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2021-08-05 09:48屈婷
新阅读 2021年6期
关键词:鹏程西北战役

屈婷

“延安,这个挨长城靠黄河的古城,像井冈山和瑞金一样万古不朽。在那狂风暴雨的年头,有许多伟大的历史事件,是跟延安的名字联系在一块的。一九三五年十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和毛主席,率领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往后,党中央和毛主席就在延安城边的延河畔,住了十来年。党中央和毛主席住在延安,延安就成了中国的心脏,成了中国革命的司令部,成了胜利的发源地。”[1]

这一段对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动情描写,出自杜鹏程著名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这座坐落在中国西北的小城延安,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为万千热血爱国青年寻求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所在。但这个代表中国前进方向的革命圣地,却一直是国民党反动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

国民党无视全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于1946年6月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经过1946年7月起连续8个月的作战,中国共产党接连取得了包括苏中战役、淮北战场、晋冀鲁豫定陶战役、晋察冀晋北战役、东北“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战役胜利。由于有生力量不断被歼,兵力不足矛盾日益突出,国民党在初期依仗兵力和装备优势“速战速决”的企图破灭,被迫从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开始了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的针对性重点军事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开始西攻陕北,打击中共中央的首脑机关;东击山东,以保南京国民政府所在地安全。

3月初,蒋介石派遣号称“天子门生第一人”胡宗南的精锐部队,集结了25万人的兵力,向延安发动突然袭击,目标直指中共中央的指挥中心。这一次突袭,是蒋介石全面进攻解放区的计划瓦解后的疯狂仓促之举,其直接原因是1947年3月在莫斯科将召开美、苏、英、法四国外长会议,会议拟定一项主题要讨论中国问题,因此蒋介石急于拿下延安,以完全关上和平谈判的大门。

3月13日破晓之时,胡宗南部在空袭的猛烈轰炸声中开始了对延安的猛烈进攻,并扬言要在3天内占领延安。国民党军队的14萬人分别从宜川、洛川兵分两路出发,两支大军如同钳子一般,从延安的东北和西南方向进行围攻。94架飞机同时起飞,在延安的上空投下了59吨炸弹,密集的轰炸令延安城的地面化作了一片火海。而在此时,能够担负保卫延安任务的解放军一线部队只有2.6万余人,其余人正分散在陇东、山西等地作战。保卫延安的任务艰巨而困难,在十余万的兵力差距和落后的武器装备条件下,解放军需要防御的是纵深七八十里、东西一百多里的正面阵地。西北野战兵团在彭德怀的统一指挥下,依托多道军事防御野战工事对重点区域进行交替掩护防御,奋勇抗击。其他地区则由民兵团和地方部队依托地雷战、游击战等方式进行防守。

对于突袭延安的军事行动,毛泽东判断这是蒋介石迫不得已的“孤注一掷”之举,其军事意图是“首先解决西北问题,割断我党右臂,并且驱逐我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出西北,然后调动兵力进攻华北,达到其各个击破之目的。”[2]由此,毛泽东认为必要时可主动放弃延安,以便诱敌深入,将胡宗南部牵制于西北战场,从而在战略上配合其他解放区作战,最终取得西北解放战争胜利。

主动撤离延安,是党中央在分析全国各战略区的形势后作出的正确战略决策。但延安作为党的革命圣地,为避免干部、群众在思想上对撤离延安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毛泽东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对党的政策做出了充分解释。对当地老百姓,他用了“背包袱”来做比喻,他说只有暂时将“尽是金银财宝”的包袱扔下,轻装上阵与强盗全力对拼,才能打跑强盗,保住金银财宝。“我们暂时放弃延安,就是把包袱让给敌人背上,使自己打起仗来更主动,更灵活,这样就能大量消灭敌人,到了一定的时机,再举行反攻,延安就会重新回到我们的手里。”[3]在撤离延安前,他用“伸开拳头”作比喻对西北野战兵团的领导干部解释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敌人进延安是握着拳头的,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头伸开,这样就便于我们一个一个地切掉它。”[4]毛泽东坚定地指出,要告诉同志们:“少则一年,多则二年,我们就要回来,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5]

