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领导下水利事业成就辉煌

2021-08-05 01:51:30陈茂山
中国水利 2021年13期
关键词:水利水资源工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治水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还是新时代,党领导下的水利事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以服务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使命,适应我国国情水情特点,适应各个时期国家中心工作需要,不断优化调整治水方针思路和主要任务,革故鼎新,攻坚克难,以举世瞩目的治水成效支撑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党领导下的百年治水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经四个时期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党领导下的水利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党领导我国的革命事业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在江西瑞金、陕西延安,党领导建立了革命政权,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红色根据地的水利事业,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连年丰收,有效解决了广大军民的粮食问题,为根据地建设、红色政权稳固和革命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早在中央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就对水利工作非常重视。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在中央土地人民委员部专门设立山林水利局,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负责水利建设事业的机构。从此,苏区的山林水利工作朝着有计划有规模的方向发展。临时中央政府先后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山林保护条例》《怎样分配水利》等法规,合理分配山林水利资源,促进水利和农业的发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组织法》规定从乡至省均设立水利机构,“管理陂圳、河堤、池塘的修筑与开发,水车的修理和添置,山林的种植、培育、保护与开垦等”。这一时期,毛泽东首次提出著名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科学论断,亲自带领区乡政府干部,勘山察水寻找水源,修筑水陂、水圳,开挖水井。苏区干部身体力行,带动广大军民开渠筑坝,打井抗旱,车水润田,解决了许多水利问题。

延安的13年,党领导下的水利事业迅猛发展。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治水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水利工作从一家一户的传统模式转变为政府有组织地推进水利工程建设。1939年《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规定,“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良耕种,增加农业生产,组织春耕秋收运动。”边区政府每年制定年度经济建设计划都强调,要“广泛发展水利”“多修水利”“把修水利作为重要工作之一”。特别是随着大生产运动进入高潮,水利工程规模从小微化向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小中型方向转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拨出专款修建水利工程,大力倡办民间小型水利,建成延安裴庄渠(幸福渠)、子长渠、靖边杨桥畔渠、绥德绥惠渠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和数量众多的小型水利工程。南泥湾从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开发成陕北的“好江南”,水利建设发挥了关键作用。得益于兴修水利,边区水利灌溉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迅速增加,水浇地从1937年801亩增加到1943年41109亩,粮食产量由100万石左右增加到200万石以上,边区军民基本实现丰衣足食。1946—1949年解放战争期间,山东与冀鲁豫两解放区的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克服战争时期困难,修复黄河堤防,组织防汛,战胜洪水,开启了人民治黄新篇章。

百年水事掠影

1923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第九章“共产党之任务”中专门列出“改良水利”,第一次把水利纳入党的纲领

1931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规定“一切水利、江河、湖沼、森林、牧场、大山林,由苏维埃管理,来便利于贫农中农的公共使用”

1934

毛泽东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作《我们的经济政策》报告,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论断

1946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设立冀鲁豫解放区治河委员会,后改称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1949年6月,华北、中原、华东三大解放区成立三大区统一的治河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1950年1月,黄河水利委员会改为流域机构

194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中第34条为“应注意兴修水利,防洪防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在北京成立,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设立的政府部门之一。1958年,水利部、电力工业部合并为水利电力部。1979年,水利电力部撤销,分别组建水利部和电力工业部。1982年,水利部、电力工业部合并为水利电力部。1988年,水利电力部撤销,重新组建水利部和能源部,水利部作为国务院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统一管理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水利会议——各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明确水利建设基本方针为“防止水患,兴修水利, 以达到大量发展生产的目的”

1950

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

中央防汛总指挥部成立,办公室设在水利部

淮河流域发生大水,毛泽东四次作出批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淮河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治理的大河

1951

1952

引黄灌溉济卫一期工程竣工,改名为“人民胜利渠”,揭开了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的序幕

毛泽东视察黄河,嘱咐“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治理开发长江的第一个大型工程——荆江分洪第一期工程全面开工,30万军民以75天的惊人速度建成一期主体工程

