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世婧 陈志斌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天津)
[提要]本文选取中国制造业数据,基于反映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和出口创汇表现的指标,利用四象限图对我国制造业行业的优势产业进行分析和识别,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分行业呈现出不同表现,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下游位置。中国制造业企业应把握“十四五”规划机遇,将国内市场作为行业发展的首要支撑,结合“双循环”发展战略,稳固国内市场,提供出口贸易动力。
我国经济在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各经济指标出现了联动性背离、经济结构分化的明显趋势,总体层面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供给不足。而有关我国经济结构出现的问题在低附加值产业中表现尤为凸出。
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已经超过全球总量的20%,是美国、日本、德国三国数据之和,但是80%以上关键技术依然依靠进口。随着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世界各国参与生产分工的不断细化和深化,参与全球价值链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按照国内学者的研究发现,参与全球价值链使得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得高质量的进口中间产品,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环节的企业知识吸收动力不足,技术外溢性不显著,这类企业往往缺乏创新动力,将大量资金和资源投入建设已有的生产环节,产生“俘获效应”。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环节的优势制造业行业、测度行业出口创汇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果按照传统的对外贸易方式计算,部分中间产品的价值被重复计算,因此高估了跨国贸易总额。而Koopman提出的附加值贸易理论解决了产品在流传过程中被重复计算的问题,清晰地展现了世界贸易的投入产出状况。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一是在科学的贸易附加值统计框架下测算了中国制造业产业的参与程度;二是本文引用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TSC指数两个指标,并利用四象限分析法将两个指标结合起来对我国制造业优势产业进行行业纵向和时间横向的识别与分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由OECD和WTO基于世界投入产出在2013年正式对外发布的附加值贸易数据,进一步测算了同一年份不同国家的相关指标和我国不同年份的相关指标。
(一)全球价值链参与指数
其中,IVi表示i产业的间接附加值出口;FVi表示国外附加值;Ei表示总出口。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标用于衡量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高低,指标数值越大,则参与度越高。公式的前半部分衡量产业的间接附加值,也被称为价值链前向参与度;公式后半部分用来衡量产业的国外附加值,又被称为价值链后向参与度。然而,参与度的高低只是反映了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贸易增加值份额的大小,并不能直接反映产业的出口竞争强弱。
(二)TSC指数。借鉴国外学者Balassa在1986年提出的指数来衡量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该指标中的Xi表示某一产业的出口额;Mi表示某一产业的进口额;根据数学经验可知,该指标的取值在[-1,1]之间。当0≤TSCi≤1时说明该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出超地位,其正值越大说明产业的贸易专业化程度越高,出口创汇收益也越大,竞争力也越强;当-1≤TSCi≤0时,说明该产业出口的商品属于入超状态,其值越小说明该产业的贸易专业化程度越低,贸易赤字越大,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四象限分析法。GVC_par指数值域为[0,+∞),与分界线(GVC_par=0.5)无法做到对称,于是选取一个较小的值进行调整,即可得GVC_parc的值域变为[-1,1]。GVC_parc>0时,说明产业参与程度比较占优势,GVC_parc<0时,说明产业在参与程度方面不占优势,其中GVC_parc值越大,说明该产业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越高。选取TSC指数作为横坐标,GVC_parc为纵坐标,综合反映两种指标的判断结果。
结果显示,2005~2015年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程度较低,GVC指数的取值范围在0.7附近,2007~2010年出现明显的下滑,2010年以后呈现上升趋势,到2012年之后呈现出小幅度的持续增长,中国制造业GVC参与指数整体呈现出“倒N”型变化趋势,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但变化幅度不大。在2007~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呈现下降态势;2010年后,在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下,出口贸易状况回暖,GVC参与指数开始上升;一方面在全球欧债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全球贸易增长减速放缓;另一方面中国产业开始由单一的出口转向产业升级和扩大内需,从而减少对国外进口中间品的需求,因而引起GVC参与度的后向参与度指数逐步降低,表现为2012~2015全球价值链参与指数增长放缓。(表1、图1)
