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我们和这家光伏巨头聊了聊未来

2021-08-05 11:19
南方周末 2021-08-05
关键词:发电太阳能电池

通威龙袍“渔光一体”基地。

通威太阳能智能制造生产车间。

渤海湾以南的滩涂地,现如今七千余亩湖面波光粼粼,水草丰美,鱼贯而入,大规模的太阳能电池板与湖面共天一色。水上,总装机容量300兆瓦,年平均上网电量约4亿千瓦时;水下,每亩年产草鱼、银鲫、扣蟹等500-800公斤。

这是通威位于鲁北滨州市沾化区滨海镇的光伏发电项目现场,此前,这里还是一片以盐田和传统养殖为主的地方,因不适宜作物和鱼类生长,土地效益低下。

通威联合汇泰集团,对塘底进行清理、翻新和土壤处理,以满足渔业养殖要求。通过建立光伏板遮光,温度可下降1~2度,一定程度上遏制蓝藻大量繁殖,虾养殖单产可增加2到3倍,出苗率增加30%以上。与此同时,这片滩涂地还在源源不断地输出清洁能源。

“渔光一体”模式将光伏和渔业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产品,紧密结合起来,相对于传统水产养殖,可实现价值提升5~10倍,在光伏产业竞争激烈的当下,这是通威全球首创的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在2021年这样一个绿色发展大年,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一场新的能源革命正在到来,关于未来生活的图景,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说道,“蓝天白云常伴,青山绿水常在,答案就在面前,路就在你脚下。”

渔舟唱晚,光伏掠影:绿色能源发展成果初现

某种程度上,通威的新能源产业探索之路,为现代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跨界创新发展的样本。

时间回到20世纪80年代初。四川眉山出生的刘汉元,和同一时期的民营企业家一样,希望赶上时代赋予的这次创业浪潮,而那时候,这批企业家们更多的是解决生活的基本需求,比如“菜篮子”的问题。

据刘汉元回忆,那时候,川渝地区水产年产量仅3万吨左右,平均每人每年不到半斤,“一年能吃到一次鱼,简直像过节一样,基本上只有春节才有可能吃到”。而相比之下,猪肉、粮食在川渝地区产量并不低。

四川水产学校毕业、后在眉山水电局当水产技术员的刘汉元,开始动了养鱼的心思,这是他抓住的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次时代机遇。通过发明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刘汉元以亩产十多吨的成绩打破了四川省历史上单位面积产鱼量的最高纪录。这项技术后来开始被四川省农户采用,整个地区的渔业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竞争也变得激烈。

刘汉元开始转型生产饲料,进行差异化发展,他发现,“养鱼的过程中要配合饲料吃,但买不到饲料也没有机器,所以用一台绞肉机来生产,生产了以后发现其他(养殖户)还有需要,干脆集中精力生产饲料。”

在多元化之路上,通威实际上很谨慎,农业板块在过去三十几年来一直围绕水产为主的养殖和饲料生产。2004年,通威股份在上交所上市,公司年营收近2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商。如今,提起通威,依然会有很多人想到鱼饲料。

但这位通过养鱼起家的企业家,并没有放弃在新兴领域的探索,他虽颇为谨慎,但对看好的领域,也颇为大胆,且不遗余力。

什么样的产业值得我们参与?未来有空间?这是刘汉元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北大经管学院读DBA工商管理博士期间,他有了答案。当时,刘汉元选择了《各种新能源比较研究与我国能源战略选择》作为研究课题,这一研究的背景是:当煤炭、石油资源走向枯竭之后,社会经济该如何可持续发展?

在这项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光伏可能是人类未来赖以持续发展的主流可再生能源,甚至成为主要能源的第一来源。他对比了其他发电方式,发现风力发电存在设备的可靠性、寿命、生态环境问题,水电站存在前期投入较高、移民安置问题,核聚变更是存在不可控性。

“你会发现光伏是能量来源路径最短,储量最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成本较低的,几乎是未来能源的唯一选择。有阳光的地方就能清洁发电。”刘汉元表示,但此前,我们对太阳能转换固化效率的利用率仅在千分之三左右,甚至更少。

在当年做这项研究的时候,光伏发电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成本,比传统能源高3~5倍、8~10倍,甚至更高,但是在课程结束后的第二年即2006年,刘汉元还是决定进入这个领域。

通过通威全球首创的“渔光一体”发展模式,在水上产出清洁能源,水下产出健康水产品实现了两个主营业务协同发展。通威和汇泰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的滨州沾化通汇光伏发电项目,是目前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渔光一体”项目,自2020年6月建成投运以来,项目累计发电2亿千瓦时,节约标煤5.5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4万吨。