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这一时期,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和日益增大的粮食生产压力,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气壮山河的兴修水利大会战,建成一大批防洪灌溉基础设施,有效医治了战争创伤,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1963年海河流域发生大洪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掀起党领导下大规模群众治水运动。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民工为主力的治河大军凭借一双双手、一把把铁锨、一辆辆独轮车,形成了海河“分区防守、分流入海”的防洪格局,初步控制了洪水危害,确保了华北城乡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水利残缺不全、江河泛滥成灾的落后局面,治理水旱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恢复农业生产,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把兴修水利、防洪抗旱、疏浚河流等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7年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建设提出“必须切实贯彻执行小型为主,中型为辅,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兴修大型工程”方针。这一时期,水利工作的重点是防洪排涝,整治河道,恢复灌区。1949年、1950年,淮河接连发生流域性洪水,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明确“蓄泄兼筹”治淮方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就大江大河治理作出的第一个决定。1951年,毛泽东亲笔题词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伟大号召,把大规模治淮推向高潮。1950年黄河下游开始实施大堤加培工程,每年投入劳力20万~25万人,宽河固堤,废除民埝,扩大河道排洪能力。1952年毛泽东视察黄河,指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掀起大规模治理黄河的高潮。此外,依靠群众广泛兴修农田水利,全国灌溉面积发展到4亿亩。

“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是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十年,虽然经历曲折,仍取得了无可否认的巨大成就,农田水利建设等许多工作都是在那个年代开始布局的。在党中央《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鼓舞下,全国农村首先掀起大搞水利建设的高潮。1958年《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水利建设“以小型工程为主、以蓄水为主、以社队自办为主”的“三主”建设方针,成为大跃进时期水利建设的发展方略。

1960年,党和国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水利工作提出了“发扬大寨精神,大搞小型,全面配套,狠抓管理,更好地为农业增产服务”的“大、小、全、管、好”工作方针。全国性规模空前的群众性水利建设运动取得很大成绩,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许多重大工程,如丹江口水利枢纽、青铜峡水利枢纽、刘家峡水利枢纽、北京密云水库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工建设的。“大跃进”时期连续两年的冬春修中,上亿劳动力投身水利建设,共修建900多座大中型水库,农田灌溉面积发展到5亿亩。

(3)模型数据传递受阻。BIM技术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信息的传递与组合,使设计和施工达到无缝衔接的目标。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为了便于单个预制构件的出图与工程量统计,通常会对项目中的构件进行拆分,并通过链接的形式拼装起来,但Revit软件并无文件信息提取功能,使整个建筑中模型数据的顺利传输受到极大阻碍[2]。

东江—深圳供水工程是党中央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20世纪60年代,上万名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心系香港同胞,不惧艰难困苦,克服重重挑战,建成全长83km的宏大供水工程,极大缓解了香港的用水困难。50余年来,先后四次对供水线路进行扩建、改造,使供水能力提升30多倍、水质安全得到根本保障,惠及沿线各地,满足香港约80%的淡水需求,成为保障香港供水的生命线。左图为深圳水库修建工地,右图为建成后的深圳水库

“文革”十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较大起伏,但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包括水利在内的各项工作在艰难中取得重要进展。在“农业学大寨”和“以粮为纲”精神带动下,水利建设继续贯彻“三主”建设方针和“大、小、全、管、好”工作方针,治水规模和投入进一步扩大。水利建设在三线建设中成果显著,甘肃刘家峡水利枢纽、湖北丹江口水库建成投产,葛洲坝水电站开工建设。全国范围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广泛开展,治水和改土相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农田灌溉面积增加到6.7亿亩。

百年水事掠影

1954

我国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规定水流属于国家所有

我国第一部流域综合利用规划——《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编制完成

我国第一座大型山谷水库——官厅水库竣工

长江、淮河流域发生百年未遇的大水灾。灾区党委和政府迅速动员,组织群众转移,开展以工代赈、生产自救,取得抗洪斗争的胜利

1955

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揭开人民治黄事业新篇章

1957

黄河干流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

国务院成立水土保持委员会

1958

北京密云水库、新丰江水电站、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丹江口水利枢纽、刘家峡水利枢纽、安徽淠史杭灌区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

1963

海河发生洪水,毛泽东为河北抗洪抢险斗争展览会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到1973年11月,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及南运河等五大河系和徒骇河、马颊河等骨干河道得到普遍治理

1964

为解决香港淡水供应困难而兴建的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开工。1965年正式向香港供水

1965

河南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成的“人造天河”——红旗渠实现总干渠通水

1969

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就其扬程、流量、装机容量、多梯级综合评价,被誉为“中华之最”

1970

中共中央批准兴建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1988年12月,“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

