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康的龙舟赛起来,江苏徐州的香包挂起来,安徽芜湖的河灯点起来,江西南昌的米粉吃起来,云南昆明的非遗看起来……端午假期,全国各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人们吃粽子、饮雄黄酒、插艾草、划龙舟,在乐享假日的同时,体悟传统民俗,感受文化魅力。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几年前,对传统节日的忧思,一度成为舆论场强劲的声音。当时的一个文化背景是,传统节日处境尴尬,而洋节却备受推崇。现在情况有了显著改变。拿端午节来说,除了各地组织的文化活动外,在民间,各种与端午有关的传统民俗也有了新发展、新表现。艾条进入新小区,五色丝线戴在手脚上,赛龙舟出现在大江南北,粽子更是飘香大街小巷,飞入千家万户的餐桌……很多年轻人也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一些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不够有力,发展得不夠好,有的政府投入了大量财力,社会投入了大量人力,还是起色不大。究其原因,有的是场景化问题,忽视场景改变,缺乏用户意识,依然活在过去的世界里;有的是当代化问题,对现代受众心理缺少研究,还在做一成不变的事情;有的是生活化问题,存在一定门户之见,不愿意走出象牙塔,甚至还在自娱自乐。
很多时候,不是文化不行,而是文化人不行;不是人们不需要传统文化,而是人们有了更多文化选择。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必然是开放的、进步的,是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能够通过创新创造,吸入人间烟火,使其易于接受、善于传播,便于转化为生产生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传统文化的“场景化”“当代化”和“生活化”上下工夫,使其融入生产生活。这也正是端午文化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摘自《北京青年报》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