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德颐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贸易与物流学院江苏·南京)
[提要]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关系面临重塑,全球经济波动风险加大,扬子江城市群以外贸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不确定性加剧。在“双循环”背景下,该区域应积极转化发展思路,提高区域外贸质量,促进消费可持续增长,形成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协调发展的局面,实现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被公认为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流行病,深刻影响全球的国际关系和经贸合作方式。在此情况下,党中央适时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指引了方向。为此,扬子江城市群如何落实“双循环”要求,加快产业转型,协调外贸与消费共同稳步发展,成为事关该区域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热点。
(一)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扬子江城市群由江苏沿江八市组成,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南通,该区域地处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交汇处,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北翼核心区,也是国家战略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区域内以平原为主,水网密布,拥有长江下游深水航道、京杭运河、太湖等水系,自古水运便利,分布了众多依水而生的城镇;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路网密度位居全国第一;高速铁路规模也日益壮大,京沪高铁、连淮扬镇高铁、宁杭高铁等分布其间,构建了畅通全国的高铁网络;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为核心的现代化机场群是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子江城市群不仅是江苏经济发展的引擎,也是长三角城市群辐射引领广大中西部地区的纽带和桥梁,在我国经济版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扬子江城市群以不到江苏全省一半的国土面积,创造了接近全省80%的地区生产总值,在经济、社会发展多数指标上都领先全省和长三角平均水平,见表1。2019年,扬子江城市群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013亿元,工业增加值30,605亿元,分别占江苏省的77.3%、79.8%,占长三角城市群的39.0%、44.1%。在人均和地均经济指标方面,扬子江城市群更是有着明显优势,2019年该区域人均GDP153,157元,分别是江苏省的123.9%、长三角城市群的120.7%;平均每平方公里实现生产总值15,097万元,分别是江苏省和长三角城市群的160.4%、163.6%。2019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城市共有3座,分别是苏州、南京、无锡,全部位于扬子江城市群,该数字也占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的一半,全国共计17座。(表1)
表1 扬子江城市群经济概况(2019)一览表
(二)制造业发达。扬子江城市群是“苏南模式”、“新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制造业重地,区域内制造业明星城市密集。改革开放以来,以苏南三市为核心,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城乡发展,形成的苏南模式,其本质就是工业化初期以加工制造业带动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21世纪以来,以苏州模式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模式,注重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我国要素价格低的优势,在专门设置的开发区或工业园区设厂加工生产产品,再主要出口到国外。特别是苏州、无锡,在此发展路径下经济规模保持快速扩张,长期保持我国普通地级市经济总量前二,区域内其他城市也位居前列。
2019年末,扬子江城市群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165个,市均4,646个,比长三角城市群平均水平高34.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总收入98,107.9亿元,市均12,263.5亿元,比长三角城市群平均水平高38.7%;进出口总额40,572.5亿元,市均5,071.6亿元,比长三角城市群平均水平高22%;其中,苏州市位列长三角城市群规模以上工业单位数、营业收入第一名,超过上海,成为全国第一大工业城市。
(一)产业链分工地位低,制造业同质化竞争严重
1、传统型企业多,知名终端品牌少。扬子江城市群制造业发达,分布有大量工业企业,从企业数量和总产值来看,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这些工业企业以加工配套型为主,在全国甚至全球有影响力的终端品牌却很少,在产业分工上是为其他品牌“打工”。从产业价值链规律分析,通常产业链上游的产品研发和产业链下游的品牌和服务利润空间最大,而位居中间位置的模块化零件生产及组装竞争最为激烈,利润空间也最少。以2020年末各地上市企业为例,南京和杭州同样作为长三角经济强省省会,且两者地区生产总值相近,但杭州上市公司总市值是南京的近6倍,千亿市值上市公司达7家,均远超南京;同理,苏州和佛山作为普通地级市的代表,苏州地区生产总值远超佛山,但无论是上市公司总市值,还是头部上市公司,苏州都与佛山差距甚远。再看各地代表性企业,阿里巴巴已成为全球互联网头部企业,并带领杭州培育了一大批新兴互联网企业,吉利汽车则成为自主品牌汽车销量龙头,海康威视、农夫山泉等也都在各自细分领域位居顶端,佛山也成长了美的集团、海天味业等全国著名企业;反之,南京、苏州虽然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但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尤其在消费领域缺乏有全国影响力的头部企业。(表2)
表2 典型城市上市公司对比(2020年末)表
2、产业结构同化严重,附加值偏低。除南京外,当前区域内各市均以第二产业为主,加工制造业是各市的主导产业,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在苏州模式影响下,各市普遍重视招商引资,通过引进企业投资设厂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各地为了引进优质企业,不惜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出各种优惠政策,行业上以电子、化工、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在地方经济增长业绩考核压力下,必然会出现各地集中发展热门行业的情况,先后出现的化工热、光伏热、新能源汽车热现象,都是产业结构同化严重的体现。事实上,本区域大量涌现的光伏、新能源汽车项目并未能培育出优质企业,反倒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近年来先后已有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破产,并涉嫌骗补、骗国资等违法事迹。产业分工地位低,低层次重复竞争,必然导致产业附加值低,与广东、浙江等经济强省相比,扬子江城市群工业企业集中在中低端,高附加值企业少。
(二)外贸依存度高,易受国际关系波动冲击