1972

国务院成立官厅水库水源保护领导小组,对上游污染源进行治理,成为我国水污染治理起步的标志

黄河下游河道第一次发生明显断流

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转型,水利战略地位不断强化,从支撑农业发展向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转变,可持续水利、民生水利得到重视和发展,水利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改革开放初期,逐步明确了“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水利工作方针,确立了“全面服务,转轨变型”的水利改革方向,提出以“两个支柱(调整水费和开展多种经营)、一把钥匙(实行多种不同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作为加强水利管理、提高工程经济效益的中心环节,农村水利、水价、水库移民等领域探索出台改革措施。1985年国务院发布《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标志着水利工程从无偿供水转变为有偿供水。198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电力部关于抓紧处理水库移民问题的报告,明确开发性移民的方向。这一时期,相比国民经济其他基础设施部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放缓,水利投资甚至出现负增长,水利建设受到较大影响。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水资源的经济资源属性日益凸显,水利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1991年国家“八五”计划提出,要把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放在重要战略地位。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把水利摆在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在建设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水利投资由国家投资、农民投劳的单一模式转变为中央、地方、集体、个人多元化共同投入,水利投入不足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缓解。这一时期,大江大河治理明显加快,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万家寨等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治淮、治太、洞庭湖治理工程等取得重大进展,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发展,新增灌溉面积8000多万亩。依法治水加快推进,水法、水土保持法相继颁布施行。

世纪之交,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水利发展进入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加快转变的重要时期。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水利建设要“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水利工作方针。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水资源同粮食、石油一起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提高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予以重视。2011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水利,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强调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这一时期,水利投入快速增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开展,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相继开工,新一轮治淮拉开帷幕,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程全面推进。水利改革向纵深推进,水务一体化取得重要进展,东阳-义乌水权协议开启我国水权交易的先河,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实施。

百年水事掠影

1976

《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编制完成

1979

全国第一次水资源评价工作开始,同时进行全国、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四级水利区划工作

1980

第一次全国农村人畜饮水工程会议召开

水利部在山西吉县召开13省(自治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座谈会,小流域综合治理成为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途径

1982

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工作条例》

1983

国务院批转“关于积极发展小水电,建设中国式农村电气化试点县的报告”,同时批转“全国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名单”

我国第一个远距离引水城市供水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建成通水

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颁布实施

农村饮水解困正式列入国家规划,标志着农村饮水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85

国务院发布《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标志水利工程从无偿供水转变为有偿供水

1988

新中国第一部全面规范水事活动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施行,我国走上依法治水轨道。先后于2002年、2009年、2016年进行修订

1991

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兴修水利是治国安邦的百年大计

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实施19项治淮和10项治太骨干工程

我国水土保持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施行

1993

国务院颁布《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制度全面实施

全国第一个水务局——深圳市水务局组建

1994

国务院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把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作为奋斗目标之一

1995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水利摆在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节水列在资源节约的首位

百年水事掠影

我国第一部流域水资源保护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颁布施行

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颁布,1998年1月1日起施行

我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第一项产业政策——《水利产业政策》颁布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成功实现大江截流。2012年7月4日,三峡工程最后一台70万kW巨型机组正式交付投产

1998

长江、嫩江、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团结奋战,800多万人参加抗洪抢险,取得了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

1999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心下,水利部自1999年起,相继在黄河、黑河和塔里木河有关地区实施全流域统一调水,三河调水工作取得成功,被称为“一曲绿色的颂歌”

2000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水资源同粮食、石油一起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提高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建立节水型社会

全国首家省级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单位上海市水务局成立

2001

国务院相继批复《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黑河水资源综合治理规划》《塔里木河水资源综合治理规划》,组织完成全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

2002

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

国务院批准发布实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第二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开始,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启动

黄河进行历史上首次大规模调水调沙试验

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提出先期实施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西线工程先继续做好前期工作。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江苏省、山东省施工现场同时举行;2013年11月15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2004

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提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治水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水利工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着力重塑人水关系,“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成为水利改革发展的主线,水资源制度体系、管控体系、法治体系更加严密、精准和有效,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对水利工作的重视前所未有。2016—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长江沿线考察,就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召开3次座谈会,推动沿江省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9—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4次考察黄河,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习近平总书记还考察了安徽淮河治理、吉林查干湖南湖生态保护、昆明滇池保护治理和水质改善情况,以及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等国之重器发挥作用情况。特别是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18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关于保障国家水安全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传统的治水理念和思路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全新的治水思路引领水利改革发展步入快车道。在水利建设方面,三峡工程持续发挥巨大综合效益,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先后通水,淮河出山店、西江大藤峡、河湖水系连通、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程等加快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江河流域防洪体系,优化了水资源配置格局,筑牢了国计民生根基。2014年国务院确定172项节水供水重大