3月18日,延安几乎已经成为一座空城,城中的党政机关和群众基本已经疏散。敌军进到延安三十里铺附近,狂轰滥炸还在继续,毛泽东办公所在地的窑洞处,门窗玻璃被敌机炸弹气浪震碎。毛泽东却丝毫不为所动,仍在窑洞中从容不迫地就撤离延安后的作战方针与王震进行商谈,而后又接见了参加保卫延安的部分领导干部。傍晚,在此起彼伏的炮声中,毛泽东、周恩来不慌不忙地吃了晚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撤离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之路。西北野战军在延安以南顽强地进行六昼夜的阻击战,完成了掩护中央机关撤退的任务,共歼敌5000余人,我方伤亡690多人。19日,完成了预定任务的防御总队撤出延安。当日下午,敌军先头部队进入延安空城。蒋介石与胡宗南兴高采烈地认为取得了巨大胜利,但却对中共中央和西北野战兵团主力转移到哪里一无所知。

在中央撤离延安前,毛泽东作出一项让军民备受鼓舞的重要决断:他和中共中央依然留在陕北,并举出两个理由:其一,“我们在延安住了十几年,都一直是处在和平环境之中,现在一有战争就走,怎么对得起老百姓?” [6]他表示不打败胡宗南就不过黄河。其二,“现在几个解放区刚刚夺得主动,如果蒋介石把胡宗南投入别的战场,那里就会增加困难。中央留在这里,蒋介石就会多下些本钱。”[7]于是毛泽东化名李德胜,周恩来化名胡必成,带着“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中国革命必定成功”的美好期许,带着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的精干机关留在陕北,拖住并消灭国民党军的“西北王”,让其他战场减轻压力,同时指挥全国作战。

西北野战兵团撤出延安后,兵力得以集中,机动性大大增强,又有陕北民众支持,能够严密封锁情报,便于隐蔽集结。在中央正确的军事方针指导下,彭德怀、习仲勋指挥西北野战军在陕北与20余万现代化军事装备敌军反复周旋、拼杀,采取“蘑菇”战术拖住了号称“西北王”的国民党胡宗南部。在仅仅一个半月时间内,西北野战军三战三捷,先后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战役的胜利,共歼敌1.4万多人,稳定了陕北战局。

长篇小说《保卫延安》正是取材于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延安保卫战事。作品以我军一个纵队在延安保卫战中的战斗生活展开笔墨,真挚动人地描写了周大勇连千里奔赴保卫延安,而后在西北战场上与千倍于我军的敌人浴血奋战的战斗历程,歌颂了人民解放军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精神。通过对党中央撤离延安后在西北战场上发生的几场重大战役进行生动的描写,集中笔墨在青化砭伏击战、羊马河、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突围战、沙家店歼灭战和九里山阻击战这些与解放战争的总体设计相呼应的战争画卷之上,展现了在解放战争期间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这一历史发展过程的全貌。这部著作立足于时代背景和历史高度上,以宏观壮阔的场景、气势磅礴的笔触、深刻深邃的哲理,描绘出一幅真实、壮丽的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作为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保卫延安》成为我国当代军事文学的奠基之作。

作者杜鹏程,陕西省韩城县人,1921年出生在韩城县苏村的一户贫农家中。1944年10月加入共产党,撰写和发表过大量消息、通讯和报告文学等。1947年初,调入陕甘宁边区《群众文艺》报社工作。半年后,他作为战地记者被调入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独立第四旅第十团二营六连,亲身感受了解放军转战陕北的艰辛战斗历程。

西北野战军转战陕北的一年,是条件极艰苦、形势极严峻的一年。兵力装备远远不及敌军的西北野战军,与装备精良的国民党胡宗南部在陕北反复周旋和拼杀。杜鹏程到连队几个月间,他所在的二纵即减员过半,六连减员更为严重,由90多人锐减为十余人。即便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西北野战军的广大指战员依然怀着“誓死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的坚定信念,克服物质紧缺、武器装备落后的困难,团结奋战,表现出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杜鹏程亲眼目睹了那些曾与他同吃同住的战友们,那些与他结下深厚友谊的战斗英雄们,在一次次战斗中英勇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其中有长期与他住在一起的战斗英雄王老虎,曾经给过他很多鼓舞的团参谋长李侃,以及曾送给他一条新毛巾的营长盖培枢,都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战友们的不畏生死,为人民而战的崇高思想和英雄行为,给杜鹏程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思想启迪。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人民解放战争展现出的巨大思想伟力又给杜鹏程以极大的精神鼓舞。戎马倥偬中,杜鹏程认为必须要把这段战火纷飞、激情燃烧的岁月诉诸笔尖,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场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以及其中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正如他自己所说:“难道这些积压在我心里的东西,不说出来,我能过得去吗?……也许写不出无愧于这伟大时代的作品,但是,我一定要把那忠诚质朴、视死如归的人民战士的令人永生难忘的精神传达出来,使同时代人和后来者永远怀念他们,把他们当作自己做人的楷模。这不仅是创作的需要,也是我内心波涛汹涌般的思想感情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心境影响下,杜鹏程写就了这篇被誉为“英雄史诗”的《保卫延安》。

