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2021-08-05 09:48梁营
新阅读 2021年6期
关键词:人民战争胜利国民党

梁营

“在敌人面前,在困难面前,绝对不能低头!到山东去,是撤退、钓大鱼,不要看成是我们的失败。以后,你可能还会听到不愉快的消息。不管到什么时候,你千万不要动摇这个信心:革命是一定要成功的,战争是一定要胜利的。”

这是长篇小说《红日》中即将带兵向山东撤退的军长沈振新同爱人黎青惜别时的精彩对话。《红日》于1957年7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部史诗性战争体裁小说取材于解放战争初期,讲述的是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战场粉碎敌人重点进攻的历史事实。

小说记述沈振新率领的一支英雄部队1946年遭遇了第二次涟水战役失利,到全歼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的历史事实,反映了1947年发生在江苏涟水,山东莱芜、孟良崮三次战役的斗争情况。作者通过对山东战场形势变化的全景式描述,真实再现了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由弱到强、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历史性转折,歌颂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人民战争的伟力。

《红日》作者吴强(1910—1990),江苏涟水县人,早年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8月投笔从戎,在皖南泾县云岭村参加新四军,次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新四军政治部宣教部干事、科长,苏中第二分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战火纷飞的年代,吴强一边持枪作战,一边创作了反映部队和根据地生活的作品《皖南一家》《叶家集》等。解放战争期间,吴强担任苏中军区政治部副部长和华东野战军六纵宣传部长,亲历了涟水、莱芜、孟良崮、淮海等多次战役,为他日后创作长篇小說《红日》积累了丰富素材。

1946年10月19日,共歼全副美械装备的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和二十八师3万余人,在飞机、坦克、大炮配合下强攻涟水。第一次涟水战役中,粟裕指挥第一师、第六师、第十纵队英勇抗击,歼敌9000余人,将敌整编七十四师、二十八师击败。一个月后,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利用解放军主力正在准备宿北战役之际,率部再犯涟水。第二次涟水战役中,敌军进攻迅猛,我军驻守涟水的第六师(后改为六纵)与敌整编七十四师交战后,发现敌众我寡,主动撤出涟水。敌整编七十四师紧跟其后,穷追不舍。当时有部队被困城内,未能冲出重围,大部壮烈牺牲,场景悲壮,令人痛心。但令敌军没想到的是,随后我军先在莱芜地区全歼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李仙洲部5.6万人,后又于5月中旬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国民党军精锐主力整编七十四师3.2万余人。

作为一部革命历史小说,《红日》堪称新中国军事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小说以第二次涟水战役的失利为开端,再以莱芜大捷过渡,最后浓墨重彩描写孟良崮战役中,我军歼灭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取得振奋人心的胜利。三次战役转折自然、详略得当,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描述,有力印证了毛泽东有关人民战争思想的正确性和伟大性。

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军民鱼水情,人民的军队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战的;人民也正是战争的主力,他们是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基础。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就是人民战争的胜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其著作《论持久战》中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正是进步因素的代表。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武器在战争中很重要,但不是决定因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而不是物。他还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他认为,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动员全体中国人,使日本帝国主义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这样就可以弥补我们在武器上的落后。在《论持久战》中,提出了一整套动员人民群众,在持久战中不断削弱敌方优势、生长我方力量、以夺取最后胜利的好办法。在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将单纯正面战场变为正面与敌后整体战场,把抗日战争变成一场中华民族一致对外的人民战争。地雷战、地道战、破袭战、麻雀战、水上游击战等,都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创新,各地党组织和抗日武装依靠群众,领导军民大规模开展抗日游击战,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陷日寇于灭顶之灾。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公然撕毁“和平协议”,对各大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发起了全面内战。战争初期,共产党在军事、经济等方面都与国民党实力相距悬殊,战争形势相当严峻。蒋介石当时的兵力,既有正规军的陆军、海军、空军、特种部队,还有非正规军,以及军事院校等,总兵力超过430万人。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只有61万的正规军和66万的地方部队,总兵力才刚过120万人。并且,蒋介石的军队,一半是抗战胜利后接收的日械装备,四分之一是美军援助的美械装备,还有四分之一是混合装备,其中还包括坦克、飞机和舰艇,可谓装备先进、武器精良。由于许多人只看到敌人表面的短期优势,没有看清蒋介石依恃美国的反动本质,低估了人民的力量,对争取解放战争胜利的信心不足。对此,毛泽东指出,“按照蒋介石的方针,是要打内战的。按照我们的方针,人民的方针,是不要打内战的。不要打内战的只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可惜不包括蒋介石和国民党。”“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所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1946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对目前时局的指示,要求“减租、生产两件大事,一切地方须抓紧推动”,“务必在今年内获得空前巨大成绩,造成解放区不可动摇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不怕任何反动派的破坏”。正是我们在解放区建立了强大、稳固的群众基础,才使得人民解放军即使面对装备先进的国民党王牌军队,也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事实正是如此,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充分发挥人民军队的本色,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对国民党军队交替使用运动战和游击战,使蒋介石和国民党将领们十分头痛,难以应付。

