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风格性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021-08-05 20:22於睿
速读·中旬 2021年8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教学

◆摘  要: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地域都有着代表该地区文化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为舞蹈艺术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集中体现了民族的审美与意志,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本质是通过民族民间舞蹈传承民族地区的文化内涵,将民族民间舞蹈与民间文化有机地结合,弘扬民族地区优秀文化和民族情感。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以“风格性”为切入点,将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情感等渗透进课堂教学内容中,加强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把控,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赋予民间舞蹈课堂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风格性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

(一)对“风格性”的认识

在中华民族这片辽阔的领域上,各民族因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差异,形成独特的民族个性;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各个民族舞蹈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民族特点,展现民族积淀了千百年的历史文化。因此,想要掌握某一民族的风格特征,要先了解其民族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生态环境等,再深入了解其民族的舞蹈种类及动作套路,以及与之相匹配的音乐、道具、服饰的使用。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课堂中,应以“风格性”为切入点,突出其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及审美要求,强化民族性格,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民间舞蹈的内涵和少数民族情感,突出“风格性”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什么是“风格性”?在《中国舞蹈词典》中这样界定风格性一词:“‘风格性就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是民族文明与文化、心态与情感的深厚积淀。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民族指向性更准确,风格性更明确。因此,如何将民族的风格性融入到平时的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这需要民间舞教师具备对民族文化背景的认知,以及对具有民族风格性动作的捕捉能力,才能更直接地抓住其民族风格韵味,更准确地把握其民族的审美特点,更迅速地将自身融入其民族情感当中。

(二)“风格性”教学的必要性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课堂中,应该重视对某一民族风格性的掌握,并将各个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在学生的动作中展现。在当下的本科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是示范—模仿式教学,即口耳相授、形体相传。这种教学形式在舞蹈实践教学中以最形象、最直接的方式将身体技能传授给学生,并在短时间内可以得到较完整反馈,使正确的动作得以强化,错误的动作得到纠正,课堂教学效果在短时间内得以大大提升。但是这种高效的教学效果掩盖了舞蹈文化在舞蹈实践教学中的核心作用,导致课堂教学以形式为主的倾向,而以文化为支撑的风格性则渐渐缺失。众所周知,民族民间舞蹈以风格的巨大差异来区分各具特色的民族舞蹈种类,如:热情奔放的维吾尔族舞蹈在身体姿态上强调昂首挺胸、立腰拔背,给人一种高傲、自信的感觉;而含蓄内敛的朝鲜族强调内在呼吸与身体的配合,彰显出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不同的民族情感、民族心理、审美特征都有着不同形式的表达,这正是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之处,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看民族民间舞蹈,都会发现它独具特色的风格特征,感受其深厚悠久的文化内涵,并被其民族情感深深打动。因此,想要准确地掌握各民族不同的风格特征,不能只停留在动作层面,必须了解其民族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民族性格,以此在舞蹈时才能准确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用饱满的情绪表达出其民族情感。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针对“风格性”的教学方法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是一个非常艰难又漫长的过程,在大多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课堂中,教师按照教材中单一动作、短句到组合的模式进行教学,在不断地细化动作之后,学生的动作逐渐地靠近其民族感觉,但却总缺少民间韵味——“风格性”。因此,教师需要在各个方面都进行思考、学习、研究,不断地探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使学生清楚了解该民族的文化内涵,准确地表达出该民族的民族情感,这才是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最本质、最实质的表达。

(一)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课堂中,最常见的教学方法不外乎是“言传身教”、“口传身授”,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动作的方式,将教材中提炼加工后的民族民间代表性动作传授给学生,使其掌握某一民族的基本動律、基本动作套路等。舞蹈界前辈们将民间采集、加工、提炼的最具有代表性、风格性的动作整理、分类成具有权威性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并且对学生的年龄、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编排出阶段性教材。民族民间舞蹈教师从初步学习教材到熟练掌握,一直到教授学生教材组合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研究、推敲的学习过程。

但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师来说,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应深入民间采风调研,唯有实实在在地进入当地去感受这一民族的生活习俗是什么,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民族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情感。例如,生活在黑土地上的东北人民性格泼辣热情,从基本动律的艮劲儿到手巾花快速翻转的利索劲儿,都体现出东北人名泼辣果断、刚强不屈的性格,舞蹈家们用精炼的话语将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归纳为“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相反,生活在风景秀丽的云南边陲的傣族人民细腻、柔媚、活泼,从舒缓、安静的动律到柔美的舞姿,都展现出傣族人民平和、善良的性格。因此,想要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更准确地展现“风格性”,首先教师应该多次“深入民间,扎根民间”,在不同的地域感受不一样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只有将自身完全地投入于其民族文化中,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声情并茂地描述资深的所感所悟,让学生了解其民族文化、感受民族风格韵味,才能更真实地让学生体会了解学习的民族情感,在组合以及舞蹈作品的情感表达上才会更投入,诠释出的作品才会更打动人。

