来说,2019年鄱阳湖地区“五化”总体上都处于协调状态,平均值为0.656,只有鄱阳县和余干县处于轻度失调阶段,其中鄱阳县的“五化”协调度为0.387,低于平均值1.69倍,而余干县为0.383,低于平均值1.71倍。而其他县市的“五化”均处于协调阶段。同时,南昌市为0.917,处于优质协调阶段是“五化”协调度最高的城市,高于其他地区协调度均值1.39倍。此外,景德镇市、鹰潭市处于良好协调阶段,九江市为0.712,处于中度协调阶段,而万年县“五化”协调度较低,为0.592,处于勉强协调阶段。

表5 鄱阳湖地区“五化”协调度空间分异(2019年)

此外,鄱阳湖地区各县市区协调度和综合发展指数具有很大程度的正相关,意味着综合发展指数高的地区,“五化”协调水平整体性也相对较高。而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和鹰潭市的“五化”协调度相对余干县、鄱阳县和万年县较高,表明该地区 “五化”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处于优先水平,这与其地理位置、区位条件等相关(图4)。事实上,鄱阳湖地区“五化”协调均值为0.656,其绝对水平还相对较低,离优质协调状态尚有段距离,发展潜力可观。因此,鄱阳湖地区“五化”程度较低的鄱阳县和余干县,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发展地区的经济、工业化、信息化等方面,还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因为盲目快速发展经济而造成资源环境失衡[18]。

图4 鄱阳湖地区“五化”协调度空间分布(2019年)

4 形成机制与优化路径

4.1 鄱阳湖地区“五化”空间格局形成机制

4.1.1 自然地理条件

一方面,自然地理是构成鄱阳湖地区“五化”空间格局形成的基础条件。鄱阳湖地区地处赣鄱平原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区域地形相对平整,海拔相对较低。在区域地形和海拔的共同作用下,从整体上推动了鄱阳湖地区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绿色发展,间接表明鄱阳湖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其所处自然地理要素协调程度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另一方面,鄱阳湖地区也是环鄱阳湖城市群核心区,包含南昌市、九江市等,其工业化、信息化程度较高,受到地形阻碍的影响较小,自身集聚能力较强。因而,对区域“五化”具有较强带动作用,“五化”之间区域联系水平的提升,间接地促进了鄱阳湖地区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总体协调水平。

4.1.2 区域资源开发水平

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在鄱阳湖地区“五化”协同中具有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到区域工业布局、产业类型和居民生活等诸多方面,进而最终影响到鄱阳湖地区“五化”协同水平。一方面,作为环鄱阳湖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昌市和九江市形成了“昌九一体化”经济走廊,明显推动了以南昌市和九江市为核心的城镇化水平;另一方面,以鄱阳县、余干县等为核心的农业生产区域,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区域农业现代化,以及地方资源开发带动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区域水土资源的不断开发和规模效应的出现,都是区域协调“五化”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

4.1.3 区域市场发育程度

区域市场化不仅是实现鄱阳湖地区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五化”要素协调的必然选择。鄱阳湖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带动区域城镇化和居民收入的提升,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带动区域五化活力。此外,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以后,对农产品需求的提升和绿色化的需求明显上涨,从而激活了鄱阳湖地区“五化”协调活力,同时拉大了鄱阳湖地区“五化”协调空间差异。

4.2 鄱阳湖地区“五化”协同优化路径

4.2.1 充分整合资源,努力形成特色产业

鄱阳湖地区的“五化”协同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鄱阳湖地区的各县市应该按照“五化”同步发展的思路,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一方面,鄱阳湖地区应充分利用南昌市和九江市的工业化与信息化优势,用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并为其他区域的农业、工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支持[18]。另一方面,对于鹰潭市和景德镇市等地,应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中,提高和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加强鄱阳湖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4.2.2 加大农业投资,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鄱阳湖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且专业化程度低,制约了农业发展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为此,政府应重视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一是增加农业机械化的覆盖率,完善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缩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19];二是加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在促进工业发展的同时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图5)。

图5 鄱阳湖地区“五化”协同发展优化路径

4.2.3 加强信息化建设,普及信息技术运用

信息化对鄱阳湖地区“五化”协同发展至关重要,信息技术可与农业结合发展信息农业,提高土地规模化利用程度,优化农产品质量。为此,一是与工业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良原有高排放高污染发展路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减少污染排放等目的[20];二是以现代通信、大数据、“互联网+”等高端技术为手段,用信息技术来管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1];三是鄱阳湖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要着重对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政策扶持和人才引进,且注重用信息化的发展来带动其他“四化”水平的提升[22]。

4.2.4 构建生态保护体系,实现绿色生产生活

鄱阳湖地区具备丰富的生态资源,在发展其他“四化”的同时应注重绿色化的发展。首先,地方政府要利用自身生态资源优势,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抓手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消费[23,24]。其次,由于鄱阳湖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推进容易导致污染物向周边外溢,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关配套的政策法规和补偿条例,以免盲目发展经济而忽视生态成本的隐形价值[25]。

5 结语

本研究以鄱阳湖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耦合模型,测算鄱阳湖地区2011—2019年“五化”综合发展指数、耦合度和协调度,并提出优化路径,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鄱阳湖地区“五化”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产生了较大的波动,综合发展指数逐年升高,耦合度逐年增加,到2013年趋于稳定;第二,鄱阳湖地区“五化”协调度已经实现了从轻度失调向良好协调的过渡;第三,鄱阳湖地区各地区“五化”综合发展指数和协调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南昌市已处于优质协调阶段,而鄱阳县和余干县仍处于轻度失调阶段;第四,鄱阳湖地区“五化”空间格局的形成与自然地理条件、资源开发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密切相关。

当然,本研究仅以鄱阳湖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囿于数据可获性,未能选取更长期的研究时段。在指标体系方面,选取了与鄱阳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为密切的指标,未来研究还应从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需求出发,探讨生态文明视域下的鄱阳湖地区“五化”协同指标体系。

猜你喜欢
五化鄱阳湖工业化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前工业化的市场和市场行为:考古学视角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五化”建设给力纪律审查
着力促进“五化”协同
“五化”凸显作文魅力
“五化”管理提升企业党建科学化水平
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青年工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