水利工程建设,2020年国务院部署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巨量水利投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水利工程促就业稳增长保民生作用凸显。在水利改革方面,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立,从宏观到微观的水资源管控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明显增强;2014年全国水权改革试点启动,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水权水价水市场改革深入推进;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投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结构更趋合理;《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颁布实施,开启了流域管理有法可依的崭新局面。

自2000年开始,国务院决定对“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水量统一调度。向额济纳绿洲和居延海集中输水,使干旱多年的额济纳绿洲得到有效灌溉,地下水水位明显回升,部分濒临死亡的胡杨以及消失多年的甘草和芦苇等植物又开始复苏,曾经的沙尘源额济纳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一时期,党领导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水问题。我国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持续提升,有效应对1998年以来最严重汛情,科学抗御长江、淮河、太湖流域多次大洪水、特大洪水;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83%以上农村人口用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农村群众为吃水发愁、缺水找水的历史宣告终结;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全面实施,“节”“控”“调”“管”多措并举,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建立,上百万名党政领导干部参加到江河治理中,河湖面貌焕然一新。

随着信息化技术发展,流域管理措施不断创新。太湖流域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流域信息资源充分整合,构建全要素动态感知监测、太湖大数据、业务支撑等平台,智能应用系统及基础设施等关键内容,提高流域治理与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水平和协同能力

历经百年,党领导下的水利事业成就辉煌、举世瞩目——

在防洪减灾方面,基本建成以堤防为基础、江河控制性工程为骨干、蓄滞洪区为主要手段、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灾体系,洪涝和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分别降低到0.28%、0.05%,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明显增强。

在水资源配置方面,以跨流域调水工程、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为框架的“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初步形成,全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超过8700亿m3,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全国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8%。

在农田水利方面,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到10.37亿亩,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在水生态保护方面,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生态补水、水土流失防治等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扎实推进,水生态环境面貌呈现持续向好态势。

在水利管理方面,初步形成以水法为核心的水法规体系,基本形成统一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以及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的水利管理体制机制,依法治水、科学治水更加有力。

在水利改革方面,水权水市场制度建设、水价改革、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等领域的改革深入推进,成效显现。

在水利科技方面,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在泥沙研究、坝工技术、水文监测预报预警、水资源配置等诸多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百年水事掠影

2006

国务院发布《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水资源许可取得和有偿使用纳入系统化规范化轨道

第一部关于大江大河流域水量调度管理的立法——《黄河水量调度条例》正式施行

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公布,填补了我国水文立法的空白

2008

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水利部举全部之力、全行业之力投入抗震救灾,唐家山堰塞湖成功排险,创造了世界上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

2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公布施行

2010

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通知》,2010—2012年开展为期三年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

2011

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正式公布,这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

我国第一部流域综合性行政法规——《太湖流域管理条例》正式施行

2012

《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发布,划定了水资源利用管理的“三条红线”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

2013

七大流域综合规划全部获国务院批复

水利部印发《关于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作的指导意见》

201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就我国水安全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

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加快推进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决策部署

2015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联合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的实施意见》

百年水事掠影

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16

习近平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国家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位。2018年,习近平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2020年,习近平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海南三亚召开,正式启动澜湄合作机制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

国家级水权交易平台——中国水权交易所在京开业

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方案》,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开始全面实施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要求全国到2020年年底全面建立河长制。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湖泊实行湖长制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湖长体系。2018年,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建立

20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水利摆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之首;提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节水成为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

2018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对水利部职责进行优化

2019

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联合印发《国家节水行动方案》

水利部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

习近平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20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2020

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标志性工程——大藤峡水利枢纽正式下闸蓄水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安排

全国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从7个版块12个方面对水利改革发展进行了安排部署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2021年3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部全国性流域立法

水利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水利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为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满足春耕生产用水需求、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撑

2021

国务院同意调整完善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个部门组成,水利部为牵头单位。国务院分管领导同志担任联席会议召集人,水利部主要负责同志和国务院分管副秘书长担任副召集人

由20个成员单位组成、水利部部长任召集人的节约用水工作部际协调机制建立

习近平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正式投产发电

猜你喜欢
水利水资源工程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珍惜水资源 保护水环境
中华环境(2021年8期)2021-10-13 07:28:34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智能城市(2018年7期)2018-07-10 08:30:30
浅议我国水资源的刑事立法保护
子午工程
太空探索(2016年6期)2016-07-10 12:09:06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