表1 中国制造业各年份参与度测算表
图1 中国制造业GVC地位指数图
目前,我国的优势制造业行业纺织品、服装、皮革和相关产品,化学品和非金属矿产产品,橡胶和塑料制品,其他非金属矿产,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计算机电子和电气设备,未另分类的机械和设备,其他运输设备,其他制造业、机械设备的维修和安装等几类产业上。总体上看,我国优势制造业产业有以下特征:(1)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制造业行业明显处于入超状态,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焦煤和精炼石油产品等依靠要素资源禀赋的制造业行业在贸易出口中贸易赤字较大;从事计算机等高科技产业制造行业在国际贸易中创汇收益明显。(2)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制造业行业处于经济出超状态。其内在逻辑是,如果该行业资本相对劳动要素更丰裕,将加大对设备的更新、R&D的资本投入,其对外贸易输出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将更大,则表现为对外出口收益显著。(3)垄断性较强的行业出口优势较小。相比于一般性行业,垄断或寡头企业在国内商品贸易过程中凭借垄断优势可获得较高的垄断利润,但是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创新生产技术积极性不高的垄断和寡头厂商也必须关注商品质量和技术进步以获得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图2)
图2 2016年中国制造业行业四象限图
具体来说,纺织品、服装、皮革和相关产品行业是第一大出口优势行业。其TSC=0.83,该行业在对外出口贸易中创汇收益显著;但是GVC_par指数最低,该行业出口仅占当年制造业总出口的16%。近年来在全球绿色环保生产的大背景下带来的综合成本上升等问题使纺织品行业主要聚焦于国内市场的稳定发展;另外,作为我国传统优势行业,纺织品、服装、皮革和相关产品行业一直以来将国内市场发展作为根本的立足点,这也是该行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较低的重要原因。
橡胶和塑料制品行业TSC=0.42,出口收益明显;GVC_par指数为正,说明该行业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超过50%。一方面得益于国内塑料橡胶技术的发展,如国产减阻剂的研发打破了国际市场垄断,帮助中国企业进军国际高聚塑料管道运输行业;另一方面国际上一些国家对类似橡胶和塑料制品实行限制性指令,使中国企业在遭受技术壁垒的同时,也倒逼中国企业加大对产品认证标准、环保要求、有毒有害物质要求等方面的关注,使国内橡胶和塑料制品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程度进一步提升,并在对外贸易中具有相对的优势。
此外,计算机、电子和电气设备行业是第三大优势产业,TSC=0.3,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高达78%,包括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和电气设备。高科技行业存在优势的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以广东广州、上海、北京、福建厦门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闽南地区形成了四大计算机产业生产基地,计算机制造产业包括了整机、软件、外围设备、网络设备、配套服务等多项相关产品的制造生产,形成的集群效应促进了计算机相关制造行业之间的联系和协同发展,使行业在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知识外溢性等方面具有更显著的影响。
通过使用四象限分析法,对我国制造业行业贸易出口行业的分析发现,行业的集群效应、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的相对丰裕度、行业垄断性等方面是我国制造业优势行业形成的影响因素。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增强我国制造业行业贸易优势的发展方向以供参考:
(一)稳固国内市场,提供出口贸易动力。面对新的国内国际市场形势,必须将国内市场作为行业发展的首要支撑,结合“双循环”发展战略,明确国内市场的根基性作用,其根本在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行业对市场形势变化的反应速度、增强对市场新形势的适应能力。
(二)加快调整行业出口预期,增强行业出口贸易信心。行业不仅面临着市场上有关质量和绿色环保要求带来对外贸易综合成本上升的问题;另一方面还需应对类似中美贸易摩擦等非常态化国际竞争压力。强大的国内市场能够为行业的平稳发展提供充足动力,反观国际市场,短期来看,制造业企业要尽早预期下一订货周期可能出现的销量锐减或陡升;从中长期来看,我国制造业行业要结合国际分工格局积极调整国际采购格局和投资布局结构。
(三)合理利用外资,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将全球价值链下游环节的进入门槛设置的很低,通过下游企业的激烈竞争牟取最大化的经济利益。我国制造业行业近年来大范围加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但技术上的先天不足使大部分企业承担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参与者的角色,生产环节往往指向处在微笑曲线中间低附加值的制造装配环节。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和永续经营,必须不断向附加值高的区块移动和定位,提升创新能力,打破国际垄断格局,摆脱参与产品组装等低附加值活动的现状。宏观政策一方面可以引导外商投资朝向增强新技术扩散效应的方向;另一方面可以区域性发展集群效应凸显的行业,增强产业间的循环联动效应,促进产业群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