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海河流域持续干旱,河库枯竭、水源奇缺,北京、天津、唐山地区用水紧张,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天津市,遭遇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水荒,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屡屡告急,经济生产严重停滞不前,人民群众只能靠含盐量约1000mg/L的苦涩咸水来维系生活,故有“自来水,腌咸菜”之说,人民生命健康受到极大危害。危急时刻,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兴建引滦入津工程。
引滦入津工程由引滦枢纽工程和引水隧洞、输水总干渠等组成,是集工业和城市供水、防洪、生态与环境保护、农业灌溉、发电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群。引滦枢纽工程坐落在河北省迁西县境内的滦河干流上,由潘家口水利枢纽、大黑汀水利枢纽和引滦枢纽闸三部分组成。潘家口水利枢纽控制流域面积33700km2,水库总库容29.3亿m3,1975年开工建设;大黑汀水利枢纽位于潘家口水库主坝下游30km处,水库总库容3.37亿m3,1973年开工建设;引滦枢纽闸是引滦入津工程和引滦入唐工程的咽喉,位于大黑汀水库下游500m处,通过引滦总干渠与大黑汀水库相接,1982年开工建设。1983年9月,引滦入津工程通水,滦河水通过输水干渠经河北省迁西县、遵化市进入天津市蓟县于桥水库,再经河道、专用渠道进入水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个大型跨流域引水工程开始全面发挥效益。
引滦入津工程通水至今,累计为天津输水202.16亿m3,保证了天津市人民生活和工业用水,大大缓解了天津市的供水紧张局面,改善了生活生产用水水质,减轻了地下水开采强度,彻底结束了天津人民喝苦咸水的历史,使天津市区地面下沉趋缓,促进了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改善,缓解了京津地区水资源危机。引滦入津成为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
大黑汀水库
潘家口水电站厂房施工
1982年5月11日, 钱正英按动引滦入津工程开工炮电钮
潘家口水库
引滦入津工程结束了天津人民喝苦咸水的历史
1983年9月,引滦入津工程建成通水,引滦分水闸向天津放水
潘家口水库主坝施工全貌
潘家口水库主坝施工
潘家口、大黑汀水库网箱清理
引滦入津分水闸
2000年后,由于潘家口、大黑汀水库网箱养殖大规模发展,水库水质急剧恶化,天津市、唐山市饮水安全面临威胁。为彻底消除水库网箱养殖造成的水体污染,国家多部委联合津、冀两地人民政府积极推进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2016年开始,河北省下大力气清理网箱养鱼,2017年网箱清理后,潘家口、大黑汀水库水质明显改善。近年来,海委不断强化潘家口、大黑汀水库水源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推动水库水质逐步恢复到Ⅲ类,有效保障了引滦沿线饮水安全,引滦水源保护迈上新台阶。
引滦入津工程是为人民而建的伟大工程,也是由人民建设而成的伟大工程。为了支持工程建设,数万库区移民舍小家、为大家,放弃了祖祖辈辈生存的土地和家园;数百家单位参加建设,全国20多个省份对引滦入津工程予以支援,将近100万工农商学兵和干部参加了义务劳动。其中被称为引滦入津“卡脖子”工程的引水隧洞,在建设者们的不懈努力下,仅用了1年4个月便完成了原计划两头开挖也要15年才能完成的任务量,以日掘进6.8m的速度,创造了当时的全国最高纪录。工程建设者们历尽艰辛、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多次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国家相关部委的嘉奖和表扬,甚至有建设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许多工程建设者在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建成后,直接就地转变为工程管理者,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引滦工程管理局就是在引滦建设历史中沿革而来,多年来扎根深山库区,持续为引滦入津工程奋斗拼搏。正是在这种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工程建设中,铸就产生了“为民造福、顽强拼搏、严肃认真、勇于创新、团结协作、雷厉风行”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引滦人为引滦事业的蓬勃发展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