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阿霞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互联网+”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全新的体验。“互联网+”对于各行各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有挑战,各领域基于“互联网+”技术积极转变思维模式,创新服务方式,为行业的转型发展寻求契机。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资源信息中心,是师生学习、科研的主阵地,加强文献资源的搜集、整理、保管和借阅是其重要工作。“互联网+”、大数据等新理念、新模式,催生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内容与形式快速变化,呈现出新需求、新特征、新挑战。“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如何有效发挥自身文献资源优势以适应读者需求,强化文献资源建设内容,创新文献资源建设模式,更好地服务师生日益凸显的个性化、差异化的信息需求。
2015年3 月,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7月签批《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至此,“互联网+”一词一跃而红,“互联网+”时代正式来临[1]。分析总结多名学者的观点将“互联网+”的内涵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将“互联网+”拆分为“互联网”与符号“+”两个部分[2],符号“+”代表深度融合,互联网与传统行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及多种终端设备链接一切,以实现从新组合业务、变革服务模式,形成各行各业之间深度融合的新业态;二是将“互联网+”理解为一个整体概念,是传统行业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来实现产业的不断升级,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社会产业生态模式,充分展现了互联网技术在社会生产中资源配置的优化与集成,将互联网高效、快捷的优势深度融合到社会各领域,提升全社会的生产力与创新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的主要特征[3]。跨界融合,“+”本身就是跨界,是变革,是一种重塑融合,敢于跨界,敢于融合,产业创新的基础才更坚实。创新驱动,是互联网的特质,用互联网思维来求变、求新,进行自我革命,更能发挥创新的力量。重塑结构,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业打破了社会固化的经济、文化结构,形成全新的社会结构体系。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助推剂,互联网力量之强大来源于对人性的尊重与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开放生态,依靠创新驱动,同时要跨界融合,就一定要优化生态,形成生态的融合性,生态是“互联网+”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态的本身就是开放的。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终极目标,连接是有层次的,可连接性也是有差异的,合理高效连接一切。
“互联网+”环境下开放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彻底改变了信息交流利用模式,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也产生了巨大变化,对此,高校图书馆应积极转变文献资源建设理念,变革服务方式,促使文献资源建设向体系化、规范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必须重视数字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行业新格局,出版社都在探索数字出版,数字阅读方便高效,也成为高校图书馆读者的阅读首选,更是图书馆有限经费合理支配的优先选择。重视数字资源建设是“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必然选择,馆藏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既有传统印刷型文献资源,也包括电子文献、多媒体文献以及数字文献等资源。“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电子文献、数字文献等数字化馆藏资源所占比例逐年提升,以适应读者日益增长的数字化资源需求,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必须重视数字资源的采选,平衡好传统资源与数字资源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应积极推进“互联网+”技术与文献资源建设的有机融合发展,发挥馆藏文献资源最大功效。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充分挖掘“互联网+”跨界融合、重塑结构的特点,规划整合现有馆藏文献资源,建立快速有效的文献传输通道和文献保障体系,提高全馆文献资源整合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互联网+”创新驱动、连接一切的特征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从互联网技术层面解决了传统馆藏文献资源难以共享的困扰,从根本上改变了馆藏文献资源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极大地提高文献资源管理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方便读者获取,为读者提供更为便捷、优质、高效、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互联网+”重塑结构、开放生态的性质给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特征揭示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早期的卡片式检索到现如今OPAC系统查询,文献资源查询检索方式由手工检索到信息化检索,发生本质改变,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电子资源、网络资源飞速增长,给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收藏、检索、利用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将馆藏纸质文献资源和电子文献资源的检索查询进行有效整合,方便读者查询,一直都是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揭示的一个研究关注的重点。