目前,通威“渔光一体”并网和在建项目总规模超过2GW,2020年全年用电总量的67%来自于水电,仅三分之一来自于火电。

如今,通威的高纯晶硅和电池片产能已经位居全球第一,是光伏行业毋庸置疑的巨头。通威旗下的通威太阳能深度切入太阳能发电核心产品的研发、制造和推广,是全球最大的晶硅电池生产企业。公司现拥有合肥、双流、眉山、金堂四个基地,现有产能35GW,晶硅电池市占率、产能规模连续多年全球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通威初次涉足光伏产业的时候,光伏发电的成本还居高不下,而如今,光伏发电已经成为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发电方式,我国光伏产业已经建立起从核心原材料到主要设备、产品、系统集成的完整体系,规模居全球第一。

率先触达美好未来,何以通威?

2021年,对于众多深耕已久的新能源企业而言,是一个令人振奋之年。

随着“十四五”提出碳中和、碳达峰、碳减排等绿色发展需求,该领域企业也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依据2020年6月份发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9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实现了创纪录的增长3.2EJ(千兆焦耳),占2019年一次能源增长的40%以上,可再生能源在发电领域的占比(10.4%)首次超越了核电。其中,中国是可再生能源增长的最大贡献者(0.8EJ)。

到2060年,如果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光伏渗透率需要达到约60%。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是确定性的持续年化20%增长。这也意味着我国的能源结构将面临重大调整,且存在诸多挑战。

在通威内部,则提出了一个目标——要比2060年的国家目标提早37年,在2023年前实现碳中和。仅两年时间,通威将如何实现?

首先,一个重要的行业发展的背景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90%~95%,也成为推动这个领域飞速发展的重要元素。据刘汉元介绍,目前,煤电成本约为三毛五到四毛钱一度,沿海地区约五毛一度,水电约两毛一度,光伏发电在东部地区,约3毛一度,西部地区2毛一度。光电与煤电成本几乎持平,未来还将等于或低于水电,成为各能源来源中最便宜的能源生产和供应方式。

而通威在光伏领域经过1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上中下游垂直一体化光伏企业,形成光伏产业与其他产业并驾齐驱的局面,接下来将从上游——高纯晶硅、中游——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终端——渔光一体三驾马车共同发力,来率先实现碳中和。

与通威在渔业发展类似,涉足光伏产业,通威依旧是通过技术优势进入产业上游市场,再延伸到中下游市场。

在率先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通威的“渔光一体”模式将起到关键作用。2013年,通威正式立项研究“渔光一体”模式,在江苏南京、射阳等多地开展试验。2014年9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指出鼓励“因地制宜利用滩涂、鱼塘、湖泊等建设就地消纳的分布式光伏电站”,“渔光一体”模式的落地有了政策依据。

水产消费以东部沿海地区居多,养殖水面也以该区域为主,通威进行成片改造,打造设施化、设备化、自动化养殖,下方进行现代渔业生产,上方进行光伏发电,目前平均每亩可生产5万~10万度电,每年源源不断从每一个池塘表面,通过一条电线传输到千家万户,以零排放、零污染、几乎零消耗的方式,为东部地区生产清洁能源。

刘汉元表示,实际上2020年通威离碳中和仅有一步之遥,这一年用的85亿度电绝大部分是水电。通威建设的2-3个GW的光伏电站,每年可以产生几十亿度的清洁能源。“2023年实现碳中和,原则上来讲我们可以提前,不会落后,基本上没有不确定性。”

率先触达未来,更离不开战略指导与先进的管理理念。通威旗下有近300家分、子公司,近5万名员工,如何实现精准治理,推动产业链、科技创新高效进行是一大难题。

对于多元化探索,刘汉元的原则是严控边界,集中精力聚焦核心产品,全力发展核心业务。

面对行业竞争,通威的方式是“错位竞争,协同发展”,不做重复工作,而是坚持专业化、差异化,提倡分工与协作,因此,通威和行业里的合作伙伴保持着错位竞争关系。

“效率决定效益,细节决定成败,速度决定生死。”这是刘汉元在内部提出的一句话,他表示,“我们要随时评估自己是不是在龙头位置,把别人甩了一条街还是八条街,如果只有半条街你要小心,如果有三条街你要努力,你一定要做到处于领先的前三位,才有资格、有条件活下去,这是生存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需要。”

