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拥军
当代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立德树人、人才强国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拥有大批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支撑。高中阶段在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起到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立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普通高中如何在把握办学方向的基础上,通过变革育人方式,提供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产生和成长的土壤?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以下简称“省实验中学”)创建于1920年。2000年,国务院原副总理习仲勋同志题词“弘扬‘实验精神,培养创新人才”,为学校新世纪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跨越新的一百年之际,省实验中学基于办学定位和育人目标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和思考。
坚持以德为先,实施“守正德育”,打好学生生命底色
德是人才的灵魂,而有才无德,可能发展为歪才、废才。坚持以德为先的原则是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国家发展的需要。在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需要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明确价值取向、培养创新人格。省实验中学在实践中构筑真实德育场域,通过守正德育课程、系列实践活动、创新素质评价等多种途径,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培根铸魂。
坚持以德为先的原则,坚定追求优秀的成长信念。教育的目标在于使每个个体实现“成功的生活”,在于建设一个“健全的社会”。在学校百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历代实验人始终以“忠毅勤朴”为校训,形成了“守正创新,自强不息”的实验精神,积淀了具有实验特色的育人文化。进入新世纪,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求,学校提出“三好两有”即品德好、身心好、學习好、有个性特长、有创新精神的育人目标。我们将优秀品德、身心健康、学业优良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三个核心目标,引领全体教师重视学生的优秀品德。
打造守正德育课程,落实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守正德育课程,回答培养什么人问题。“守正”,即恪守正道,“守正德育”从“德、学、身、趣、行”这五个方面阐述了顺应“五育”并举的时代要求,落实省实验中学“三好两有”的育人目标。“守正德育”的课程内容包括德正、身正、学正、趣正、行正这五个维度。
学校在守正德育课程中,注重构筑真实德育场域,在实践中生成道德行为。比如通过系列活动,增强使命感,锤炼能力;通过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感受时代脉动、思考社会问题,培养责任心和公益心;通过走进周边历史文化场所、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开展各领域的体验活动,感受社会巨大变化,厚植爱党爱国爱乡情怀。
创新成长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正向生长。我们以绿色评价理念为指导,努力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每学期根据“德正、身正、学正、趣正、行正”相关记录数据,探索为每位学生形成一份“五正雷达图”,形象、直观地展现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长期开展“校园之星”评比活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引导全体学生寻找自身潜力,挖掘自身潜力;引导广大教师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让更多的同学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找到成长中的自信。
着力建设生涯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生活创造力
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度关注学生个人志向与未来发展,重点思考如何将为国育才与学生个体发展需要有机统一,厚植爱国爱乡情怀,培养奋斗精神,并努力打破校内外壁垒,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和空间。近几年,我们从关注升学转向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引导学生追求生命更大的价值与意义,满足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求,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此,学校建立“一体、两翼、三层、四力、五环”高中生涯教育体系,打造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其中“一体”指从目标上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为主体;在途径上,以学科教师渗透生涯教育为主体。
我们将生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之中,五类课程融合在一起实施,体现课程的综合性。特别是建立了生涯教育四大支撑系统,通过精心组织系列体验活动,把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了解工作世界,体验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聚集形成追求优秀的内动力。
推进课程与课堂改革,搭建学生创新发展的立交桥
有研究指出,创新人才往往在某领域存在超强的内生动力,超强的思维力、记忆力、自主学习能力,存在着特殊的发展需求。省实验中学在办学实践中注重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在“以生为本,奠基人生,创新发展,张扬个性”办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构建全课程体系、“三导制”教育模式、加强分类培养等手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为创新人才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平台和条件。
建设全课程体系,助力学生多元卓越成长。课程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主要载体。学校围绕立德树人、全面育人这个核心,按照文化传承、认知思维、体育健康、艺术审美、探究创新、合作参与等六大领域,每个领域又从人生基石课程、个性培育课程、卓越成长课程三个层级,形成了具有实验中学特色的“163卓越发展”全课程体系,搭建实现增长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的立交桥。
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决定了国家科技创新的能力及未来。在注重科技普及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开设科普知识渗透课、组织科技创新活动课、开设科技兴趣小组课、搭建项目研究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科技素养的发展。同时,通过英才计划和签订人才合作培养协议,建立与武汉地区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定期前往武汉各高校高精实验室参观学习,发现和培养具有科学潜质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实施“三导制”大课堂教育模式,推进育人机制创新。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变,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特别是把核心素养的养成作为课程育人的目标和归宿,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尤为关键。
打造卓越成长新课堂,构建新型关系是关键。从2013年开始,学校就建立了具有省实验中学特色的“三导制”即导师制、导生制、导学制大课堂教学模式,搭建起一座师师、师生、生生互动的立交桥,优化师师、师生、生生关系,促进教书与育人、管教与管导的融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在通过导师制、导生制释放教育活力的同时,大力建设问题化驱动、思维化串联、评价化推进、价值化融合的“导学型”课堂模式,将传统的“教堂”变成“学堂”,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索、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校是培养人的,社会是选拔人的。学校的愿景是通过建设全课程体系带动育人方式改革,让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奠基创新人才培养,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