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日前成功发射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该所多项新材料技术在“天和”核心舱获得应用。
具体的新材料技术包括:首次应用于核心舱电推进系统中的霍尔推力器腔体,采用了氮化硼陶瓷基复合材料,该材料具备低密度、高强度、抗热震、耐溅射、易加工、绝缘性能好等优点,满足了推力器对陶瓷腔体材料的要求;“天和”核心舱的大面积可展收柔性太阳电池翼伸展机构关键部件采用了高性能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有效保证了电源系统的顺利展开。
脊椎动物基因组研究的“核心骨架”终出炉——一项最新研究报告描述了16个脊椎动物物种迄今最完整、质量最高的基因组。这是大规模国际项目“脊椎动物基因组计划”(VGP)论文合集中的一篇。这一宏伟计划旨在组装所有已知现存脊椎动物物种的近零差错、高质量基因组。此次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回答关于生物学、医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根本问题。
美国杜克大学工程师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可回收的印刷电子产品:由3种碳基墨水制成的晶体管。有望以此激发新一代可循环利用的电子产品的研发,以帮助解决日益增长的全球电子垃圾问题。尽管像这样的可回收电子产品不可能完全取代芯片,但可为我们开发出拥有可循环“生命周期”的新型电子产品奠定了基础。
由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孙现超教授研发出的新型材料纳米凝胶,其高黏附性能让农药不再怕被雨冲走。他们通过温和的反应条件,利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备出一种纳米凝胶,该凝胶具有较高的叶面黏附强度。将抗病毒化合物包裹在纳米凝胶中,喷洒在农作物叶片表面后,凝胶会让农药有效成分附着在作物叶片上,以可控速度长时间缓慢释放。针对植物病毒,凝胶能够提升抗病毒药剂长时间激活植物自身免疫系统的能力。
在实际农业生产中,该纳米凝胶不仅能匹配现有农药喷施策略,还可降低雨水冲刷所致药物流失比例。同时,雨水也能够辅助凝胶释放微量元素,促进植物健康生长。
一项气候学报告称,过去20年全球冰川质量损失一直在加速。这一结论基于对全世界逾20万座冰川(几乎覆盖地球上所有冰川)的高分辨率制图分析,其结果为迄今最高置信度。理解冰川如何随时间融化以及这种变化如何改变了区域水文并推动了海平面上升,有助于改善预测未来变化的模型,同时为管理水资源和缓解海平面上升提供了重要借鉴。
从事日本国产新冠病毒疫苗临床试验的创新药企AnGes和盐野义制药透露,已着手针对变异毒株研发疫苗。这是他们5月9日在横滨市举行的日本感染症学会学术演讲会上宣布的。
AnGes正在研发利用病毒遗传信息的DNA疫苗。盐野义制药正在研发重组蛋白疫苗,并开始调查使用何种物质能对变异毒株产生免疫。日本国内另外还有第一三共医药公司和KM Biologics也已启动新冠疫苗的临床试验。
華农玉米研究团队以我国育种中常用的24个玉米骨干材料,用10多年的时间构建了一个玉米人工合成CUBIC群体。在此基础上,为系统解析玉米杂种优势,该团队创建了一套迄今为止植物中最大规模的杂交遗传设计群体,有4万多个F1杂交种。利用这4万多个F1杂交种,研究人员系统解析了玉米杂种优势和特殊配合力形成的遗传学基础,研究发现了一个“显性-互作”共调控模型对杂种优势形成具有重要贡献。
专家表示,通过数学模型决策鉴定杂种优势基因、寻找性状改良基因的最优组合模式,同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优异变异,有望精准实现育种材料的千里选一、万里选一,将极大降低育种成本、加速育种进程。(编辑/潘国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