1、外贸依存度高。外贸依存度反映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通常用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描述。为比较不同地区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也可根据同样方法计算不同地区的外贸依存度,某个地区经济活动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高,该地区外贸依存度也越高。出口加工型制造业是扬子江城市群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也带来外贸依存度偏高的结果。据2019年相关数据统计,扬子江城市群外贸依存度为52.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5.7%,其中苏州外贸依存度位居整个长三角城市群之首,高达114.3%,超过上海的91.3%,无锡、南京的外贸依存度也超过杭州的水平,如图1所示。(图1)
图1 扬子江城市群外贸依存度
2、国际关系波动对区域经济影响较大。扬子江城市群分布大量日资企业、台资企业、美资企业等外企,这些企业厂址设在该区域,但企业总部仍然在境外,其生产决策主要受总部影响;同时,大量出口加工型企业对外贸依赖性也非常强。近年来,国际关系波动加剧,一些国家常以民族问题、价值观等为借口,对我国内政横加指责,并诉诸经济手段,采取增加关税、减少出口配额等方式加以制裁,因此相应企业经营易受影响。以2011~2012年欧美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制裁为例,美国在2011年以我国对光伏产业进行政府补贴为由,开展了针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并对我国光伏产品征收34%~47%的高额关税。在此,扬子江城市群有大量光伏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在欧美联合制裁下,整个光伏产业损失惨重,包括无锡尚德在内的大批企业破产,区域经济受到较大影响。
3、疫情冲击提高产业链脱钩风险。扬子江城市群最初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主要是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此吸收就业人口,积累经验和技术,等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再逐步参与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采用的是“追赶战略”。在实践过程中,虽然解决了经济快速增长和吸纳就业问题,但对于跨国公司掌握的核心技术、品牌、渠道等的依赖却未能减少。受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各国均面临供应链不畅、关键物资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主要国家更加重视本国产业链的完整性,提出制造业回迁计划,并逐步付诸实施。扬子江城市群外资企业分布密集,也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同时,美国借助实体清单这一工具,严防核心技术对我国出口,并累次增加实体清单企业数,我国著名高科技企业华为公司在被列入实体清单后,芯片库存告急,正常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这种强制性脱钩的风险,会严重威胁我国产业链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样会给扬子江城市群经济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三)居民收入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消费动力不足
1、居民收入在GDP中比例偏低。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从非常低的发展水平开始起飞,需要更高的资本积累,因此在特定时期消费率偏低,而储蓄率较高,节约资金用于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投资。在地方政府间竞争加剧情形下,政府主导投资动力加大,而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更多以税收、土地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让该趋势加剧。扬子江城市群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国前列,2019年无锡、苏州、南京、常州均位列全国前十,其他各市排名也比较靠前。考虑到扬子江城市群的产业分工定位和产业结构,虽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高,但该区域居民收入在GDP中比例明显偏低。2019年扬子江城市群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119元,其中最高的三座城市分别为苏州60,109元、南京57,630元以及无锡54,847元,扬子江城市群人均可支配收入/GDP仅为23%;而同类型城市中,杭州、宁波、湖州、东莞对应值分别为39%、40%、47%、48%,无论是整体,还是单个城市相比较,扬子江城市群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之比均明显低于浙江、广东同类型城市。说明与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相比,该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较差,居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收益较少。(图2)
图2 扬子江城市群人均可支配收入/GDP及对比图
2、消费增速趋缓,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不足。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也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从根本上来说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而提高生活水平。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增速趋缓,出口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渐下降,在此背景下,“双循环”理论的提出更加突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经济结构、分配方式、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我国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值长期偏低。2017年我国居民消费占当年GDP比重为40.2%,而发达国家一般可达70%;相反,我国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位居世界主要国家首位。虽然当前该趋势有所缓解,但消费增速仍未达到理想状态,离扩大内循环的目的还有相当差距。扬子江城市群2019年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最高的城市是苏州,金额为35,414元;最低的是扬州,金额为22,406元。在2015~2019年间,该区域8市中有7市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速下降,仅有1市增速上升;各市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占人均GDP的比重没有明显增加。在此情形下,要实现以内循环为主体,必须采取措施,持续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重。
(一)加快产业转型,优化消费环境,做大内循环