能源革命:未来图景

回顾过去的人类文明,工业革命以前刀耕火种,生产力通过牛拉马跑得以实现;煤炭、蒸汽机时代,汽车、蒸汽机出现……可以说现代能源消费体系制造了我们历史上的工业文明。

能源消费成为了社会快速发展的核心原动力。石油、煤炭等能源、资源的争夺,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国际关系的走向,例如为了争夺和控制石油而引发的中东战争。

历史上的石油资源开采权、地域等问题,可能造成发展的参差不齐。而如今,在新能源快速发展的当下,刘汉元认为,“只要拥有天空,全世界都是公平的。”

梳理过去的光伏发电历程可以看到,1983年,美国在加州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厂。1994年全世界太阳能电池的总产量只有69MW,而在2004年就接近1200MW,在短短的10年里就增长了10倍,太阳能电池市场竞争开始日趋激烈。但到了2007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已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而到2020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已经达到134.8GW。

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节能减排刻不容缓的当下,一场新的能源革命正在到来,这是一次中国能源产业在世界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过去的能源争夺史,正在被重新书写。

在光伏行业,十多年前,欧美日韩等国都走在前列,刘汉元回忆,那时候,核心多晶硅料中国生产不到5%,95%以上一直都垄断在德、美、日、韩企业,他们还垄断了核心制造设备的90%。市场在2010年前80%以上也在欧美、日本等国,但十年后的今天,多晶硅产量中国已经占全球的70%,中国证券市场也出现了几十家上百亿、上千亿级的上市公司,这是这个行业近十年的转变。

在智能制造工厂方面,通威的智能化工厂也正在成为未来的行业标杆。据通威太阳能双流基地电池四、五厂副厂长朱剑诚介绍,近五年来,工厂的智能化发展迅速,此前需要几十上百位员工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通过智能化生产车间改造,仅需几位技术人员,工厂便可进行24小时运作,生产效率提升超300%,且在十年前车间里95%的机器均依赖进口,如今99%以上都是国产的生产设备。

“可持续能源将成为我们未来‘碳中和路上的主力能源,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们与欧美日韩一样可以在2050年前完成,这将是全球转型时间最短、转型体量最大、压力最大、机会最多、贡献最大的过程。”刘汉元表示。

而未来,各家企业也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近期,受益于下游需求的增长,高纯晶硅供应紧张,价格行情持续上涨;太阳能电池出货量较2020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通威的扩展计划还在继续,7月初通威发布《关于在乐山市投资年产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的公告》,计划2022年12月底前投产。

据PVInfoLink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底,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主流产品价格较年初下跌15%~20%不等,目前光伏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技术,以及对于成本的控制。因此,成本更低、技术路线更优的龙头企业将在未来具备更多优势。

在硅料环节,通威以四川、云南的水电优势,拥有着全行业最低的现金成本价;而在电池片环节,通威借助于技术优势与规模优势,在非硅成本方面做到了行业最低。

开源证券分析师刘强和蔡紫豪在相关研究报告中称,永祥股份晶硅生产过程中的综合电耗、硅耗、蒸汽耗量等指标均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以电耗为例,2020年多晶硅平均综合电耗为66.5kWh/kg-Si,永祥股份多晶硅生产综合电耗2017年就降到62kWh/kg-Si,到2021年进一步下降至54kWh/kg-Si以下,远低于行业水平。

在光伏电池方面,目前通威股份单晶料占比已达到98%,是行业内可稳定供应合格N型料的少数供应商之一,N型电池因为更低的功率衰减和更高的发电效率,是高效电池技术路线的必需品。

未来更具想象空间的,则是对传统能源系统的打破,未来的智慧能源将是分布式、集中式可自动协调、平衡,自动按机制交易的网络,即便某条骨干线被切断或打乱,剩下的部分也可以自动恢复。

回顾过去,刘汉元认为,通威在没有鱼吃的时候,抓住了需求的机遇,又在能源转型的时候比别人早五年,甚至十年进入到了这个行业,在今天“碳中和”的背景下,因而才有能力和条件创造价值。

他表示,十年、二十年之后的通威,体量也许是今天的10倍,也许20倍,“这是我们所追求的大概率事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相信会变成现实。”

猜你喜欢
发电太阳能电池
“发电”
图画捉迷藏
含风光发电的互联电力系统自动发电控制论述
会发电的“大风车”
太阳能维修等
便携太阳能充电宝
自制一个太阳能热水器
身边的太阳能
相机电池的保养
硬件修复大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