拨开云雾见《红日》。通过这部小说,读者可以了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能够击溃有着美国支持、装备优良的国民党部队的最重要原因——这支军队是人民的军队,赢得了人民的广泛支持。而蒋介石的“御林军”七十四师的覆灭不是偶然,国民党的溃败更不是偶然,只因他们被人民所抛弃,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红日》着重表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人民战争的观点。无论是描写涟水战役的守卫战,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的包围战、攻坚战,还是记述这期间零星发生的各种中小型战斗,无不关系战争与人民的关系,突出了人民的力量。

小说开头第二次涟水战役失利后,解放军由苏北向山东战略转移时,不少出身南方的战土不忍离开家乡,在即将离开苏北时,他们争着再喝一碗家乡的水。不少战士脱下脚上的青布鞋,用光脚板行走。有人是了节省鞋,有人却是热爱乡土。新战士张德来就说,让脚板子跟黄土地多亲几个嘴吧!当解放军进入山东境内,战士们都感到很惊喜,当地老百姓和南方一样,对解放军官兵给予了热情接待:“庄口上摆了大缸的茶水,锣鼓‘铿铿锵锵地响着,欢迎路南来的部队。队伍刚坐下来,还没有进屋子,妇女会、儿童团的队伍,就敲打着锣鼓,一路跳着秧歌舞,来到队伍休息的广场上。”队伍还没有进屋子,群众早就把草铺打好,地上也清扫得干干净净。老大娘不仅把喝茶的水烧好了,甚至连洗脚的水都烧好了。另外,还给战士们准备了炒花生。

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解放军离开村庄后,一个农民在房子里发现一支钢笔,竟然追了两天,把他认为与革命有着重要关系的钢笔,交还给了部队——“他认为这样做有助于取得胜利和和平”。人民子弟兵出身于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正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最大法宝。

与之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军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小说中描述了莱芜战役前,被国民党军队占领了家乡的老百姓像躲避瘟疫一样逃離家乡的情景:“有个五十来岁的人,躺在一块门板上,头上裹着层层的布,血浸透到布外面来。老太太和两个女孩子,坐在旁边泪涕交流地哭着。队伍移让出一间屋子,给受伤的和难民们安身。从这批难民的口里了解到,敌人正在砍伐树木,拆毁房屋,构筑工事,同时拉牛、宰猪,翻箱倒罐地进行抢劫。这个受了伤的人,挨了国民党匪军的殴打。”

实践得真知。人民群众正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总结出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战争就是保卫自己家园和生命财产的战争,所以他们从心底里拥护代表自己利益的人民军队,无论情况多么紧急、多么困难,人民群众都要粮筹粮、要物筹物、要人力有人力!

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在山东沂蒙孟良崮地区浴血奋战三天三夜,全歼国民党军王牌主力整编七十四师,挫败了蒋介石重点进攻山东的计划,彻底扭转了华东战局。

有数字统计,在整个孟良崮战场上,山东支前民工总数达到了69万人,其中,一线随军民工7.7万人,二线民工15.4万人,还有近46万人的后备支前民工。他们有的推着独轮车运送粮食、弹药和被服,有的抬着担架帮助救治伤员。所以,华东野战军虽然艰苦,但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支援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国民党军队的装备优势。

1947年7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解放战争转入全国性战略反攻阶段。刘邓大军依靠人民群众,艰苦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轮番进攻,到11月共歼敌3万余人,建立了33个县的民主政权。刘伯承将胜利的原因总结为“我们所依靠的是人民,蒋介石依靠的是碉堡。人民军队能够在大别山站住脚、扎下根,依靠的正是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

军旅作家王树增(1952—)在《解放战争》一书中,记载了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被俘后看到的情景:“第十二兵团11月由确山出发,经过豫皖边境时,老百姓逃避一空,几乎连个带路的向导都找不到……当了俘虏,但见四面八方,熙熙攘攘,行人如织,家家有人,户户炊烟,铺面上有卖馒头、花生,烟酒的。一辆辆大车经过,有的车上装着宰好刮净的肥猪,想是犒劳解放军的。我以前带着部队经过,连一撮猪毛都没看见,现在怎么有了,真是怪事。解放军和老百姓住在一起,围着一个锅台烧饭,同槽喂牲口,除了便衣与军装不同,分不出军民的界限。”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决战阶段。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先后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也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据统计,在三大战役中,动员民工累计880万人次,人民群众出动支前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余副,牲畜260余万头,粮食4.25亿公斤。其中淮海战役中,每个作战纵队随军行动的担架有500副,每副担架配备民工5人,还准备了7500副备用机动担架。运送到战场上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山东的妇女、儿童、老人点灯熬油,昼夜不停地用最原始的石磨磨出来的。每一担粮食和弹药,都是民工们一路精心呵护、长途跋涉运送到解放军手中的。有一名叫唐河东的民工在运送粮食时,把每一站地名刻在一根竹棍上。等到把粮食交到解放军手中时,那根竹棍上已经刻了88个城镇和乡村的名字。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再次强调:“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馆员

猜你喜欢
人民战争胜利国民党
坚持就是胜利
快过关了
国民党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坚持
胜利的手势
人民战争理论的伟大实践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浅析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国民党只有革新才能赢回民意
新形势下对人民战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