小说以1947年3月初人民解放军在山西的一个纵队参加保卫延安的战斗作为开篇。部队接到保卫延安的命令后,千里行军,昼夜奔袭,终于在3月19日赶到延安附近的甘谷驿镇。纵队的官兵们集结在这个位于延安正东80里的山沟中待命,随时准备奔赴前线保卫毛主席。但上级传达的党中央的决策让战士们惊呆了,连长周大勇强忍悲愤之情宣布了毛主席决定主动撤出延安的消息,并向大家解释此举的战略目的。当战士们听闻“我军退出延安”的决定,一时间都红了眼眶,全场恸哭。但当他们理解了毛主席实行战略转移的战略思想后,纷纷握紧手中的枪支发誓:一定要收复延安!即使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战士們对主动退出延安的悲痛不解,到化悲愤为“誓死收复延安”坚定信念为下文几场战役的浴血奋战铺垫了精神基础。

青化砭伏击战,是小说着重描写的一场战役,也是解放战争期间西北战场在主动放弃延安后打的第一场胜仗。小说遵照史实描写了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的总指挥下,采取拦头断尾、两翼夹击的战术,设计布袋型阵型,将孤军冒进的敌第31旅伏击在青化砭的山区。连长周大勇奉命率三团佯装打了败仗,牵着聚集在蟠龙镇的敌主力部队的鼻子,从这个山头爬到那个山头,一直往北,引向四百里外的绥德县。我军乘机收复了蟠龙镇。这次伏击战消灭了四千多名敌军,所缴获的武器装备为我军补充了大量重要物资。青化砭初战告捷,振奋鼓舞了边区军民的斗志,也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敌二十九军军长刘戡因此战役哀叹:“中外战史上有谁像我们这样打糊涂仗。”

书中描写的另一场重要战役是沙家店战役,这是西北战场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一场关键性战役,对应着人民解放军进入反攻阶段的历史进程。此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赓兵团准备渡过黄河进军豫西,陈粟大军也转入外线作战,我军将开始全面大反攻。毛泽东认为,人民解放军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8]小说详细描写了在西北野战军兵力不足且战士们在长期疲劳和饥饿的严峻情势下,我军指挥员采取决定迎合敌人轻敌的心理,利用心理战术让敌人产生错觉而取得胜利的作战方法。经过运筹帷幄综合分析,我军将主力隐蔽集结榆林东南、沙家店西北地区适机行动,同时派遣小部队佯装主力东渡黄河。8月20日拂晓战斗打响,在彭德怀亲自指挥下,我军指战员浴血奋战、不畏牺牲,挡住了敌人援兵的凶猛攻势。这场战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军活捉敌旅长刘子奇和师长钟松,并全歼其整编三十六师,为解放战争的全面大反攻打下了基础。

《保卫延安》所描写的党领导的人民战争场面宏大,诸多战役头绪纷繁,战斗过程残酷激烈,充分表现了在敌强我弱的严峻斗争形势下,无数英雄战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一片土地一片血”的艰难历程。与此同时,杜鹏程所表达的并不仅局限于具体的战役和精神表达,更多的是将西北战场中的每一个战役放在全国解放战争的高度予以表现。作者在对战役的描写中,多次通过对全国战场形势的分析,进而反映陈赓大军渡黄河,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彰显延安保卫战的重要战略意义。因此,它不仅生动形象地勾勒出1947年3月至9月保卫延安战事的全貌,还从侧面展示了整个解放战争的伟大进程,构成了一部有规模和深度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作品。

1948年4月21日清晨,战士们“誓死收复延安”的誓言终于成真,西北野战军收复延安。这一天,延安城外再一次响起隆隆的爆炸声,但这并不是进攻的炮火,而是国民党部队正在城内炸毁物资,准备仓皇撤退。正如毛泽东曾预测的,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仅用了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就成功收复延安。“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的伟大设想,随着解放战争转入全国反攻阶段,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逐步成为现实。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馆员

参考文献

[1]  杜鹏程.  保卫延安[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2]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3][6][7]  毛泽东传(1893—1949)[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2.

[4][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8] 中国共产党简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2021.

猜你喜欢
鹏程西北战役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作战时间横跨开国大典的是哪一次战役?
缠海鞭杆—西北棍
审计意见、真实盈余管理与股价崩盘
英国黑斯廷斯战役
赞美夕阳红
远东战役中的和平天使
晨雾
狭路相逢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