其次,教师应该多研究、多钻研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内容。如何上好一堂民族民间舞蹈课这个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地思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难点等。从最基础的备课,开始,教师应对其要教授的民族的基本知识(地理环境、舞蹈种类以及流传地区、民族服饰、音乐、道具等)进行全面的了解,紧接着对其民族的基本动律、基本手位、基本步伐进行分解剖析,选择最具有训练价值、代表性的动作加强练习,在不断地强化动作的风格韵律过程中,让学生来感受其民族审美取向和民族情感,更准确、更迅速地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

最后,教师需结合当下舞蹈教学的现状,与自身的教学相结合取长补短,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一直以来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常重點强调动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从整体的课堂效果来看是非常赏心悦目的,但往往容易忽略民族民间舞蹈一个显著的特点——“自娱性”,民间艺人在生活中发自内心地舞动,用身体表达出心中的所思所想,因此,过度地规范动作可能会限制住学生的想象力。笔者认为在规范动作标准的同时要强化动作的风格性,每个学生对动作的理解程度不一致,降低动作的标准要求,着重强调动作的风格韵味,让学生的身体产生民族文化记忆。所以在遵循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用民族文化的舞蹈语言进行不断地发展创新,运用生活场景再现、观看视频照片等方法,启发学生对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情感。

(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

作为课堂中占据主体地位的学生来说,教学成果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因此,笔者认为在舞蹈课堂中学生应该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具备民族民间舞蹈基本体态动作的基础。经过多年的采集、梳理、归纳,舞蹈界的前辈们将诸多民族民间舞蹈体态动作进行了总结,例如:东北秧歌的体态直立、重心前倾,东北秧歌的独特韵味就在于从下肢步伐带动上肢以及手巾花的艮劲儿;藏族的基本体态微微含胸、懈胯,藏族舞蹈最突出的风格性标志就是膝关节的屈伸和颤动,这些都是前辈们多年积累出的经验,学生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初步了解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跳法,为今后学习、研究民族民间舞蹈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要深入学习民族文化内涵。民族民间舞蹈是劳动人民生活的产物,它离不开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民族审美的影响,而现如今大部分的学生只注重实践部分,容易忽略民族文化方面的学习,造成在表演中只注重动作造型,学于表面。例如:胶州秧歌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封建社会时缠足束缚着中国妇女们的身体、思想,这种生活习惯也潜移默化到舞蹈中,形成胶州秧歌“拧、碾、抻、韧、扭”、上身撒得开脚下收得紧的风格特点,充分展现女性柔韧、含蓄之美。同样是上肢动作大于下肢动作的蒙古族,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大大地限制了下半身的动作,因此加强上半身的动作幅度,从丰富的肩部动作到多变的手臂动作,都展现出蒙古族人豪放不羁的民族性格。因此,在民族民间舞蹈学习中,需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舞蹈学习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学习,理论知识能为舞蹈本身提供更深层次的文化支撑。

最后,想要牢牢地抓住其民族的风格性特征需要培养民族情感。在舞蹈表演中,最关键的就是情感表达,肢体的表达与情感的表现二者融合,整个舞蹈作品才是完整的、丰满的。而民族民间舞蹈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需要学生对所学习的民族有多方位的了解,以及多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在既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生发出自身的想象力,才能达到舞时共情,将自身融入于其民族之中,让观者感受其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淳朴的民族情感和独特的风格特征。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拥有众多风格迥异的民族民间舞蹈种类,要想使其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就需要当代文艺工作者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性思维对其加以保护、发展和弘扬。作为民族民间舞蹈的教育者、传承者,我们都懂得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不仅仅是动作的复制,而是对民族文化的综合认知。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突出风格性的重要地位,能够更好地发展和弘扬优秀民间舞蹈,应在探索和创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艺术魅力,使其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可以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11-215.

[2]贾安林,钟宁.中国民族民间舞初级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钟宁.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级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4]刘媛.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风格性”分析[J].艺术评鉴,2019(18):131-132.

[5]裴亚建.论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的“风格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8.

[6]张靓靓.浅谈风格性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本质魅力[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1(03):18-20.

作者简介

於睿(1996.02—),女,汉族,浙江衢州人,研究生在读,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浅析技巧训练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重要性
民族民间舞蹈中呼吸与情感的处理与运用
当前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研究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探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式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