1、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供给侧改革。积极推动供给侧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以国内最终消费产品和服务为主要出发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要素自由流动,对传统落后产能实行供给侧改革,以市场化方式为主,引导企业淘汰整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依托扬子江城市群优越的区位优势以及成熟的交通物流网络和众多园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加工厂模式,转变到注重引入品牌和培育本土企业品牌双结合,最终形成一批国内有影响的知名消费品牌。
2、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居民消费。系统化制定鼓励消费政策,从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优化消费渠道、拓展消费品结构、推动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发力,营造有利于消费的环境。首先,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鼓励人口自由流动,缩小不同地区收入差距;提高社会保障范围和住房保障工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地区投入,确保低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社会平均值。其次,建立健全各种消费渠道和消费平台,鼓励德基、金鹰、苏宁、中央商场等本土中高端商业连锁品牌加快发展,继续增强高端购物场所对周边辐射带动作用,南京、苏州等中心城市要起到引领作用;推动消费渠道下沉,优化升级乡镇地区消费场所;加快实体商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鼓励线上线下消费相结合;研究制定店铺房租价格稳定机制,减少实体店税费负担,适时发放各类消费券。最后,在数量上拓展商品品种,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在质量上开发更多高端优质产品,满足人们消费升级的需求,让人们有满意的产品可以消费。
3、区域协同发展,做大内循环。促进扬子江城市群协同发展,建立联调联动机制,补齐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短板,打造区域要素、商品一体化市场,构建有利于做大内循环的长效机制。首先,做大扬子江城市群的局部内循环。通过体制创新和政策保障,构造区域各市间高效流通的一体化市场,充分发挥区域制造业发达、居民整体富裕程度较高的优势,让区域内部的有效需求带动本地区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通过企业升级促进百姓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从而形成内循环的良性可持续发展路径。其次,积极参与全国大内循环。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所有工业门类都齐全的国家,也是人口最多的国家,无论在商品生产上,还是消费规模和潜力上都具备无与伦比的优势。扬子江城市群要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积极对接全国大循环,以大循环带动小循环,让局部内循环站上更高台阶。最后,统筹设计产业结构调整、居民收入提升与促进消费之间的关系,形成合力,让内循环发展既有理论依据,也有实际依托,企业、居民都能从中获益。
(二)调整外贸策略,提高核心竞争力,做强外循环
1、主动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调整简单以低成本优势,依靠数量取胜的外贸发展策略,主动参与全球产业链体系重构,依靠科技创新,谋取区域产业国际分工地位上升,掌握产业链发展主动权。制定政策提高研发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发挥区域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鼓励企业与知名院所联合攻关,建立技术创新平台和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加快推动科研与技术攻关上的体制机制创新,探索高校、科研院所创办与管理运行新体制,引导混合制办学、科研,在应用型学科方向逐步向市场化转型,助力重点企业成为科研与技术开发的主力军;建立区域性产业清单,指引企业有序进出相应行业,避免过度竞争、低质竞争,发挥行业协会在协调产业有序性上的中介作用;政府定期制定全球产业发展展望,科学预测最新产业链发展方向,建立新产业种子基金,重点培育增长潜力大的优势行业,在土地、税收及其他政策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开创性打造高效流通的区域性资本市场,发挥区域资金充裕的优势,为优质企业的成长提供投、融资服务。
2、正确看待质、量关系,优化外贸出口结构。正确看待外贸出口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传统思维。外贸出口导向政策不简单以数量进行考评,着重考察出口商品的核心技术自主拥有率、利润率、后向带动作用等,分类制定优惠政策,对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步减少各种税收优惠力度,促使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力度,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产品过度。同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关注外贸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对能源的消耗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将环境成本纳入产品成本中。积极促成外贸出口产品形成以高技术含量、低能耗低污染、产业链带动力强的产品为主的局面。
(三)多措并举,推动区域外贸、消费可持续发展。按照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要求,积极对标国内和国际先进城市群,加强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外贸、消费可持续发展。第一,建立区域重大政策互联互通协调体系。在产业引导政策、要素市场建设与优化、重大技术攻关、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强各市间政策的一致性和兼容性,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能够形成合力,在形成区域一体化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基础上,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力企业出口竞争力提升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第二,培育一流企业,打造一流品牌。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吸引优质企业家和创业者到区域创业,建立本地企业梯队,形成小微企业与规模以上企业稳步增长的氛围,在竞争中培育出一批在全国甚至全球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对外贸与消费形成龙头效应。第三,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强化政策落实力度。发挥政府服务“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分工协作,创新政府工作理念,简化办事流程,为企业解决融资、人才、基础配套设施等难题,完善基础保障体系,优化消费环境,同时实现外贸内涵式发展与消费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