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环忠 郑开焰 吴军梅 王荧 李杰辉 方杰 林兴 曾维翰
一、理论内容
(一)理论提出
20世纪初,Schumpeter在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理论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强调:功能全面的金融体系,将新的生产经营要素和条件引进经济发展体系之中,运用银行信贷市场、金融资本市场等支持功能,将技术产业化和商品化,促进成熟企业家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从根本上突破了经济的常规循环发展,实现经济更高质量增长。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Mckinnon和 Shaw围绕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约束和金融深化两大重点进行了探讨。金融约束是指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管理那些可能造成经济衰退无限事件的金融体系;金融深化意味着管理当局更多发挥市场机制办法,可获取经济繁荣与金融昌盛的正面能动效应。在西方经济学领域通常把这两大理论结合后称之为“麦金农—肖模型”。麦金农—肖倡导市场化主题下的金融自由化策略,破解金融体制约束下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障碍问题。
(二)理论演进
金融深化理论经历了渠道效应理论、债务媒介理论、金融约束理论、新金融创新理论等不同演进阶段。
1973年,针对发展中国家,Shaw 提出了金融市场深化的正向作用理论,强调了金融市场对金融结构的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金融行为的引导功能,政府应减少干预和管制,发挥金融市场的自我调节与服务功能,推动经济正常增长。Mckinnon 提出金融抑制理论,由于技术落后、金融市场不发达,法治与监管能力弱,金融市场活力无法释放,市场供求不匹配,造成金融市场无法自我调节,金融资源无法高效配置,金融结构体系功能萎缩,导致投资消费和储蓄减缓,经济发展缓慢。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论共同强化了金融的积极作用,强调政府应废除利率、汇率、信贷配额、资本等金融管制,消除抑制私人投资、储蓄、消费的一切障碍,经济增长与发展才能获得新的活力。
金融深化理论经历了渠道效应、债务媒介、金融约束、新金融深化等理论演进阶段。所谓的“渠道效应论”是指在发展中国家,当货币资金与金融资本不存在相互竞争与替代时,若存款利率实际为正值,此时货币资金会成为潜在投资者的先决保值手段,伴随货币资金的真实收益率增加,资本的内部融资渠道机会不断增大,效应不断增强。在“渠道效应”下,生产经营者所集聚的资金池余额规模不断增大,不仅提高了经营者的可投资理财能力,而且增大了获取外部融资的信誉和可能,因此,渠道效应提高了企业资金池增值能力,促进了企业内外金融资本的有机形成,促进了经济增长。
所谓的“债务媒介论”是指在发展中国家,当忽视金融体系的信息生产、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对金融资源的配置功能,货币则只是金融体系中的一种经济信用债权债务,在整个经济社会中主要发挥各种“债务媒介”功能,而非真实的财富创造和积累,此时在信用货币债务媒介下,生产和交易成本不断降低,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社会总产出大量增加,促进了全社会储蓄、投资和消费的提升。
所谓的“金融约束论”是要改革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减少政府对金融业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非金融因素限制,让利率、汇率、金融资本、业务经营范围、金融机构准入等自由化,市场化,主要依靠增强国内的投融资功能, 从而使利率能反映市场现实资金供求,汇率能反映市场现实外汇供求,以达到市场优化资金高效配置的功能,促进国内储蓄率的进一步提高,最终实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国民经济增长之目的。
所谓的“新金融深化论”是要鼓励成立各种专业化的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运营体系,打造货币市场、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一体化格局, 以利率、汇率、注册制等市场竞争机制,开展对金融混业经营下的宏观调控,排除政府对银行信贷、资本投融资的行政干预,消除账外账、虚假盈利对真实借贷贸易往来、真实债权债务关系的隐性手段信息披露,使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手段实现间接化、市场化、数量化、常态化,发挥中央银行的银行功能。
在减少政府对金融业约束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法律法治对投资者权利的保护。原因在于完善高效的法律体系和机制,打造了优越的投融资条件,企业愿意出售更多的股票或股权,融通更多的债务资金,省税效应下提高了上市企业的股票市值,中小投资者权利得到较好保护,企业的外部融资能力、经济效益和市场核心竞争力不断上升。因此,加强对投资者权益保护,降低对投资者保护权利的弹性,对提高金融体系总体稳健程度、避免经济危机时股价大幅下跌、改善企业投融资能力与竞争力、促进金融深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政府为有效抵御法律不健全下的新型强大利益集团对投资者权利的强盗式行为破坏,颁布法规,运用国家权力实施管制,以规制经济金融活动,强化对经济金融和社会行为的控制,强化对投资者权利保护,在任何国家都是非常必要的。
新金融创新是指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广泛合作,在金融体系内部实施创造性的变革,如组织结构模式、经营管理体制、金融商品供给方式、市场资金交易机制等的变革,将各種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如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资源和金融服务等相关的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的组合,进行整体方案的开发设计过程。新金融创新突破了原有的金融体系结构,改变了货币供求机制:新金融创新改变了货币资产的结构、功能和内涵,降低了社会货币需求的稳定性;金融创新中的货币供应者,在原有基础上新增加了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如电子资金划拨系统、证券化贷款等业务,均可创造存款货币。新金融创新导致银行超额准备、定期存款比例、通货存款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货币乘数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创造货币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新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中介指标运用、传导机制功能、政策实施效果、经济金融市场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新金融创新弱化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的作用条件和能力,强化了公开市场业务能力;降低了中介指标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无法有效控制货币信用总量,难以实现币值稳定;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证券业务、服务性业务创新中所扮演的传导机制功能越来越显著,传导实质愈发呈现不确定性;新金融创新中市场竞争加剧,增大了金融活动的信用风险,金融机构和内部资产愈发不稳定,监管真空威胁到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在降低危机可能出现的同时,提高了危机频率和宏观经济波动,政策实施效果受到影响。扩展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并推行新货币政策,是应对新金融创新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