“互联网+”环境下,馆藏纸质文献资源和电子文献资源重塑文献特征结构,将纸质资源数字化,电子资源网络化,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整合构建网络化的资源发现平台。高校图书馆资源发现平台替代OPAC系统成为实现一站式文献资源检索查询的新平台,读者根据需求简单快捷且准确无误地获取文献资源,极大地提高了文献检索率,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4]。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管理的方向就是实现馆藏文献资源实时动态管理与监测,“互联网+”以人为本的特点为图书馆实现文献资源的实时动态管理奠定了基础。文献资源建设本身就是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读者需求变化不断对馆藏资源文献资源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互联网+”环境下,通过一站式检索平台记录、分析、揭示读者的阅读轨迹、爱好和习惯,根据读者检索数据针对性、差异化的为读者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利用“互联网+”技术快速有效地进行文献资源的动态化管理,能够保证文献资源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多元,分类更趋精准,文献资源服务功能更加健全,提高读者利用资源的满意度。
“互联网+”时代,数字阅读、移动阅读已成为读者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必须重视阅读形式的变化,调整、重构馆藏文献资源采购模式。采编馆员应突出馆藏特色,结合学科专业,依据读者阅读需求、纸质文献资源和电子文献资源,合理分配采购经费,提高馆藏文献资源建设水平。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应从全局出发,重构馆藏文献资源采集模式,明确资源采集目标、原则和方法,调整传统文献资源采购方式,重视并增加数字资源采购比例。以学校特色馆藏为中心,强化对重点学科、特色专业领域文献资源的采选[5]。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加强自身业务整合,主动与书商、出版社、数据库商等出版发行行业对接合作,及时快速了解文献资源出版发行动态,通过搭建平台,健全馆藏文献资源服务。
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宗旨是“一切为了读者”,了解、掌握、尊重读者的信息需求是采编馆员资源采购的重点依据,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为搜集读者信息需求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渠道征集读者信息需求,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构建互联网文献借阅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读者在文献资源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例如内蒙古图书馆探索并成功实施的“互联网的读者参与文献资源采购的实践项目”,依托自主研发的“借、采、藏”一体化文献资源管理平台,推出“彩云服务”[6]。读者在实体书店中挑选的图书,在平台上进行推荐,经过查重确认,若无此馆藏后,可以进行现场借阅,读完后手机扫码归还。“彩云服务”使读者从采、验、编、藏、借的文献服务流程的最末端被提到了最前端,真正成为文献资源采购的决策者,给读者提供了的良好的体验,满足读者个性化阅读需求。
“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方式蓬勃发展,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从全局出发,应重视实体与虚拟馆藏并重策略。针对馆藏特色文献资源,重视纸质文献的搜集与保护,同时也需积极运用数字出版技术,通过数字出版途径,向读者展现馆藏特色资源,让馆藏文献资源活起来。高校图书馆推进数字出版是“互联网+”环境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数字版权保护的必然结果。首先高校图书馆拥有自身特色馆藏优势,与数字出版商合作,获取馆藏数字化技术支持,实现互利共赢。其次,实现出版途径多元化,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出版书籍,避开第三方出版商,搭建“作者—数字资源—读者”的出版体系,开创数字资源获取新渠道。此外,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源服务主体,在“互联网+”阅读环境下,应结合读者具体需求,积极参与数字化资源生产,为读者提供优质资源。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渗透各行各业,高校图书馆利用新媒体平台与书商、出版社、数据商等合作,向读者提供快捷便利的文献检索与获取路径,深化馆藏文献服务功能。基于互联网思维,高校图书馆全局谋划,整合馆藏资源,构建一站式文献资源检索平台,读者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能够便捷地获取文献服务,节约读者时间,方便读者享受信息服务。“书是为了用的”,只有让馆藏资源利用起来,才能实现馆藏目的。高校图书馆应积极推动研发馆藏衍生产品建设,促进互联网技术与馆藏文献资源内容的结合,开发电子书、动漫、影视等产品,传播文献资源,吸引读者关注,提升文献资源的整体利用率与知名度。
高校图书馆服务的重要载体就是文献资源,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从文献资源采购模式、数字出版以及深化文献服务等多方面着手,构建特色鲜明的馆藏文献资源建设体系,满足读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文献信息需求。